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肝患者出現急性肝衰竭應該怎麼辦?

甲肝病毒感染的型別可以分為急性黃疸型、急性無黃疸型、亞臨床型、隱性感染、急性重型、急性淤膽型和甲肝復發等七種型別。其中,急性重型非常少見,但是非常嚴重,病死率極高,又稱為急性肝衰竭。

什麼是肝衰竭?

肝衰竭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嚴重肝臟損害,導致其合成、解毒、排洩和生物轉化等功能發生嚴重障礙或者失代償,出現以凝血功能障礙、黃疸、肝性腦病、腹水等為主要表現的一組臨床症候群。我國 2012 年《肝衰竭診療指南》根據病理組織學特徵和病情發展的速度,將肝衰竭分為急性、亞急性、慢加急性、慢性 4 大類。

急性肝衰竭

急性肝衰竭通常是急性起病,2 周之內出現 Ⅱ 度以上肝性腦病並且有以下的表現者:

  • 極度乏力,有明顯厭食、腹脹、噁心、嘔吐等消化道症狀;
  • 短期內黃疸進行性加深;
  • 出血傾向明顯,血漿凝血酶原活動度 (PTA)≤40% [ 或者國際標準化比值 (INR)≥1.5 ] ,並且排除其他原因;
  • 肝臟進行性縮小。

急性肝衰竭典型的病理表現為:急性肝衰竭肝細胞一次性壞死,壞死麵積 ≥ 肝臟實質的 2/3 為大塊壞死;或者亞大塊壞死(1/3~2/3 的肝臟實質),肝竇網狀支架不塌陷或者非完全塌陷。

另外,還有一種亞急性肝衰竭。起病較急,2~26 周出現以下表現者可診斷為亞急性肝衰竭:

  • 極度乏力,有明顯的消化道症狀;
  • 黃疸迅速加深,血清總膽紅素大於正常值上限的 10 倍或每日上升≥17.1μmol/L;
  • 伴或者不伴有肝性腦病;
  • 出血傾向明顯,PTA≤40%(或 INR≥1.5)並排除其他原因者。

亞急性肝衰竭肝臟組織呈現新舊不等的亞大塊壞死或者橋接樣壞死;較為陳舊的壞死區域網狀纖維塌陷,或有膠原纖維沉積;殘留肝細胞有程度不等的再生,並可見細小膽管增生和膽汁淤積。

甲肝急性肝衰竭的處理

甲型病毒性肝炎的肝衰竭主要是急性肝衰竭和亞急性肝衰竭,以急性肝衰竭為多。一旦出現急性肝衰竭,患者的預後非常差,死亡率極高。針對急性肝衰竭的特異性治療手段非常少,某些藥物如 N-乙醯半胱氨酸 (N-acetyl-L-cysteine, NAC) 等可以使用,主要用在對乙醯氨基酚過量引起的急性肝衰竭,但是對甲肝引起者療效尚難評估。早期使用糖皮質激素以阻斷肝細胞的壞死可能有效。

對於急性肝衰竭的患者,及時使用人工肝支援系統,以消除各種有害的物質,補充必需的物質,改善內環境,暫時替代衰竭肝臟部分功能,為肝臟細胞的再生以及肝功能的恢復創造條件,並等待機會進行肝臟的移植。

對於急性肝衰竭患者來說,肝臟移植是目前最有效的手段,也有可能是唯一的能使患者存活的手段,移植患者中長期(5 年)的生存率可以達到 70%。因此,急性肝衰竭患者應掌握時機,及時進行肝移植。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