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痴呆父母,該怎樣平衡家庭與工作?

如果你有工作、有家庭、父母之一還患有阿爾茨海默病,那麼,日常照護將耗費大量精力。

你和家人有很多事需要準備,例如,患者會搬來和你一起住嗎?你有充分的資金支援其進入療養院接受照護嗎?越早接受照護角色,情況會越好。以下是你作為一名照護者,需要接受的 7 件事。

患者可能會活很多年

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預期壽命,取決於確診時的年齡。很多老人活了 8 年、10 年甚至更長時間。成為照護者,是一項嚴肅的、長期的承諾。

照護的需求將會逐步增加

隨著疾病的進展,患者將需要越來越多的幫助。在疾病的早期階段,照護者平均每週需要花費約 14 小時照護患者;在晚期階段,照護患者則幾乎是你的全職工作(每週 40 小時)。

照護患者會對工作產生影響

大約 50% 的照護者繼續全職或兼職工作,其中 2/3 表示,照護患者對事業影響很大。

照護會影響你的家庭

你可能希望保護孩子不必承受照護的責任。但從長遠來看,你無法達成這個願望。照護患者也不一定是壞事,讓孩子也參與進來,這不僅會給你和照護者更多的支援,也會讓患者和孩子受益。

影響個人財務

照護工作會影響工作的完成度,從而導致財務狀況出現問題。

無法獨自承擔照護患者的責任

照護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對你獨自一人太難以承受,特別是當你也在撫養孩子的時候。你需要得到愛人、兄弟姐妹、醫生、以及任何其他能提供照護的人的支援。

照護需要技巧

照護痴呆患者並不是可以靠直覺完成的行為。某些情況下,合乎邏輯的、自然的做法反而是錯誤的。你需要了解疾病及其治療、法律和財務問題。查詢優質的阿爾茨海默病網站、書籍、醫療保健專業人士、諮詢顧問和其他照護者,不要試圖全靠自己摸索。

平衡家庭問題

平衡孩子和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需求並不容易。下面列出了一些建議和你要考慮的問題。

向孩子解釋患者的情況。孩子極有可能已經發現了問題。因此,你可以解釋,這種疾病讓爺爺或奶奶出現行為異常,但不具備傳染性。向孩子強調,你可能要在照護上花費更多時間。

讓孩子參與。據美國阿爾茨海默病基金會的一項調查,“夾心”一代照護者的孩子中,60% 會在照護中提供幫助。幼兒可以給患者帶來精神上的愉悅;年長的孩子可以做更多的家務,或駕車帶患者去就診。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接受。如果整個家庭能在孩子的幫助下運作得更好,則每個人都會受益。

定期和愛人、孩子坐下來,認真交流。

重視自己的小家。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往往會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這會讓孩子以及其他成年人感到被忽視。所以,你可能會感到內疚,並需要時間改變這一切。每週與你的愛人和孩子外出就餐一次,重新享受一家人的時光。

平衡工作問題

雖然有一半的照護者仍繼續工作,但阿爾茨海默病的照護工作可能會降低你的工作能力,並可能影響你的職業生涯。下面是一些你需要思考的事情。

評估你的選擇。即使現在照護工作還未到達難以承受的狀態,也要開始探索其他可能性。如果需要,你可以改做兼職嗎?每週在家工作幾天可以嗎?在發生危機之前,先了解你的可選擇方案。

換個工作。如果僱主無法接受彈性工作制,那不得不辭職。這個建議聽起來有些魯莽,但你必須接受現實。如果照護者的工作要求較高,又不願意接受自己的處境,壓力就會不斷增加。與其在你筋疲力盡的時候衝動地做出改變,還不如提前做好計劃。

如果你同時照護孩子和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也需要照顧自己,保持良好的狀態,讓自己休息一下。下面列出了一些你需要記住的事情。

照護患者會對照護人健康產生影響

照護者出現抑鬱、焦慮、其他疾病和早逝的風險較高。但根據調查,照護者通常低估了照護工作對其健康的影響。你可以這樣看待該問題:承擔照護者的工作是疾病的風險因素,相當於你具有一個危險的習慣或工作。你需要付出額外的努力來保持身心健康。

考慮可能對家庭造成的後果

如果過分苛求自己,最後患上了肺炎或嚴重抑鬱,會發生什麼?如果情況不妙,想象一下如果你不得不待在醫院,無法承擔照護工作的話會有多糟糕。那誰來照護你的家人呢?

務必權衡利弊。獲取他人的幫助不僅僅對你有益。如果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要去日間活動中心,或者與他人待在一起,就有機會與其他人接觸,有利於他的健康。

以下方法,可以幫你緩解照護患者的壓力:

保持健康

當你感到壓力時,仍應該儘量節制用餐。活動是身心健康的關鍵。如果有時間,可以遠足或者上瑜伽課。如果不能,能擠出 20 分鐘步行也好。

適時逃離

與朋友自然促成聚會當然極好,但可能很難成功。所以,務必提前計劃。當你出去用餐、逛街或看電影的時候,找個人來幫你看護孩子和患者。

建立一個自留地

建議你在家裡預留一個房間,或者房間的一部分,作為自留地,可以每天遠離生活的紛擾獨自呆上數分鐘。

獲取情感支援與幫助

除了家務之外,當你看著親人逐漸遠離你時,也會感到非常悲傷,別忽視這些感覺,與家人和朋友進行交流。瞭解當地的照護者支援小組,下一次當你碰到任何人禮貌地為你提供幫助時,只要說“是”就好。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