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毛癖: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拔毛癖是一種由於反覆拉扯、扭轉、摩擦毛髮而導致的脫髮,最早於 1889 年首次報道[1][2]

  • 拔毛癖的患病率約為 0.6%,但由於患者常常羞於就醫,因此可能被低估。女性多於男性,男女比例約 1∶4[2]
  • 該病可能與精神、情感、心理等因素相關,但具體發病原因不詳。
  • 臨床上多表現為形狀不規則的毛髮脫失區域,脫髮區域內及邊緣的毛髮長短不一,有時可見外傷導致的表皮剝脫。
  • 治療上,除了面板科區域性治療外,有時還需心理科或精神科配合,採取行為調節和心理疏導,必要時口服抗抑鬱藥物治療。
  • 該病的危害在於,反覆牽拉頭髮造成毛囊破壞,有可能造成部分割槽域永久性脫髮;而造成拔毛癖的精神心理疾病,有可能造成更大的危害。
  • 有強迫性反覆拔毛的患者不要羞於就醫,而應積極治療,特別是到心理科及精神科進行相關檢查,接受專業的心理疏導,找到情緒和壓力的釋放渠道,以免耽誤病情,造成更嚴重的身心疾病。

兒童或青少年出現不明原因的毛髮脫失,建議就醫進一步檢查,以明確脫髮的種類。如果患者能夠意識到自己有自主拔毛的行為,卻無法通過行為控制,也建議就醫。

哪些情況需要就醫?

  • 兒童或青少年近期出現不明原因的毛髮脫失,脫失區域形狀不規則,無法判斷脫髮種類。
  • 能夠意識到自己存在自主拔除毛髮的行為,但不能自行矯正的。
  • 合併心理疾患和自主拔毛行為的。

就診科室

  • 面板科
  • 心理科
  • 神經科

醫生如何診斷拔毛癖?

根據該病特殊的臨床表現,詳細詢問病史,如存在自主拔除毛髮的行為,即可確診;如病史不詳,或不能意識到存在拔除毛髮的行為,但存在近期壓力增加,或存在已經確診的心理疾病者,也應高度懷疑該病。

目前拔毛癖已被列入美國精神病學會《診斷與統計手冊:精神障礙》(DMS-IV)中[4],相關診斷標準如下:

  • 反覆拔頭髮而導致的明顯脫髮;
  • 在拔出頭髮或試圖抵抗這一行為前,緊張感增加;
  • 當拔出頭髮後感到愉快、滿足或輕鬆;
  • 這一行為障礙不能用其他心理障礙更好解釋,也不由普通身體疾病導致;
  • 引發顯著的職業、社會或其他功能性領域的痛苦和/或障礙。

此外,該病需要與其他種類的脫髮相鑑別,如斑禿、假性斑禿、顳部三角形脫髮、牽拉性脫髮、壓力性脫髮、纖維性脫髮、頭癬等。可結合病史,進行面板鏡檢查,必要時行組織病理檢查來鑑別。

  • 面板鏡檢查:面板鏡是一種無創的檢查手段,在脫髮的診斷方面,面板鏡不但可以起到放大的作用,從而更加清晰的觀察毛囊,還可以觀察到真皮淺層的一些血管和色素結構,從而鑑別不同型別的脫髮。拔毛癖的面板鏡表現為長短不一的斷髮,殘端有分裂和捲曲,可見黃點、短毳毛增多和黑點徵,此外還可見點狀出血。而斑禿、假性斑禿等則無殘端,有分裂、捲曲和點狀出血等表現[5]
  • 真菌鏡檢:頭癬取斷髮殘根行真菌鏡檢,可檢出真菌,而拔毛癖真菌鏡檢則為陰性。
  • 組織病理學檢查:如果面板鏡和臨床表現仍不能明確診斷,有時需行組織病理學檢查。拔毛癖的組織病理學表現為:退行期或休止期毛囊比例增高,漏斗水平和毛囊口角化過度,可見色素管型;毛軟化,毛囊扭轉、變小和角化不全,毛囊壁不均勻增厚,毛囊周圍炎症輕微,還可見毛囊周圍出血和色素沉著[1]

醫生可能諮詢患者哪些問題?

