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顫患者能喝酒嗎?

喝酒會導致房顫嗎?

眾所周知,飲酒是多種慢性病的病因,在心血管系統疾病中,主要影響到高血壓、冠心病等的發生與發展。這些疾病若不做規範治療,最終都會導致心臟結構的重構,而心律失常是心臟結構重構的重要表現之一。房顫作為心律失常最常見的型別之一,經常與這些疾病共同存在。對於這一類患者,毋庸置疑,長期、過量飲酒是房顫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

但是也經常有這樣的患者,本身並沒有高血壓、冠心病等共發病,但卻有“一喝酒就發房顫,不喝酒就不發”的體驗。這是個有趣的現象。在國外也有這樣的患者,有人稱為“假期心臟綜合徵”,意思是在假期內,心臟發病就診的患者數量會增多,其中由於假期過度聚餐飲酒導致房顫發生佔到了一半左右。很明顯,酒精可能誘發房顫。無論是平時經常性飲酒,還是偶爾一次過度飲酒,都有引發房顫的風險。

喝酒如何導致房顫?

目前,酒精導致房顫的具體機制並不十分清楚、而且也有一定爭議。但是學術界所公認的是,長期過量飲酒會導致房顫發生率增加,並且治療後房顫的複發率也一併增加。這有兩種大家普遍能接受的解釋。第一,長久過量飲酒導致心臟冠狀動脈血流阻力增加,引起心肌的缺血缺氧,從而導致心律失常的發生;第二,過量飲酒會破壞人體自主神經的平衡狀態。正常狀態下,我們的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處於一種互動拮抗的平衡狀態,而過量飲酒會使交感神經興奮佔優勢。這並不難理解,就如同很多人酒後精神會變得異常興奮一樣,心臟也會出現一些興奮表現,這就很容易誘發心律失常,導致房顫的發生。這兩種解釋分別對應了以上兩種飲酒引發房顫的現象。

實際上,事實遠不止這麼簡單。國內外有很多學者一直在就這個問題進行探討。近期一篇發表在國際醫學期刊上的文章提出,飲酒是否會導致房顫發生率增加,不僅與飲酒量有關,還與性別、以及體內一種代謝酒精的酶(稱為“乙醇脫氫酶”)的基因型別有關。這項研究指出:該基因具有兩種等位基因,具有Ⅱ型等位基因患者,在導管消融後復發房顫的概率顯著高於I型患者,同時男性飲酒會比女性復發房顫概率高。

房顫患者到底能不能喝酒?

總的來說,醫生會推薦房顫患者戒酒。在特殊情況下,如酒精成癮者實在無法戒除,也要適量飲酒,逐步減少飲酒量,最終達到戒除。

那麼,適量飲酒的界定是什麼呢?國外有標準可以提供借鑑:少量飲酒,即每週飲酒的酒精含量低於 70g ;適量飲酒,即每週飲酒的總酒精量在 70~210g 之間;大量飲酒,即每週飲酒的酒精含量大於 210g。當然,不同的人對酒精的耐受是有差異的,對張三屬於“適量”的喝酒,可能對李四已經是“過量”了。應該根據自己情況具體把握。

所以,如果自覺房顫發生和飲酒存在明顯聯絡,最好能杜絕酒精;如果本身有房顫、但房顫發作與飲酒不存在明顯聯絡,最好也能適度飲酒、甚至不飲酒;做過導管消融手術的房顫患者,最好要做到不飲酒。

小結一下,“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固然頗有詩情畫意,但是為了自己的健康和家庭的幸福美滿,最好還是三思後行。

江蘇省人民醫院心內科耿樂醫生參與本文撰寫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