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後輔助化療,療效如何評價?

說起術後輔助化療,患者及家屬會有這樣的疑問,“病灶都沒有了,怎麼能判斷化療有沒有效果?”

定期影像學檢查

與晚期胃癌通過影像學檢查觀察腫瘤大小、判斷化療效果不同,胃癌手術後由於病灶已被切除,無法直觀地觀察輔助化療效果。但是,手術後腫瘤仍有復發/轉移的風險。一旦出現復發/轉移,就意味著輔助化療失敗,醫生會重新評估病情並更換治療方案[1]

因此,醫生通常要求患者每 3 個月接受一次影像學檢查,例如全腹和肺部 CT,必要時可能還要進行磁共振成像(MRI)或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PET-CT)檢查。通過影像學手段監測復發/轉移是評估術後輔助化療效果的一個重要方面。

胃癌的 CT 檢查及注意事項
MRI 在胃癌診治中有哪些作用?

觀察腫瘤標誌物變化

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糖類抗原 19-9(CA19-9)等腫瘤標誌物,對於在輔助化療的過程中以及化療後判斷治療效果亦有一定價值。有研究顯示,在輔助化療後發生復發/轉移的患者,腫瘤標誌物的水平高於未發生復發/轉移者。腫瘤標誌物的水平以及陽性表達可能與療效有關。如果化療後患者的腫瘤標誌物沒有改變或者持續陽性表達,可能提示當前治療不成功,患者的病情有進展或者有復發風險[2]

這些腫瘤標誌物對胃癌診斷有何意義?

長期生存指標意義重大

實際上,對於術後輔助化療,目前仍缺乏評價近期療效的指標。因此,生存期等遠期指標對於評估療效的意義尤為重大。需要監測的遠期指標有[3]

  • 無病生存期(DFS) 即從手術切除腫瘤到腫瘤復發/轉移的時間;
  • 總生存期(OS) 是指從治療開始到任何原因導致死亡的時間,是評價抗腫瘤藥物療效的“金標準”;
  • 中位生存期(mOS) 表示有一半患者的生存可以超過這個時間。該指標可以反映患者的結局,中位生存期越長表示結局越好,越短則結局越差。

總的來說,對術後輔助化療進行療效評價,除密切關注腫瘤是否復發轉移、生存期長短這些“硬”指標外,還需關注患者的生活質量、毒副反應等“軟”指標,即“軟硬兼顧,全面評估”。(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腫瘤內科刁彥文參與撰寫)

參考文獻

  1. 國家衛生計生委合理用藥專家委員會.消化道惡性腫瘤合理用藥指南[J].中國執業藥師, 2017, 14(9):5-54.
  2. 2.施城東, 樊衛.腫瘤標誌物CA19-9、CEA 、CA242、CA125和A FP評估胃癌化療療效的檢驗分析[J].國際檢驗醫學雜誌, 2016, 37(13):1777-1779.
  3. 3.張京晶, 孟瓊, 常巍,等.腫瘤臨床療效評價研究現狀與進展[J].癌症, 2010, 29(2):250-254.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