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案例:老做噩夢是帕金森病嗎?

張先生是上海某知名大學的退休教授,桃李滿天下,子女孝順,家庭和睦,本該安享晚年,卻因一種怪病愁眉不展。白天儒雅的教授,睡著以後變成另一個人,粗魯、凶暴。他噩夢連連,常常夢見被野獸追擊而大聲呻吟、喊叫,夢見和別人打架而揮拳打傷了老伴。為此,張教授夫婦倆越來越擔憂,這樣做噩夢到底是不是病?該到什麼科看病?如果不治療會有什麼後果?

什麼是 REM 睡眠期行為障礙?

張教授的問題其實和 REM 睡眠期行為障礙(RBD)有關。RBD是人類認識較晚的⼀個疾病,最早的報道是1985年,由 Carlos Schenk 博士首先提出。

入睡以後,我們的睡眠會在兩種不同的睡眠狀態下有序地不斷轉換,這兩種睡眠狀態稱為:非快動眼睡眠(NREM睡眠)和快動眼睡眠(REM睡眠)。REM 睡眠期的特點包括:

  1. 全身骨骼肌完全放鬆,肢體和軀體無法活動。但也有例外,如消化道肌肉、呼吸肌等保持活動。
  2. 大腦皮層思維活躍,如果在這時被喚醒,常能清楚感覺到,自己剛才在做著有情節的夢。
  3. 睡眠者在這⼀階段的睡眠中,眼球活動活躍,旁人可以觀察到其眼球在眼皮底下來回晃動,因此得名“快動眼睡眠”。

正因 REM 睡眠期間,骨骼肌肉完全放鬆,所以夢的內容才不會表現出來:比如一個人做夢滑雪,不小心摔倒了,他在夢中做出防止跌到的各種動作,就不會表現出來。

但患有 REM 睡眠期行為障礙(RBD)的患者,在REM睡眠期,肌肉沒有完全放鬆。結果就是:患者將夢見的動作不由自主地表現出來,會出現肢體舞動、揮擊、蹬踢,伴有驚恐的喊叫,猛然從床上坐起。有的患者夢見大型野獸撲向自己,為了躲避而從床上滾落在地。床伴的勸阻也可能會加入到夢境中,被當作是危險或不友善的襲擊,因而傷害到同床者。

什麼樣的人容易患 RBD?

REM睡眠期行為障礙最多見於中老年人,尤其是50歲以後人群。男性的患病人數是女性的4倍左右。患者常伴有或輕或重的嗅覺減退。

RBD有⼀定的家族聚集傾向,比如,父輩有此病情的家族中,子女出現相同症狀的可能性,明顯高於無家族病史的普通人群。

有報道顯示:不經治療的 RBD 患者,5年後約有38%發展成帕金森病。12年後,約67%發展成帕金森病等神經系統變性疾病。而在帕金森病患者中,約69%具有 RBD 的表現。RBD 症狀起始的時間要比帕金森病早出現 5-10年。

當然,並非每⼀位出現夢中喊叫和動作的人都是 RBD ,例如:睡眠呼吸暫停等疾病也能造成REM睡眠期的連續性破壞,而酗酒或鎮靜安定類藥物的不合理使用、一些心血管藥物的使用等,也會誘發類似RBD的異常睡眠表現,稱為假性 RBD。

發現自己可能有 RBD,應該怎麼辦?

RBD的臨床特點包括:

  1. 睡夢中出現有夢境誘發的各種軀體動作:如揮拳、蹬踢、喊叫等,動作粗暴激烈,存在傷害性或潛在的傷害性。
  2. 出現肢體運動前就開始出現鮮明的噩夢,夢的內容往往涉及被野獸追逐、和別人吵架或打架、夢見已故親友等,常常是不愉快的內容,且情節激烈、充滿動作。如果被呼喚,患者能很快恢復正常意識狀態,能意識到剛才發生的情況是夢境而非現實。

出現上述情況無需害怕,應儘早到大型醫院神經內科、睡眠障礙專病門診就診,明確診斷。一般需要檢查以下專案:

  1. 為排除假性RBD,需要向醫生提供詳細的病史,包括用藥情況、酒精攝入情況、內外科疾病病史,睡眠作息習慣,家族其他成員有無類似疾病病史等資料。
  2. 需要接受的血液學檢查包括:肝功能、腎功能、血糖(或者糖化血紅蛋白)、甲狀腺功能等內分泌學指標,血清鐵蛋白和轉鐵蛋白,以便排查是否有其他影響睡眠的疾病。
  3. 在有條件的中心,還會進行嗅覺測試等詳細的神經系統檢查和神經心理學評估。必要時接受頭顱 CT 或 MRI 檢查,有條件者接受 PET 檢查,以早期識別有無多巴胺能通路的異常。

共同作者: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醫生  於歡

本文來自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帕金森團隊“帕為患者”APP,更多帕金森健康管理內容可前往閱讀。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