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型結外NK/T細胞淋巴瘤: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鼻型結外NK/T細胞淋巴瘤是一種好發於鼻腔及其鄰近組織的惡性腫瘤,其惡性細胞大部分來源於NK細胞、少部分來源於NK樣T細胞,屬於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種少見型別。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08年將本病命名為結外NK/T細胞淋巴瘤,鼻型。本病發病具有明顯的地域及種族差異,多發生於亞洲及南美洲,以黃種人多見,成年男性多發。病變多原發於上呼吸道,以鼻腔多見;少數可發生於鼻外部位,如面板、胃腸道、肺、睪丸等,骨髓和中樞神經系統罕見,極少累及淋巴結。典型的病變表現為發生於面中部(特別是鼻部)的壞死性肉芽腫性病變。

危害

1.影響生活

鼻塞、面中部潰瘍、發熱等全身症狀,會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2.影響容貌

出現面中部潰瘍及肉芽腫、硬顎穿孔、眼球突出、面部腫脹等症狀,非常影響容貌美觀,嚴重者甚至會毀容。

3.引起心理負擔

因容貌損害,常引起他人異樣的眼光,容易引起患者的不良情緒和自卑心理。

4.引起嚴重併發症

本病雖然發病率低,但是惡性程度高,侵襲性強,病情進展快,可併發嗜血細胞綜合徵,終末期可出現全身衰竭、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等,危及生命。

檢查

1.鼻內鏡檢查

鼻內鏡檢查可以瞭解鼻黏膜是否有潰瘍、壞死等情況,有助於腫瘤定位和在直視下取活檢,為診斷鼻型結外NK/T細胞淋巴瘤提供依據。

2.鼻腔及鼻竇CT、磁共振

鼻腔及鼻竇CT、磁共振檢查,是目前常用的判斷鼻腔、鼻竇惡性腫瘤的檢查方法,有助於明確病變範圍。但需注意影像學檢查對於早期病變可能敏感性較差,並且不能作為疾病確診依據。

3.實驗室檢查

包括血常規,血沉,肝腎功能,電解質,血清免疫學檢查,血清補體檢測,乳酸脫氫酶(LDH),EBV血清學檢查(EB病毒血清學檢查),細菌、真菌和病毒培養等。有助於評估全身狀況,評估是否有EB病毒感染及EB病毒滴度,鑑別是否合併細菌、真菌感染等情況。

4.組織病理學檢查

鼻型結外NK/T細胞淋巴瘤的診斷依賴組織病理學檢查。本病的組織病理特徵為:在凝固性壞死和多種炎細胞浸潤的背景上,腫瘤淋巴細胞散佈或呈瀰漫性分佈,並有血管破壞性生長、異型網織細胞或核分裂象;免疫組化染色可檢出CD56(+)和CD2(+)的淋巴細胞;EBER核酸原位雜交可輔助測定EB病毒感染。此外,還應進行骨髓穿刺+活檢,以明確是否存在骨髓侵犯。

5.其他檢查

常需要進行身體其他部位的影像學檢查,包括頭顱增強MR、頸/胸/腹/盆腔增強CT或正電子發射-CT,進行疾病分期。必要時還應進行上呼吸道或消化道內鏡檢查,進一步明確疾病範圍。

診斷

鼻型結外NK/T細胞淋巴瘤的診斷須依據病理診斷。

鑑別診斷

鼻型結外NK/T細胞淋巴瘤的早期症狀如鼻塞、膿涕等,需要與鼻炎、鼻竇炎、鼻息肉、鼻咽癌等疾病鑑別。此外,還需要與炎性假瘤、嗅母神經瘤、韋格納肉芽腫、非特異型外周T細胞淋巴瘤等疾病鑑別。

由於鼻型結外NK/T細胞淋巴瘤發病率較低,尚無標準治療方案。目前以綜合治療為主,包括區域性放射治療、全身化療、造血幹細胞移植等。需要根據腫瘤的分期,患者的年齡、身體狀況、症狀以及各項檢查結果,選擇治療方法,制訂個體化的治療方案。

1.放射治療

鼻型結外NK/T細胞淋巴瘤對放射治療敏感,特別是對於病變侷限於上呼吸道和消化道內的早期患者,放療是治療成敗的關鍵,與腫瘤區域性區域控制率和預後密切相關。

2.化療

除部分分期為I期,無危險因素者外,單純化療後仍存在較高的復發風險,因此絕大多數患者均需進行全身化療降低複發率。

含左旋門冬醯胺酶(L-ASP)的化療方案是治療鼻型結外NK/T細胞淋巴瘤的有效方案,其療效優於常規含蒽環類的化療方案。但常規L-ASP方案易出現過敏反應和其他不良反應。聚乙二醇門冬醯胺酶(PEG-ASP)的療效與常規L-ASP療效相似,而不良反應降低,特別是過敏反應等明顯減輕。目前臨床上多使用PEG-ASP+含蒽環類藥物或含吉西他濱類藥物的化療方案。

注意在接受含門冬醯胺酶的化療期間,應禁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切忌進食油膩食物和暴飲暴食,警惕發生急性胰腺炎。

3.造血幹細胞移植

目前對於鼻型結外NK/T細胞淋巴瘤,是否需一線進行自體幹細胞移植仍有爭議。對於一些早期的患者,經放化療已能達到很好的療效,不再需要進行移植。而對於一些治療效果不理想,伴有不良預後因素,以及一些晚期患者,為降低疾病複發率,可以考慮進行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鞏固治療效果。對於復發難治患者,大劑量化療+造血幹細胞移植仍是首選。在不適合進行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情況下,可進行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但異基因造血幹細胞供應源較難求,風險也較高。

4.其他治療

此外,還需要視情況給予全身支援治療(如營養支援治療、輸血、補液),對症治療(適當應用抗生素控制繼發感染、清洗鼻腔)等,以緩解區域性及全身症狀。

預後

隨著治療方案不斷改進,鼻型結外NK/T細胞淋巴瘤預後也得到明顯改善。對於早期不伴不良預後因素患者,治療效果理想,約90%以上患者可達到治癒;即便對於Ⅱ期患者,仍有70%~80%可以治癒。但晚期患者疾病惡性程度高,進展快,易出現多種併發症,預後仍較差。

發病原因尚不清楚,可能與病毒感染或自身免疫等因素有關。近年研究發現,本病95%以上與EB病毒感染有關。

臨床表現

典型的病變表現為發生於面中部(特別是鼻部)的壞死性肉芽腫性病變。病變部位在鼻外的病例較少見,其臨床表現由病變的部位決定,其中以消化道、面板受累相對較為常見。典型病變表現如下。

1.早期最常見的症狀為鼻塞,還可出現流膿涕、涕中帶血絲等症狀,繼而發生鼻黏膜壞死潰瘍,鼻腔中可有臭味,其症狀類似鼻炎或鼻竇炎,鼻腔內腫瘤較大時,可出現鼻外部隆起、鼻中隔穿孔。

2.病變逐漸擴充套件至鄰近組織,可出現咽部、口脣等面中部黏膜糜爛、破潰、出血、壞死,進而形成廣泛的潰瘍和肉芽腫。

3.晚期可出現硬顎穿孔、眼球突出、面部腫脹、顱神經麻痺等損害。

4.終末期面中部的黏膜、軟骨、骨質可廣泛嚴重破壞,以致毀容,並且可出現高熱、惡病質(極度消瘦、貧血、全身衰竭等)等嚴重後果。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