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CT到底做不做?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聊聊到底什麼是PET-CT。

什麼是PET-CT?

PET-CT 其實是 PET和普通的 CT 掃描兩種檢查的結合。

CT是解剖影象,把人體從上到下橫斷面的解剖結構一層一層地展示在醫生面前,每一層都只有幾毫米。

PET 檢查需要往體內注射造影劑,成分類似葡萄糖,用放射性物質進行了標記,可以觀察體內葡糖糖的代謝,體內代謝旺盛的器官和病變(包括惡性腫瘤)攝取葡萄糖多,就會顯影,是功能顯像。

把PET和CT的兩種檢查結果融合,既可以看到腫瘤的部位、大小、形狀、與周圍組織的關係等解剖的資訊,也可以通過葡糖糖的代謝情況分辨腫瘤的性質。

譬如在CT上看到一個高度可疑肺癌的病變,然後在PET上看到它呈現一個高代謝的徵象,像“燃燒”的火焰,那麼很可能這個病灶是肺癌。相反,如果發現這個病變並沒有太多的葡萄糖攝取,呈現低代謝的徵象,那麼惡性腫瘤的可能性比較低,

所以,PET 和 CT 結合所帶來的意義,遠大於單獨進行PET和CT兩項檢查的意義。

PET-CT診斷肺癌,有哪些作用?

1、首要作用是評估腫瘤的侵襲範圍

換句話說,就是排除其他部位有沒有轉移。在過去PET-CT尚未普及的年代,排除其他部位有沒有轉移只能分別做頭顱核磁、全身骨掃描、腹部和頸部的B超等等檢查。

然而即使是做了這些檢查,也只是把最容易發生轉移的部位進行了篩查,並非全身檢查。而 PET-CT 相當於火眼金睛的“孫悟空”,把你從上到下掃描一遍(常見掃描範圍是頭顱頂到股骨上段)。

2、協助醫生判斷腫瘤的特性

對於肺癌來說,PET-CT 的準確度大約在 70%~80% 左右,就是說 PET-CT 宣判“肺癌”的10個人裡面,有7、8個都是準確的,這是 PET-CT 作為“基層人民法院”所必須履行的職責。當然,最終還要由“最高階人民法院”進行裁決,也就是病變切除下來之後要做的病理檢查。

但病理檢測必定面臨著穿刺或者手術活檢。對於歲數比較大、又有很多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這樣的風險往往也是不能承受的。所以 PET-CT 能夠給出一個非常可靠的資訊,告訴我們到底要不要去冒這個風險。   

PET-CT診斷肺癌,有哪些不足?

1、它發現的病變,不一定都是肺癌

PET-CT 有 20%~30% 的失誤率,例如它判斷腫瘤已經轉移到別的地方了,但後面做了手術發現根本沒有。

這是因為,它不是針對腫瘤的,而只是在代謝比較旺盛的器官和病變可以顯像而已。因此,出現“燃燒”現象的不一定就是腫瘤。舉個例子,心臟就像一團熊熊燃燒的火焰之花綻放在胸膛裡,它是腫瘤嗎?當然不是。既往得過的咽喉炎、小時候車禍碰傷肋骨導致的慢性肋軟骨炎、肺裡的結核瘤、腹腔裡面的良性增生性疾病,這些統統都不是腫瘤,但是也會在 PET-CT 上表現出“明亮”的特性,來干擾我們的判斷。

2、對“磨玻璃影”並不擅長

對於肺癌,1釐米的小病變、或者實性程度小於 50% 的“磨玻璃影”,PET-CT 的診斷有效性是非常低的,很容易漏診。

這是因為這些小病變是肺癌的萌芽階段,生長本身就十分緩慢,吸收的葡萄糖也少,因此在 PET-CT 上看,並不會呈高代謝狀態。

3、顱腦成像要“幫手”

PET-CT對於顱內的病變判斷較差。

PET-CT在檢測肺癌腦轉移的價值有限,這是由於正常腦組織葡萄糖攝取高,造成 18F-FDG 造影劑生理性攝取呈現高代謝,與腫瘤難以鑑別,此時需要藉助其它 PET 造影劑,如 11C-MET。

臨床常用頭顱的核磁共振檢查,判斷腦轉移的情況。

4、價格昂貴

由於醫療改革的原因,PET-CT比之前價格降低了不少,但仍然比較昂貴:在北京各醫院大約是7000~10000元不等,其中有2000左右是藥費,能夠醫保報銷,檢查部分的費用是不能報銷的。因此,醫生主張有選擇性地推薦患者做此檢查。

小結

作為術前檢查,PET-CT比傳統檢查更有優勢,但也有“盲點”,因此並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需要做,請根據醫囑來執行。我們也要科學理智地看待它,“貴”不代表就是“萬能”的。它只是給患者進行穿刺、活檢、手術等提供一個可靠的依據,是我們的幫手,而並非唯一的依賴。

共同稽核:廣東省人民醫院 廣東省肺癌研究所 陳志勇醫生 張嘉濤醫生

共同作者:北京大學腫瘤醫院 王興醫生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