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的內鏡下切除,我能做嗎?

相比外科開胸或胸腔鏡手術,內鏡下切除術操作簡便、創傷小、併發症少,手術時間和住院天數也比較短,患者術後恢復快、生活質量更高 [1]

但是,並非所有的食管癌患者都適合做內鏡下切除術。

我適合做內鏡下切除嗎?

食管癌分為鱗癌和腺癌,我國絕大部分患者為鱗癌,因此本文主要針對鱗癌患者。

食管鱗癌的分期越早,癌細胞轉移到淋巴結的可能性就越小,治療效果也就越好。內鏡下切除術只能消滅原發灶,不能清掃“逃逸”到縱隔淋巴結等部位的轉移灶。

就好比一個西瓜,西瓜皮是黏膜層(食管最表淺的那層組織),西瓜子是淋巴結。僅僅是西瓜皮爛掉的話,把它切掉,這個西瓜還是好的。但當西瓜瓤也爛了,西瓜子爛掉的風險就很高了,這時候只切掉西瓜皮是不夠的。

所以,內鏡下切除術適用於只侵犯到黏膜層(見下圖),且排除了淋巴結和其他器官轉移的早期癌。

如何判斷是不是早期癌、有無淋巴結轉移?

胃鏡檢查、超聲胃鏡檢查和胸部增強 CT 檢查等,可以判斷食管癌的早晚期和淋巴結轉移情況。

對於懷疑食管癌的患者,胃鏡可以對上消化道(包括口咽、食管、胃以及十二指腸)進行全面篩查,直觀地發現腫瘤病灶。醫生還可以在胃鏡下取出活組織,對其進行病理檢查,來明確是否為食管癌,並進行分期。

診斷食管癌,要做病理活檢嗎?
診斷食管癌,為何需要做胃鏡?

如果胃鏡檢查後,初步懷疑是早期食管癌,則還需進行放大胃鏡、超聲胃鏡(EUS)和胸部增強 CT 等檢查,來明確腫瘤侵犯的深度、有無淋巴結轉移等。

其中,放大胃鏡的前端頭帶有變焦功能,可以對疑似病灶進行放大處理,便於觀察細微結構,有助於發現微小病變,判斷癌的浸潤深度。超聲內鏡將微型高頻超聲探頭安置在前端,既可以直接觀察食管腔內的組織形態,又可進行實時超聲掃描,逐層顯示食管壁的結構層次,判斷癌細胞入侵到哪一層,瞭解周圍淋巴結轉移情況。

普通 CT 平掃能很好地顯示食管壁的厚度、腫瘤的浸潤範圍、累及周圍組織的程度、是否發生轉移等;而注射水溶性有機碘劑後的增強 CT,使主動脈的影像更明顯,能與食管清晰分開,假陽性的概率大大下降,減少“冤假錯案”,避免過度治療。

胸片、CT、PET-CT,這些檢查怎麼選?

想了解內鏡下切除術的過程,請閱讀:

內鏡下切除的過程是怎樣的?

參考文獻

  1. 楊建民, 彭貴勇, 劉海峰, 等.高頻小探頭超聲輔助的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消化道腫瘤的價值[J].中華消化內鏡雜誌, 2004, 21(5): 306-309.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