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生存期難以延長?基因測序帶來希望!

膠質母細胞瘤是腦膠質瘤中惡性程度最高的一種,具有發展迅速、無法徹底切除、術後很快復發等特點。研究資料顯示,在所有腦膠質母細胞瘤患者中,生存期不超過 15 個月的人數約佔一半[1]

這樣一種惡性腫瘤,令患者和家屬絕望,也令醫生束手無策。不過,近期一項研究稱,手術切除膠質瘤後進行基因測序,並根據測序結果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可顯著延長部分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的生存期

理論依據:分子靶向治療

我們知道,腦膠質母細胞瘤初始治療方案首選手術,然後是化療、放療。其中,化療藥物通常使用替莫唑胺。與其他化療藥物類似,替莫唑胺也是通過毒殺腫瘤細胞來達到抗癌目的。然而,替莫唑胺毒殺腫瘤細胞的速度遠不如腦膠質母細胞瘤增殖、生長的迅捷。

怎麼辦呢?

研究者們決定從腫瘤的發生機制來入手。腫瘤細胞與正常細胞都是在基因調控下生長的,只不過前者因基因突變導致細胞增殖速度失控了。如果有一種藥物能直接作用於調控腫瘤細胞增殖、生長的基因靶點,使其增殖速度恢復正常,甚至令其無法增殖、促使其自行凋亡,那麼,腫瘤不就有得治了嗎?

事實上這種抗癌的藥物還真的有,而且在臨床上應用很廣,比如赫赫有名的乳腺癌抗癌“神藥”曲妥珠單抗。這類藥物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做“分子靶向藥物”。那麼,在治療腦膠質母細胞瘤方面,有類似的分子靶向藥物嗎?很遺憾,並沒有!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腦膠質母細胞瘤具有高度的異質性。關於異質性可以這麼理解,一個膠質母細胞瘤的病灶裡有許多種不同基因突變的腫瘤細胞,它們在分子學、影像學表現上都有不同的特點。所以,當基因突變靶點範圍比較大的時候,某一種或某幾種分子靶向藥物就很難覆蓋所有靶點了。

不過,先別太失望,不能覆蓋所有靶點並不是完全拒絕分子靶向藥物用於腦膠質母細胞瘤的理由,哪怕靶向藥物只是覆蓋了部分靶點,或許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呢?而今天要介紹的這項研究就明確告訴我們,分子靶向治療方案在腦膠質母細胞瘤的治療中並非全無價值。

最新研究:基於基因測序下的分子靶向治療方案是可行的

這是一項前瞻性臨床研究[2],研究物件為復發和病情進展的腦膠質母細胞瘤患者,在行手術切除腫瘤後,收集腫瘤標本和血液標本,進行基因測序。測序結果最終提交給由神經、病理、基因等不同領域專家組成的多學科分子腫瘤學委員會,並由委員會各成員根據結果共同商討,從 180 種藥物中篩選出對患者可能有效的分子靶向藥物。然後觀察患者使用經精心篩選出的藥物治療後的生存期。

值得一提的是,分子腫瘤委員會在篩選最佳藥物時並非單純依據基因測序的結果(該研究列出了 19 個基因靶點突變型別),還要考慮到藥物能否穿過血腦屏障到達腦組織、藥物的副作用是否過大、多個藥物聯用時的相互作用等多個因素。

共 16 名患者接受了腫瘤基因測序,其中 7 名患者在術後接受了分子腫瘤委員會的治療用藥推薦。7 名患者中,有 2 名患者在術後長達一年的時間內未出現腫瘤進展的情況;有 1 名患者在術後 21 個月時腫瘤仍未進展, 這比該患者上一次術後到病情進展的間隔時間長了 3 倍。

基於這一結果,研究者得出結論:全基因測序便於腦膠質母細胞瘤患者手術後選擇更佳治療方案,這種方法能夠使部分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的生存期顯著延長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從該研究中看出,並非所有接受分子腫瘤委員會推薦用藥的患者都獲得了較長的生存期,這可能是因為那些無明顯效果的患者體內腫瘤的異質性更高。

結語

該研究展示了全基因測序對腦膠質母細胞瘤患者術後用藥選擇的積極作用,雖然研究中受益患者的比例並不高,但是該研究這種開創性療法的價值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由於進行全基因測序費用不低,要對測序結果深入分析篩選出最合適的藥物也並非易事,因此,對於我國大多數腫瘤患者來說,目前要享受到這種醫療服務還很難。

當然我們也相信,隨著技術的快速發展,測序費用必會大幅降低;隨著更多研究者致力於這個方向的研究,分析測序結果、判定用藥方案的流程也將簡化,甚至自動生成報告也並非不可能。

膠質母細胞瘤就像能吞噬一切的黑暗,令患者陷入無助,而該研究則像黑暗中的一束微光,雖然薄弱,卻真實存在。只要患者不輕言放棄,只要研究者潛心研究,相信這一束光終將為膠質母細胞瘤患者帶來黎明。

膠質母細胞瘤概述
放化療可延長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生存期

參考文獻

  1. Stupp R, Mason WP, van den Bent MJ, et al.Radiotherapy plus concomitant and adjuvant temozolomide for glioblastoma[J].N Engl J Med 2005;352(10):987-96.
  2. Byron SA, Tran NL, Halperin RF, et al.Prospective Feasibility Trial for Genomics-Informed Treatment in Recurrent and Progressive Glioblastoma[J].Clin Cancer Res. 2018 Jan 15;24(2):295-305.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