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案例:治療精神分裂症,為啥要吃“消炎藥”?

小張是一名20歲的大學生,2年前因遭遇搶劫而受到驚嚇,隨後逐漸出現敏感多疑的表現。

出門在外,小張覺得周圍陌生人都在關注他的一舉一動;走到哪裡,都感覺身後有人跟蹤他,常聽到有人叫他的名字、對他品頭論足,甚至威脅要傷害他。這令他感到恐懼、煩惱,無法專心學習,隨身攜帶小刀,不敢去人少的地方,還經常自言自語。

同學和老師發現後,趕緊通知了他的父母。爸爸媽媽帶小張到當地精神專科醫院就診。醫生詳細詢問病史後,診斷為“精神分裂症”,並開具抗精神病藥物。經過1年多的治療,小張換用過多種藥物,病情有所好轉,不再害怕出門,但仍會自言自語,耳邊的聲音始終沒有消失。

家人非常擔心,又帶他來到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醫生建議,在服用抗精神病藥的同時,可合併阿司匹林治療。小張媽媽看了阿司匹林的說明書,發現是“非甾體類抗炎藥”,感到非常疑惑,於是來諮詢醫生。

醫生解釋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還不清楚,幾乎所有的發病機制理論都是“假說”。其中一種假說認為,精神分裂症是“大腦的炎症”,其早在1973年就被提出。當時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生的時間多為冬末春初,而母親懷孕期間的感染,可能是發病的危險因素。

還有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液和腦脊液中病毒抗體增多,腦內炎性因子也增加,從而導致神經細胞減少,產生各種精神症狀。另外,母親孕期感染和慢性炎症會引起精神分裂症患者免疫系統的異常,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

醫生在詢問病史時發現,小張發病前一週曾有過低熱、出汗等症狀,發病與感染的相關性較大,且以往療效不佳,因此建議合併抗炎藥物。

近來的多項研究發現,在抗精神病藥物的基礎上,合併使用抗炎藥物塞來昔布、阿司匹林等,可更好地改善精神症狀,且不良反應較少。還有研究發現,魚油中的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這兩種Ω-3脂肪酸,能降低血清中多種炎症因子的水平,具有抗炎和神經保護作用,可作為精神分裂症的輔助治療,能顯著增加療效。

然而,抗炎藥用於治療精神分裂症還缺少大樣本的臨床研究,結果可能存在一定爭議,作用機制也需進一步研究來闡明。抗炎藥物也僅限於輔助治療,不能作為主要的治療手段。

聽了醫生的解釋,小張媽媽決心讓兒子嘗試這一方案。2個月後,小張告訴媽媽,耳邊的聲音比以前少了,音量也更小了一些,病情有所好轉。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