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胃癌,避免這些認識誤區

胃癌,也就是發生在胃部的惡性腫瘤,對此,大家似乎並沒有什麼疑問。但實際上,關於胃癌仍有一些認識誤區。以下就是一些常見的關於胃部疾病(包括胃癌)的認識誤區,一起了解下。

誤區 1:胃痛不是大問題,吃點藥就可以了

出現胃部不適或疼痛時,人們往往會根據自己的既往經驗,認定是胃炎或消化性潰瘍等疾病導致,通常會先在藥店自行購買“胃藥”服用。

但實際上,引起胃部不適的原因很多,胃炎、消化性潰瘍等良性疾病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這部分疾病可以通過服用藥物等保守治療予以緩解,而胃癌就不是吃藥這麼簡單了。

胃癌所致胃痛,藥物治療或許能使疼痛等不適得以暫時性緩解,但隨著病情的進展,患者會再次出現類似症狀,甚至更為嚴重。單靠“吃點藥”,不僅會延誤病情診治,嚴重時甚至可能影響患者生存(即預後)。

胃癌早期,患者多無明顯症狀,或僅有上腹部不適、消化不良等消化性潰瘍類似症狀,這些症狀極易被患者忽視而延誤診斷。因此,當胃部出現不適時,應當給予足夠重視,尤其是中老年人,更應及時去醫院就診,以免耽誤病情診治。

誤區 2:只是胃不舒服而已,沒必要做胃鏡

經常有患者抱怨,自己只是“胃不舒服”,醫生怎麼就要求做胃鏡?並且,一些患者常以胃鏡檢查費用較高、做胃鏡時非常痛苦為由,拒絕或排斥做胃鏡檢查。胃鏡被這些患者看做是“不必要”的檢查。

診斷胃癌,胃鏡不可不做

事實上,胃鏡對於胃部疾病的診斷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是目前診斷胃癌首選的檢查手段。其優點在於:

  • 可以在鏡下直接觀察病變的部位、形態、大小及範圍等情況。
  • 檢查過程中如果發現可疑病灶,可以直接進行鉗取並送病理組織學檢查,以進一步明確病變性質。
  • 帶有超聲探頭的超聲胃鏡還可以對病變區域進行探測成像,以瞭解病變在胃壁內的浸潤深度及淋巴結轉移情況,有助於確定術前臨床分期,並據此制定詳細的治療方案。

另外,隨著臨床醫生操作技術的提高以及儀器裝置的改進,多數患者在胃鏡檢查過程中並不會出現明顯不適,因此,不必對胃鏡檢查過度恐懼。

什麼是無痛胃鏡?

根據我國國情和胃癌流行病學資料,並參照《中國早期胃癌篩查及內鏡診治共識意見(2014 年,長沙)》[1],確定我國胃癌篩查目標人群的定義為:年齡 ≥40 歲,且符合下列任意一條者,建議其作為胃癌篩查物件人群:

  • 胃癌高發地區人群;
  • 幽門螺桿菌(Hp) 感染者;
  • 既往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手術後殘胃、肥厚性胃炎、惡性貧血等胃的癌前疾病者;
  • 胃癌患者一級親屬(即父母、子女、兄弟姐妹);
  • 存在胃癌其他風險因素(如攝入高鹽、醃製飲食、吸菸、重度飲酒等)。

誤區 3:胃切除後就不會再得胃癌

一些患者由於各種原因接受了胃大部切除術,這些患者認為,胃部的潰瘍等病變已經被切除,並且多數胃組織也已經被切除,因此,今後一定不會再得胃癌了。

事實上,胃大部切除後的殘胃仍然有可能發生癌變。醫學上,這種因良性疾病行胃大部切除術後 5 年以上,於殘胃出現的原發癌被稱為殘胃癌[2][3][4]。殘胃癌的發生率約為 1%~5%,多數患者發生殘胃癌與胃大部切除術的間隔時間在 10~20 年左右[2][4][5]

胃切除後,胃癌無處可長?警惕殘胃癌!

殘胃癌的臨床表現並不典型,主要症狀包括進食後飽脹感、上腹部不適或疼痛、噁心嘔吐、嘔血或黑便、貧血、體重下降等,但症狀的特異性不高,容易被誤認為是胃切除術後的胃腸功能紊亂或潰瘍復發。

因此,胃切除術後的患者,依然不能對胃部症狀掉以輕心,對於胃切除術後,特別是手術超過 10 年的患者,或者是出現消化道症狀或類似潰瘍症狀的殘胃患者[1],定期進行胃鏡檢查是非常必要的。及早發現殘胃癌並給予積極、系統的治療,對提高殘胃癌患者的預後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誤區 4:癌是不治之症,得了胃癌活不久

癌症患者及家屬非常關心的一個問題就是,患者還有多長的生存時間。胃癌被許多人看做是不治之症。

事實上,胃癌患者的生存期與腫瘤的病理學分期、組織學型別等多種因素相關。臨床上,胃癌大體可分為早期胃癌和進展期胃癌。早期胃癌病灶侷限於胃壁淺層,經過手術治療後,5 年生存率可達 90% 以上[6][7]。但由於早期胃癌並無明顯的特異性表現,容易被忽視,許多胃癌診斷時即已處於進展期。

隨著外科手術技術的提高及放化療、靶向治療等多學科綜合治療的發展,進展期胃癌患者的預後也得到了極大改善。因此,胃癌並非不治之症,只要提高對胃癌的警惕與重視,早期發現潛在病變並積極配合治療,患者依然能夠獲得很好的生存收益,甚至達到治癒。

總之,正確認識疾病是規範診治的重要一步,請多多諮詢醫生,澄清認識、避免誤區!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內鏡專業委員會.中國早期胃癌篩查及內鏡診治共識意見(2014年,長沙)[J].中華消化內鏡雜誌, 2014, 31(7): 361-377.
  2. 2. Sinning C, Schaefer N, Standop J, et al.Gastric stump carcinoma - epidemiology and current concepts in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J].Eur J Surg Oncol. 2007, 33:133-139.
  3. 3. Tanigawa N, Nomura E, Lee SW, et al.Current state of gastric stump carcinoma in Japan: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a nationwide survey[J].World J Surg. 2010, 34:1540-1547.
  4. 4. Ahn HS, Kim JW, Yoo MW, et al.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surgical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remnant gastric cancer after a distal gastrectomy[J].Ann Surg Oncol. 2008, 15:1632-1639.
  5. 5. Morgagni P, Gardini A, Marrelli D, et al.Gastric stump carcinoma after distal subtotal gastrectomy for early gastric cancer: experience of 541 patients with long-term follow-up[J].Am J Surg. 2015, 209:1063-1068.
  6. 6. Sun Z, Wang ZN, Zhu Z, et al.Evaluation of the seventh edition of 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 TNM staging system for gastric cancer: results from a Chinese monoinstitutional study[J].Ann Surg Oncol 2012;19:1918-27.
  7. 7. Kawata N, Kakushima N, Takizawa K, et al.Risk factors for lymph node metastasis and long-term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early gastric cancer after non-curative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J].Surg Endosc 2017;31:1607-1616.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