  • 近期是否存在某些原因導致的心理壓力增加或情緒低落等?
  • 是否存在某些心理疾病?
  • 是否存在自主拔毛行為卻無法控制?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如何判斷脫髮的原因是拔毛癖?
  • 該病是否可以自愈?
  • 該病通過治療是否可以根治?

平時需放鬆心情、緩解壓力,尋找釋放壓力的途徑,自覺控制拔毛行為,才能配合醫生,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該病需要患者和醫生配合,自主或在家長協助下,控制拔除毛髮的行為,尋找其他釋放壓力的途徑,同時輔助口服及外用藥物治療。部分輕症患者可痊癒;部分難治的患者需要多科協作的綜合治療,才能達到滿意的療效[3]

精神心理治療

主要包括行為調節治療和藥物治療:

  • 行為調節主要是進行習慣逆轉治療,主要包括5個方面,即意識訓練(找出容易導致拔毛行為的情境、心理狀態等)、競爭反應訓練、應急管理、放鬆訓練和泛化訓練,進而從各個方面阻止拔毛髮的行為。
  • 藥物治療也有一定的療效,包括三環類藥物、選擇性 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類抗抑鬱藥,及其他藥物(多巴胺阻斷劑、阿片受體拮抗劑、肌醇、丁醯苯類抗精神病藥、氟哌啶醇、穀氨酸鹽調節劑等),但必須在心理科或精神科醫生的醫囑下,嚴格按要求服藥。

手術治療

拔毛癖的患者有時還伴有食毛癖。食毛癖的患者有時會出現毛髮梗阻和腸道內毛球形成,需行手術治療清除梗阻及毛球。

其他治療

該病治療的關鍵是行為調節和心理疏導,面板科用藥僅為輔助,包括口服葉酸片,外用米諾地爾擦劑等生髮藥物等,對於促進毛髮的再生有一定的療效。

疾病發展和轉歸

該病為慢性疾病,如果不治療,有時會導致明顯的社會心理異常。輕症患者經過行為控制和藥物治療後,可以痊癒。對於頑固性拔毛癖或合併精神疾病的患者,治療困難,綜合治療有一定療效,但極易復發,有時心理疾病本身可危及生命。

該病確切病因不明,但可以肯定的是,與精神心理、神經生理、環境等因素密切相關。

誘因包括各種原因導致的壓力、心情低落及無聊等。有時,拔除毛髮還是患者釋放壓力的一種方式,可以帶來愉悅感[3]

主要表現為形狀不規則的毛髮脫失,常伴有神經精神及心理症狀,嚴重者可出現永久性脫髮[1]

拔毛癖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 該病多見於大齡兒童和青少年,好發於頭皮,但也可發生於睫毛、眉毛,以及胸毛等部位,表現為形狀不規則的毛髮脫失區域,脫髮可有一處或多處。
  • 脫失的毛髮區域內,可見個別殘存的毛髮及較多斷髮,而斷髮的長短不一致。拉發試驗陰性。所謂拉發實驗,就是用拇指、食指和中指,從頭髮根部輕輕捏住約40~60根頭髮,順著頭髮方向捋。如只有1~2根頭髮脫落,代表大致正常。如每次超過5根,則懷疑存在異常的脫髮。
  • 有時還可見由牽拉導致的表皮剝脫和出血點。
  • 嚴重者因反覆牽拉毛髮,導致區域性區域毛囊受損,可出現永久性脫髮。

拔毛癖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 患者常伴有生活質量的降低和自卑感,進而拒絕社交活動,如去理髮店、游泳、外出遊玩、約會等。
  • 部分患者可合併其他精神心理疾病,如強迫症、抑鬱症、焦慮症等。
  • 約 10%~20% 的患者會吞食拔下的毛髮(食毛癖),嚴重者可出現消化道梗阻症狀[2]

該病與精神心理關係密切,保持心理健康,合理釋放壓力,必要時可進行心理諮詢和疏導,可以從一定程度上進行預防。

對於兒童及青少年來說,需要家長在關注孩子身體健康的同時,也關注其心理健康,多溝通交流,教會孩子如何自我調節,也可以預防該病的發生。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