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治療導致過度鎮靜,怎麼辦?

一旦確診精神分裂症,需儘早實施有效的足劑量、足療程、全程抗精神病藥物治療。 但接受長期藥物治療的患者常有疑問:為何吃了藥就犯困,一直打瞌睡,總也睡不醒,不能正常工作呢?

在臨床工作中會遇到一些患者,服藥後出現過度鎮靜的副反應。臨床研究中,抗精神病藥引發嗜睡的比例在10%左右;然而在日常實踐中,實際比例可能遠高於這一數字,甚至達到40%,尤其是既往未用藥的患者[1]

為何會這樣?要從兩代抗精神病藥物說起。

目前抗精神病藥物主要分為第一代和第二代藥物。第一代也稱“經典抗精神病藥物”,能有效治療幻覺、妄想、思維障礙等,但它們存在較多的不良反應,而且不能改善認知功能,目前臨床上已較少使用;第二代藥物也稱“非經典抗精神病藥物”,主要包括氯氮平、利培酮、奧氮平、喹硫平等,對陽性症狀、陰性症狀、認知和情感症狀都有效,且副反應較少,臨床用得更多。

過度鎮靜副作用主要出現在第一代藥物中的氯丙嗪,以及第二代藥物中的奧氮平、氯氮平,往往在用藥初期發生。

過度鎮靜症狀的處理

在用藥早期,醫生常會通過緩慢加量的方式,給患者一個適應的過程。一般來說,治療一段時間後,大多數患者都能適應。如果症狀嚴重、實在無法耐受,應儘快和醫生溝通,後者會酌情減少劑量或換用鎮靜作用較少的藥物。

長期治療過程中,可以將這些藥物放在睡前服用,能減少白天睏倦、乏力對工作和生活的影響。如果感到睏倦、乏力、頭暈明顯時,需避免有危險的活動,如駕車、高空作業等。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