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竇漿液囊腫: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疾病定義:發生在鼻竇內的漿液性囊腫,類圓形,良性病變,生長極為緩慢,可伴終生,偶有自行破潰,尚未發現癌變傾向。
- 流行病學:目前尚缺乏鼻竇漿液囊腫的大規模流行病學調查。
- 最主要的病因/危險因素:鼻炎、鼻竇炎等疾病造成鼻竇黏膜中的腺體管口堵塞,腺體分泌漿液瀦留引起。此外鼻炎、鼻竇炎使粘膜下毛細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漿液滲出聚於鼻竇粘膜內的疏鬆結締組織內而形成鼻竇漿液假性囊腫。
- 分型分期:該疾病無分型分期。
- 主要症狀:臨床症狀通常不明顯,隨著囊腫增大,可出現鼻阻塞症狀及相應的壓迫症狀。
- 主要治療方法&治療關鍵點&治療難點:鼻竇漿液性囊腫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療,如症狀明顯,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可行鼻內鏡下鼻竇囊腫切除術或上頜竇根治徑路手術切除。此類手術一般相對簡單,術後恢復良好。
- 疾病的主要危害:鼻竇體表膨隆,影響外觀。
- 其他:一般影像學無意發現的囊腫,無需尋求特殊治療。
絕大多數無意檢查出來的鼻竇漿液囊腫是不需要就醫的,當患者伴有鼻塞、流涕等症狀,出於擔心可到醫院諮詢醫師。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當患者出現眼球突出、視力下降、面部膨隆等症狀時,請及時就醫。
建議就診科室
-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醫生如何診斷鼻竇漿液囊腫?
當醫生懷疑是鼻竇漿液囊腫時,可通過 CT、MRI 或穿刺等方法確診:
- CT 或 MRI 掃描:見上頜竇內有侷限性邊緣清楚的半月形陰影即可診斷為漿液性鼻竇囊腫。
- 上頜竇穿刺:上頜竇穿刺後回抽有黃色液體也可診斷為上頜竇囊腫。但這種診斷方法在臨床上運用得極少。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是否感覺到患側有壓迫、脹痛感?
- 是否有同側頭部鈍痛感?
- 是否有淡黃色液體陣發性流出?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需要進一步檢查或者治療嗎?
- 如果需要治療選擇哪一種方式?保守治療還是手術治療?
- 如果為手術治療,手術是否有併發症?
- 手術治療花費高嗎?大約預約手術需要多久?
- 等待手術期間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嗎?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術後護理注意事項:術後第 1 天需流質或半流質飲食,若患者無不適,大約第二天後可正常飲食。術後防感染,給予抗菌消炎治療。恢復期病者有清液流出,有時呈淡黃清液,均系術後修復中表現。術後有輕微疼痛者,可給予止痛片治療,或無須止痛治療。術後 2 周防感冒,注意防寒保暖及保持鼻腔清潔。
- 定期複查:術後 1 周需返院複查。
- 飲食:
- 若為手術患者,術後飲食從流質飲食過渡到半流質,根據患者耐受情況逐漸恢復到正常飲食。
- 若為普通患者,正常飲食即可。
- 運動:
- 若為手術患者,術後一週內避免劇烈活動。
- 若為非手術患者,運動量如常。
- 其他:戒菸、限酒。
一般情況下,鼻竇囊腫不需要特殊處理,當出現區域性壓痛明顯、囊腫過大導致頰部膨隆,可以考慮藥物和手術治療。
藥物治療
- 黏膜促排劑:如桃金糧油、歐龍馬等,可促進竇內分泌物排出。
- 鼻竇炎口服液:中藥成分清熱利溼,宣通鼻竅。
手術治療
- 鼻內鏡手術:單純鼻竇漿液性囊腫,根據患者術前 CT,術中情況進行評估,以選擇最佳入路。鼻內鏡手術可以直觀看到囊腫,能在直視下儘可能摘除囊壁。而且經鼻內鏡入路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護患者鼻腔正常結構和功能,患者術後恢復一般良好。
疾病發展和轉歸
- 鼻竇漿液性囊腫絕大多數不需要治療,生長極為緩慢。少數囊腫會自行破潰消失,絕大多數維持原樣。
鼻腔漿液囊腫的病因尚不明確,推測可能與鼻竇腺體堵塞、毛細血管滲出等有關。
鼻竇漿液囊腫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鼻竇腺體堵塞:黏膜囊腫囊壁上皮為腺上皮,多因黏液腺管阻塞,腺體分泌物瀦留,逐漸膨大腺體所致囊腫形成。
- 毛細血管滲出:毛細血管的液體積聚於黏膜下層結締組織內引起。
哪些人容易患鼻竇漿液囊腫?(危險因素)
- 先天性鼻腔和鼻竇解剖異常,如竇口鼻道複合體結構異常。
- 手術後瘢痕組織封閉引流口。
- 鼻部外傷後引起鼻腔解剖變異。
鼻腔漿液囊腫,一般無明顯的臨床症狀,大多數患者行鼻部 CT、MRI 時無意中發現,偶有的症狀包括病側近顴骨的頰部壓痛,同側頭部持續鈍痛,及同側上列牙齒疼痛等,極少有的症狀為陣發性鼻內流出淡黃色液體。
鼻竇漿液囊腫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 病側壓痛:病側上頜竇內囊腫體積過大,對同側頰部造成壓迫,按壓時引起疼痛。
- 同側頭部持續鈍痛:瀦留的分泌物閉塞,竇內氣體吸收,造成鼻竇內低壓或真空狀態,可引起同側頭部持續疼痛。
- 鼻塞:鼻腔囊腫常伴有鼻炎、鼻竇炎,鼻腔粘膜水腫,導致鼻塞。
- 陣發性鼻內流出淡黃色液體:此症狀極為少見,當患者改變體位時(如從直立為變為側臥位),聚集在囊腔內的液體經竇口流出到鼻腔。
鼻竇漿液囊腫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 暫未有文獻報道鼻竇漿液囊腫引起的併發症及死亡事件。
該疾病目前暫無預防手段,也不需要特殊預防。
免責聲明:
-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