肺癌手術新趨勢(三)——定位更準,器械更優

我們的肺如同一棵倒掛的樹,分支眾多。

在肺癌手術前,醫生需要將肺組織中的靜脈、動脈、支氣管解剖分明。但由於人體的複雜性,幾乎每個人肺內血管和支氣管的變化都不一樣,而癌灶就有可能長在這棵枝繁葉茂的樹上一個小枝節。

不難想象手術醫生準確找到和完整切除病變的難度。手術醫生就像在一個複雜、陌生而岔路眾多的路段駕車,彎彎繞繞,難以找到正確的方向。

因此,病灶的準確定位至關重要。越是小的病灶,對精準定位的要求越高。多數情況下,醫生需要根據 CT 確定病變位置,並在腦海中將平面圖“復原”成立體影象,靠這種方法精確定位病灶是很困難的。那麼,有更好的辦法嗎?

一、三維重建:GPS鎖定病灶

自從 Hideo Kodama 1981 年發明 3D 列印技術後,三維定位在醫學領域的應用廣泛,現在我們可以使用三維重建技術,實現對肺癌的“ GPS 定位”。

具體來說,臨床醫生通過影象軟體,將肺部 CT 的斷層影象做三維立體重建,真實還原了動脈、靜脈、支氣管的分佈情況,在手術前就對要斷哪根血管、支氣管了然於心。這就像為手術安裝了一個精準的 GPS 導航系統。有效減少了手術醫生的誤判,降低了併發症和手術風險。

二、磁導航技術:畫出通往病灶路線圖

除了三維重建外,磁導航技術也是準確定位肺小結節的一個“神器”。

電磁導航技術是基於支氣管鏡,通過 CT 和磁場導航等技術,制定出一條通往病灶的“虛擬路線”,醫生沿著這條管道能順利到達病灶旁邊,取到腫瘤組織的標本,同時還可以在病灶處注射熒光染料,做個“記號”,手術時可以按圖索驥,快速準確地找到病灶,縮短手術時間,降低切除範圍錯誤的風險[1]

三、手術機器人:外科醫生一雙精細的“手”

您可能聽說過機器人手術,也可能納悶過:機器人會做手術,那還要外科醫生做什麼?其實,機器人是在外科醫生的操作下工作的。

達芬奇-機器人外科手術系統在1997年研製成功,2000年通過美國FDA認證、應用於臨床外科。它能為術者提供廣角高清影象,機械手臂可以360°自由活動,完全超越人體關節的活動度,並且穩定性更好,動作更精細,不會“手抖”,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簡言之,外科醫生通過操作機器人系統,以超越人類的精巧程度,為肺癌患者實施手術。

國內外開展的14項研究發現:與電視輔助胸腔鏡手術(VATS)相比,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的患者術後需要輸血的更少、肺漏氣5天以上的更少、帶胸引流管時間也較短。我國瀋陽軍區總醫院的專家也發現,與VATS相比,機器人手術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和術後引流量較少,2年無進展生存率和總生存率更高。國外一項分析的結論是[2],達芬奇機器人輔助肺癌完全性切除安全可行,有望替代腔鏡手術。

目前,肺癌手術不斷改良,並引入高科技“武器”,不變的主題只有一個:最有效切除肺癌,同時最大限度保證患者的生活質量。也許不久的將來,癌症就成為一種可治療、或可長期生存的慢性病。

想了解更多肺癌手術新趨勢,請閱讀相關文章:

新趨勢:更精準,更微創
新趨勢:減少圍術期創傷,加速康復

共同作者:廣東省人民醫院 廣東省肺癌研究所 鄭少鵬醫生 黃盧煜醫生 夏津醫生

參考文獻

  1. 張蘭軍.磁導航技術在早期肺癌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腫瘤, 2014(09): 第710-713頁.
  2. Liang, H., et al.Robotic Versus Video-assisted Lobectomy/Segmentectomy for Lung Cancer[J].A Meta-analysis. Ann Surg, 2017.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