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得了深靜脈血栓形成,怎麼辦?

雖然孕期靜脈血栓栓塞症的絕對發生率很低(約為 1~2 例/千人),但是這類疾病在孕產婦的發生率卻高達非孕產婦的約 5 倍,並且在產褥期多見。

孕產婦為什麼容易得深靜脈血栓

家族史、肥胖、年齡大於 35 歲、不活動或孕吐導致的脫水等,均為其發生的危險因素,而孕產婦靜脈淤血和血液高凝則為直接的原因。整個孕期都可能發病,大部分發生於孕 20 周之前。產後期(分娩後 6 周)風險進一步增加,可能由於分娩時盆腔血管內皮細胞損傷造成的。最新資料表明,這種風險增加可能持續到產後 12 周。但是大約 80% 的產後血栓形成發生在分娩後前三週,所以還有“產褥期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說法。

孕產婦深靜脈血栓應如何應對?

對於妊娠期靜脈血栓栓塞症,醫生往往不會僅靠臨床診斷。因為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跡象如左腿腫脹、呼吸困難等,在一些“正常”的孕婦中也可能出現。當出現相關症狀時,醫生一般會及時進行下肢靜脈超聲等檢查,以確定診斷。

抗凝治療

深靜脈血栓形成通常採用抗凝藥物來治療,這類藥物有很多,然而孕婦選擇用藥需要特別謹慎小心,因為許多藥物可以通過胎盤屏障影響到胎兒的健康發育,導致胎兒發育畸形。

醫生為孕婦選擇藥物時,會首先看這個藥物的“妊娠危險性分級”。這是美國食物和藥品管理局 (FDA) 頒佈的一個5類分級標準,根據藥物對胎兒產生不良風險的程度,劃分為 A、B、C、D、X 五級,危險性依次遞增。在選擇抗凝藥物時也不例外,醫生會優先選用對胎兒影響最小的藥物。

妊娠期可以使用的抗凝藥物主要包括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這些藥物的分子質量較大,一般無法通過胎盤和進入母乳,對胎兒和新生兒無不良影響。而且,研究表明,肝素不通過胎盤,並且不會嚴重增加產後出血的風險,只需在預計引產或剖宮產前 24 小時停藥即可,故而是妊娠期較好的選擇。在 FDA 的分級中,普通肝素為“C”級,低分子量肝素為“B”級。

非孕婦抗凝最常用的華法林,卻屬於“X”級藥物。它能通過胎盤,劑量過高則會造成流產、胚胎出血和胚胎畸形,因而在妊娠最初 3 個月一般不選用。然而,如果華法林劑量不超過 5 毫克/天,發生致畸的風險相對很低,醫生在非常必要的情況下,也可能謹慎應用,直至孕 36 周。華法林與蛋白結合,進入母乳的量非常少,因此可在哺乳期使用。

而新型口服抗凝藥如利伐沙班等,一般在孕期是禁忌使用的。因為這些藥物可通過胎盤組織,從而對胎兒造成影響。

溶栓治療

關於孕婦使用溶栓藥物的劑量、安全性、效果等的研究非常少,因此醫生往往對於溶栓治療慎之又慎,對於溶栓治療後是否保留胎兒,也是需要根據具體情況、由醫生與患者充分溝通決策的問題。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張藝馨醫生參與本文撰寫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