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故事:懷孕後宮頸癌也來了,終究沒留住熱愛生活的她!

懷孕,宮頸癌。一喜,一悲。

寶寶來了,但是宮頸癌也來了

初次見到小紅是在 3 年前的清明前,那時的她青春洋溢、滿臉幸福,雖然深知自己身患重病,卻掩不住即將做媽媽的喜悅。

小紅 26 歲,孕 35 周,是因發現患宮頸癌由當地醫院轉至我院就診的。細問才知,小紅結婚 2 年,和愛人滿心喜悅地準備要一個寶寶,懷孕後兩人又驚又喜,孕早期曾出現反覆少量陰道流血,家人很著急地帶她看醫生。

但當醫生要求做陰道檢查時,她和家人拒絕了,認為陰道檢查對胎兒不利,會造成流產,尤其是婆婆堅決反對陰道檢查,醫生也只給予了簡單的保胎處理。於是就這樣反覆少量出血,一直認為是先兆流產。

到了 35 周,小紅下身出血比較多,丈夫趕緊把她送到醫院。這次,她終於接受了陰道檢查,醫生髮現,小紅宮頸有個 4 釐米大小的菜花狀腫塊,憑著經驗醫生考慮是宮頸癌,便建議轉到上級醫院,小紅就這樣到了我院。

病灶活檢確診是宮頸癌,此時的小紅後悔不已,應該及早做陰道檢查,及早發現宮頸病變的,要知道,懷孕對腫瘤有著巨大的催化作用,妊娠期的腫瘤進展迅速。

因為已經孕 35 周,考慮到再繼續妊娠對小紅病情不利,且此時的胎兒已基本成熟,存活應該不是問題,醫院及時為實行她剖宮產加宮頸癌根治術,也就是在剖宮產娩出胎兒後術中立即進行廣泛全子宮+雙側輸卵管切除術+盆腔淋巴結清掃術,術後根據病理提示的高危因素給予放化療。小紅恢復的很快,帶著寶寶和初為媽媽的喜悅幸福地回家了。

如果這是故事的結局該有多好······

初為人母,卻遭遇宮頸癌復發

一年前的一天,同樣是清明前,同樣是忙碌的手術日,病房裡來了一位推著嬰兒車的年輕媽媽來找我們,細看竟然是兩年前的小紅,身形消瘦,臉上寫滿憂愁。她告訴我們近半年因家務瑣事沒有按時隨訪,近幾天覺得肚子脹得厲害,去醫院檢查發現滿肚子腹水、盆腔兩個近 10 釐米大小的腫塊。我們立刻明白是腫瘤復發了,而且來勢洶洶。此時,我們很想幫助她,但能做的卻很有限。最終,帶著對丈夫和寶寶的無限眷戀,小紅還是離開了這個世界。

假如······然而沒有假如

要知道,妊娠對腫瘤的進展具有強大的催化作用。

追本溯源,假如小紅在孕早期及時接受了陰道檢查及宮頸細胞學篩查,及早發現了宮頸癌,可以採取終止妊娠,進行保留生育功能的手術(宮頸錐形切除術或廣泛宮頸切除術),從而控制住腫瘤進展。經系統治療後,仍然可以再次妊娠,或許她能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成長。

假如,小紅在孕前及時行婦科體檢,就有機會在孕前發現早期宮頸癌,接受保留生育功能的手術,待術後恢復後再考慮妊娠,或許她將擁有更多的時間享受幸福,陪伴孩子長大。

假如,小紅在有性生活後,每年接受常規婦科體檢,行宮頸細胞學篩查,在宮頸癌前病變階段發現了宮頸病變,那麼,她可能只需接受宮頸錐形切除術,就可以消滅癌前病變進展為宮頸癌的機會,保留住子宮,那麼,她將擁有和同齡女孩同樣幸福的生活。

假如,小紅在性生活開始前,注射了 HPV(human papillomavirus, 人乳頭狀瘤病毒)疫苗,預防了 HPV 感染,那麼她就會大大減少了發生宮頸癌前病變以及宮頸癌的機會,她將擁有更加完美的人生,幸福的家庭,陪伴孩子慢慢長大,陪伴丈夫慢慢變老。

而人生,沒有那麼多假如,現實也很殘酷。

妊娠期宮頸癌,應當怎麼辦?

根據 2016 年的資料統計,我國每年有 13 萬多的新發患者,而妊娠合併宮頸癌,似乎也並沒有那麼少見。

妊娠期宮頸癌,和普通宮頸癌一樣,最常見的症狀是陰道流血,極易和先兆流產混淆。如果孕前沒有常規婦科檢查,出現陰道流血時,一定不要忽視宮頸癌的可能性。根據懷孕時間的不同,也會有不同的治療方式:

  • 如果在孕早期(孕 12 周前)發現宮頸癌,治療以考慮母親為主,建議行終止妊娠後進行宮頸癌治療。
  • 如果在孕中期(孕 13~27 周)發現宮頸癌,病變在 IA2~IB1 期,患者希望繼續妊娠,可等到懷孕 32~33 周,檢查證實胎兒成熟後行剖宮產,同時行根治性子宮切除術。如果病變在 IB2~IIB1 期,則需考慮是否聯合新輔助化療後至懷孕 32~33 周行剖宮產,同時行根治性子宮切除術;如果期別更高,則已失去手術機會,患者要求繼續妊娠,則建議新輔助化療後,至懷孕 32~33 周,剖宮產後再進行放療。
  • 如果孕晚期(28 周以上)發現宮頸癌,則要多考慮胎兒利益,等待至 32~33 周,胎兒成熟後根據腫瘤病變程度進行規範化治療。

總之,宮頸癌還是要重在預防,建議廣大女性定期進行婦科檢查。尤其是準備懷孕前,要行宮頸癌篩查 [TCT(thinprep cytologic test, 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查)和 HPV 檢查] 。目前已上市的 HPV 疫苗能有效阻止高危型 HPV 感染,從而阻止大部分宮頸癌的發生,建議有條件的情況下及時注射 HPV 疫苗。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