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精神康復者同住,給Ta一個溫暖港灣

家庭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復的堅實支柱,良好的家庭環境能提高服藥依從性,減少疾病復發概率,有助儘快恢復社會功能。若能在病情穩定的情況下,在家庭中進行康復治療,效果比長期住院者更好[1]

不過,精神障礙者往往有一個相對壓抑的家庭氛圍,而這也常是疾病的誘因之一。當自知力恢復,康復者可能會對壓抑的家庭環境產生不滿和牴觸,甚至不想和家人同住。作為家屬,有責任為其營造一個溫馨的家庭“港灣”,促進精神恢復。建議從日常生活和心理照護兩方面入手。

日常生活護理

  • 平時要督促康復者堅持服藥,有助預防精神疾病復發。
  • 協助他/她料理個人衛生,康復早期可以幫著把牙刷、毛巾等準備好,溫和地督促其完成起床後和睡前的洗漱。
  • 協助康復者進行個人生活、學習上的自我管理(如鼓勵其買菜、煮飯、完成簡單家務、與親人朋友交流、讀書看報寫字等),也有利於幫助他/她儘快恢復社會功能。
  • 協助養成規律的飲食和作息習慣。
  • 居室佈置方面也應力求安全、簡單、整潔,比如,窗戶可加裝護欄,精簡不必要的傢俱,減少房間死角,避免使用裝飾繁瑣、尖角較多的傢俱等。同時,避免將可能造成自傷或傷人的危險物品(如刀具、繩索等)放在顯眼的位置。
精神分裂症的康復訓練包括哪些內容?

心理護理

既不要責備,也不要溺愛

研究表明,長期在“高情感表達”家庭中生活的精神康復者,在症狀緩解、社會功能恢復和生活滿意度等方面都更差[2][3]。所謂的“高情感表達”,說的是家人過度介入康復者的情感世界,既包括動不動就指責,也包括過分忍讓和溺愛。

建議既不要抱著責備、怨恨、敵對的態度,減少對康復者的持續批評;也不要過度保護、關注,尤其要對青少年患者減少“家長式的過度關注”,才能增強自信心,幫他/她自立自強。

調動主觀能動性

讓精神康復者認識到,自己要為生活負責,在治療和康復過程中做的每一個努力,都是為了有一個更好的未來。

不少康復者對自己的疾病深感介懷,難以迴歸“正常人”的角色。家人應鼓勵他/她以健康人的角色和視角處理問題,必要時給予監督、指導即可,而不是過度干涉他/她的活動,以免打擊自信心。例如,可以與他/她商量一個彼此認可的治療和康復計劃,共同制定日程安排、活動專案、康復目標,讓康復者獲得參與感。

培養他/她獨立應對各類生活問題的能力,比如一起去逛超市,不妨讓康復者獨立完成購物和結賬。如有錯誤舉動,可溫和地糾正,並告知正確的處理方法;當然,也要對他/她的正確處理方式及時予以肯定和鼓勵。

減少不必要的心理應激

心理應激(也稱“精神應激”)可能導致精神障礙的發作和復發,因此應儘量減少不必要的人為應激。這提示家屬:

  • 對待精神康復者要有耐心和愛心,容忍其可能出現的錯誤,提供善意的指正和幫助。
  • 對合理要求應予以滿足,不要因為他/她曾經“精神不正常”,就認為所有言行都是“無理取鬧”,進而拒絕其一切請求。
  • 讓康復者擁有一定的個人自主權,鼓勵他/她為自己的事情做決定。若遇到問題,不妨幫助他/她理性分析,給出幾個備選方案,並鼓勵其嘗試解決。
  • 若康復者做錯事,非原則性的小問題不妨求同存異;即便是原則性問題,也應注意溝通方式,避免簡單粗暴的強制性命令。
  • 幫助康復者學會一些良性的應對方法,比如,改變願望滿足方式、選擇性忽視、選擇性重視、降低期望值等,以提高應對精神刺激的能力。例如,當康復者提出買菸的要求時,可以告訴他/她,吸菸對精神康復不利,可以買一些喜歡吃的食物來替代;再比如,一起玩智力遊戲時,可以事先告知遊戲有難度,很多人都做不好,完不成也沒關係。
精神康復期間,如何避免新的刺激?

正確科學的健康教育很有必要

建議經常告訴他/她:只要認真治療、堅持服藥,你也可以像正常人一樣融入社會,不必因為自己患病而感到羞恥。

關注自己的心靈世界

家有精神康復者,家庭成員也應關愛自己的心理健康,如有壓力或焦慮、抑鬱情緒應及時疏導,必要時及時就醫。有時,家人難以理解精神康復者的某些行為,也不知道應該給他/她一個什麼樣的康復環境,建議在定期複診時陪患者一起去醫院,請醫生解答心中的疑惑。平時可閱讀一些科普資料,學會調節情緒的方法。

家人得了精神分裂症,對我有啥影響?
家有精神分裂症,親屬預防“一本通”

另外,國家慢慢建立起成熟的精神衛生服務體系,精防人員、社群醫生、殘聯專幹、社會關愛幫扶小組等,都是精神康復者和家人尋求幫助的物件。

共同作者: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精神科醫生 康冬禹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