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證實:核輻射增加癌症風險

哪些癌症的發生與核電站事故有關?

核電站利用某些放射性同位素衰變釋放的能量轉化為電能。在此過程中會產生許多放射性同位素。在核電站裡,會有特殊設計的燃料棒和隔離殼將放射性物質封閉起來,以防止這些物質及其產生的電離輻射汙染環境。如果燃料棒和隔離殼受到嚴重破壞,核電站就可能會釋放出放射性物質和電離輻射,從而對人體的健康構成威脅。

核洩漏的風險程度高低取決於以下幾個因素:

  • 放射性物質或同位素的種類和釋放的劑量。
  • 與洩漏的放射性物質接觸的途徑,例如接觸被汙染的食物、水和空氣或直接發生面板接觸。
  • 接觸放射性物質的年齡,一般而言年輕人群在接觸放射性物質後,致癌風險更高。
  • 接觸放射性物質的持續時間和累積劑量。

核電站事故中釋放的放射性同位素包括碘-131銫-137。在最嚴重的事故中,如1986年的切爾諾貝利事故,也可釋放如鍶-90鈽-239等較危險的放射性同位素。

人們在核電站事故中接觸到的碘-131主要來自於受汙染的飲用水、牛奶或食物,也可能吸入空氣中被碘-131汙染的粉塵顆粒。

在體內,碘-131會積聚在甲狀腺中,甲狀腺是位於頸部的一種內分泌器官,利用碘產生激素來調節機體新陳代謝。因為甲狀腺無法區分碘-131和非放射性碘,所以甲狀腺會同時攝入這兩種型別的碘。暴露於放射性碘,尤其是在兒童和青少年人群中,很可能會在多年後仍導致甲狀腺癌發病風險上升。

人體暴露於銫-137的途徑包括體表接觸和直接進入體內。體表接觸主要是在汙染的土壤上行走或在核事故現場接觸放射物質。直接進入體內主要是由於吸入空氣中含有銫-137的土壤灰塵顆粒,或攝取了受汙染的水或食物。銫-137不會在特定的組織中聚集,但是它釋放的電離輻射可以使身體的所有組織和器官遭受損害。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

人們對核電站事故中的輻射暴露導致癌症的認知,大多來自對1986年4月烏克蘭發生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的研究。切爾諾貝利事故中釋放的放射性同位素包括碘-131、銫-137和鍶-90。

在這次緊急事故中,核電站大約有600名工人受到了高劑量的輻射,並隨之出現了輻射病。所有接觸超過6 Gy輻射的人都立刻出現了症狀,隨後死亡。那些接受4 Gy以下輻射的人也出現了部分死亡。Gy是人體吸收輻射的劑量單位。

事故發生後的幾年內,有成千上萬人作為事故現場的清理人員,暴露在較低劑量的電離輻射中(從1986年的0.14 Gy到1989年的0.04 Gy),這些清理人員患白血病的風險也有所增加。

在切爾諾貝利周圍的汙染地區,大約650萬居民受到相對較低劑量的輻射。從1986年到2005年,這些人從外部和內部輻射源累積接受了平均0.0092 Gy劑量的輻射。接觸碘-131的兒童和青少年患甲狀腺癌的風險也有所增加。

碘-131輻射的致癌風險可持續多年

雖然碘-131的輻射降低一半所需的時間只有8天,但它所造成的損害在很多年後仍可增加患甲狀腺癌的風險。

由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主導的一項研究中,入組了超過12500名在切爾諾貝利事故中暴露於高劑量碘-131(平均0.65 Gy)的18歲以下青少年。在1998年到2007年期間,該人群中發現了65例新發甲狀腺癌病例,這些甲狀腺癌患者中大約有一半是由於碘-131暴露所致。研究人員發現,接觸的碘-131劑量越高,發生甲狀腺癌的可能性越高(每增加1 Gy,甲狀腺癌的發病風險增加一倍)。研究還提示,碘-131暴露的致癌風險至少可持續20年。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