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必備的“腳氣藥膏”,你真的會用嗎?

治療“腳氣”,很多人把外用藥作為第一選擇。外用藥購買方便,副作用小,經濟實惠,他們認為隨便塗一塗,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把“腳氣”這件“小事兒”解決了。但其實,在使用外用藥時,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項,例如不同型別的足癬用什麼樣的外用藥、怎樣塗、塗多久,都很有講究。

趾間型足癬:溼對溼、幹對幹,繼發細菌感染時應先治細菌、再治真菌

  1. 腳趾間有乾燥鱗屑時,外用軟膏類藥物就可以了。
  2. 如果腳趾間有較多滲出液,說明足癬比較嚴重,如果不及時控制,還可以繼發細菌感染。

這個時候要首先控制滲出,劑型選擇方面要先用溶液或糊劑,而不能直接使用軟膏,否則會阻礙滲出物的排出、加重炎症。具體可選用 3% 硼酸溶液、0.1% 依沙吖啶溶液冷溼敷,每天 2 次,每次 20 分鐘,滲出較少時也可外用鋅硼糊劑。如果有較多的膿性分泌物,提示可能合併了細菌感染,應加用抗細菌治療,可用 1:8000 高錳酸鉀溶液浸泡,每天一次,15 分鐘左右,必要時還可口服一些抗過敏藥物及抗生素等。

待滲出液得到控制、趾間乾燥一些後,再使用抗真菌類藥物軟膏。

角化型足癬:治療最困難,確保藥物充分滲透是關鍵

這一型別足癬的角化較厚,外用抗真菌軟膏時,由於藥物較難穿透增厚的角質層,躲在那裡的真菌往往難以被抑制、或者殺死。

可先用溫水洗腳後,使用具有角質剝脫作用的10%水楊痠軟膏和抗真菌類藥物交替外塗,這樣可逐漸去除增厚的角化,從而使抗真菌藥物滲透到真菌存在的部位,起到更好的協同治療作用。

水皰型足癬:抗真菌、控炎症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這一型別的足癬,水皰散在、多發,不斷擴大、乾涸之後出現脫皮。有時伴有較重的炎症反應,可以出現紅腫、疼癢。 這種情況下,可以先塗含有糖皮質激素(抗炎)和抗真菌藥物(抗菌)的複方製劑來消除炎症,如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等紅腫消退一些後,再外用單純的抗真菌藥物。

由於水皰壁厚、位置較深,外用抗真菌藥物有時難以滲透到患病部位,溶液劑型由於滲透性優於軟膏,往往有更好的臨床療效。此外,為快速緩解症狀,醫生可能會建議短期加用口服抗真菌藥物。瘙癢嚴重者也可在應用抗真菌藥物的同時,服用一些抗組胺類藥物,比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以減輕真菌代謝產物引起的過敏反應,對紅腫消退及瘙癢減輕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外用抗真菌藥物的療程及使用時注意事項

  1. 一般外用藥需要塗 2~6 周以上,最好在皮疹、瘙癢等症狀消失後,再多塗 1 周,以保證真菌能夠被完全消滅。
  2. 塗藥時要注意塗抹均勻,並超出皮損的範圍,最好覆蓋皮損外2釐米左右。
  3. 要注意鞋襪等的殺菌,可在鞋襪中噴撒咪康唑散劑。
  4. 保持足部乾燥、勤換鞋墊、汗溼的鞋子晾晒一段時間後再穿。

外用抗真菌類藥物的種類

市面上常見的治療足癬的外用藥物主要包括抗真菌藥物和角質剝脫藥物。

角質剝脫藥物有水楊酸、尿素、苯甲酸等。抗真菌藥物以唑類藥物、丙烯胺類藥物、嗎啉類藥物為主,包括咪康唑、酮康唑、聯苯苄唑、特比萘芬、環吡酮胺、阿莫羅芬等。

按照劑型分類,有軟膏、乳膏、凝膠、溶液、泡沫、塗膜劑、散劑等。

不同劑型可應用於不同型別的真菌感染,對於足癬來講,溶液和凝膠劑型因穿透性好,適宜用於有丘疹、水皰、潮溼、少量滲出的皮損;軟膏、乳膏可用於角化型、趾間浸漬型足癬。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胡堅醫生參與本文撰寫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