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型人格障礙: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表演型人格障礙(histrionic personality disorder)是人格障礙的一種型別,所謂人格障礙是一種根深蒂固的(起源於兒童期或青春期,延續到成年)、持久的、廣泛的內在體驗和行為,導致了生活或社會功能的明顯損害。人格障礙者的認知(理解和思考自身和他人的方式)、情感(範圍、強度、情感反應的恰當性)和行為(人際關係、職業和社會功能和衝動控制)都出現了問題。人格障礙的診斷應當排除其他狀況導致的人格異常,如精神病性障礙、情感障礙、物質濫用或器質性精神障礙等,並且要將人格時刻放在社會和文化的常模中加以考慮。表演型人格障礙又稱尋求注意型人格障礙(attention-seeking personality disorder)或癔症型人格障礙(hysterical personality disorder),是一類以高度情感性和誇張的行為吸引他人注意力為主要特徵的人格障礙,主要特徵為自我戲劇化、情感膚淺、以自我中心、渴求注意和刺激、有操縱性行為等,可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改善。

  • 在女性中比在男性中更常見,通常在青春期或成年期早期表現更明顯。
  • 本症的原因尚不清楚,一般認為與早期家庭教育有關。比如父母溺愛孩子,使孩子受到過分的保護,造成生理年齡與心理年齡不符,心理髮展嚴重滯後,停留在少兒期的某個水平,因而表現出表演型人格特徵。患者的心理常有暗示性和依賴性,這也可能是本型別人格產生的原因之一。
  • 對於患有表演型人格障礙的人來說,其自尊依賴於他人的認同,而不是真正的自我價值感。他們強烈渴望被關注,並且經常表現得極具戲劇性,或者以不恰當地行為來引起別人的注意。表演型是指“戲劇性的或誇張的”。

我存在表演型人格嗎?

你有表演型人格傾向嗎?可以看看以下8個問題:(1)表情誇張,像演戲一樣,裝腔作勢,情感體驗膚淺;(2)暗示性高,很容易受他人的影響;(3)以自我為中心,強求別人符合自己的需求或意志,不如意就給別人難堪或強烈不滿;(4)經常渴望表揚和同情,感情易波動;(5)尋求刺激,過多地參加各種社交活動;(6)需別人經常注意,為了引起注意,不惜譁眾取寵、危言聳聽,或者在外貌和行為方面表現得過分吸引他人;(7)情感反應強烈易變,完全按個人的情感判斷好壞;(8)說話誇大其詞,摻雜幻想情節,缺乏具體的真實細節,難以核對。

如果在上述8個問題中,有4項以上選擇“是”,那就可以說有一定的表演型人格傾向。需要再次強調的是,表演型人格並不是病,如果“表演過度”影響到個人和社交,還讓本人感到痛苦並有意願改變,才需要心理干預。同時,通常認為一般到達18歲,人格才基本穩定。18歲以前的人格比較容易改變和被調整,所以在18歲之前,不能給出“人格障礙”的診斷。

美國的診斷標準

美國《心理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V)將表演型人格障礙歸為B類人格障礙,診斷標準如下:一種過度的情緒化和追求他人注意的普遍模式,起始不晚於成年早期,存在於各種背景下,表現為以下5種以上的特徵(含5種):

  • 在自己不能成為他人注意的中心時,感到不舒服。
  • 與他人交往的特點往往帶有不恰當的性誘惑或挑逗行為。
  • 情緒表達變換迅速而表淺。
  • 總是利用身體、外表等來吸引他人對自己的注意。
  • 言語風格是印象深刻及缺乏細節的。
  • 表現為自我戲劇化、舞臺化或誇張的情緒表達。
  • 易受暗示(即容易被他人或環境所影響)。
  • 認為與他人的關係比實際上更親密。

我國的診斷標準

符合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症狀至少符合下述專案中的3項:

  • 表情誇張像演戲一樣,裝腔作勢,情感體驗膚淺。
  • 暗示性高,很容易受他人的影響。
  • 以自我為中心,強求別人符合自己的需求或意志,不如意就給別人難堪或強烈不滿。
  • 經常渴望表揚和同情,感情易波動。
  • 尋求刺激,過多地參加各種社交活動。
  • 需別人經常注意,為了引起注意,不惜譁眾取寵、危言聳聽,或者在外貌和行為方面表現得過分吸引他人。
  • 情感反應強烈易變,完全按個人的情感判斷好壞。
  • 說話誇大其詞,摻雜幻想情節,缺乏具體的真實細節,難以核對。

日常生活中,當與具有表演型人格障礙的人接觸時,應避免發生正面衝突,同時注意不要對其進行言語性刺激。

即使識別出患者具有表演型人格障礙,也切記不要直接指出。適當給予包容和引導,幫其控制自身情緒。

表演型人格障礙是一種比較棘手的心理障礙。即使在心理學最發達的美國,臨床治療效果也很不樂觀。這種心理障礙呈現出高自殺率,在國外經常採用住院治療。

心理療法方面,可以採用精神分析療法對其成長史進行深入分析。但臨床上應用最多的還是認知行為療法,治療集中在改善人際交往上,並且教會他們表達自己的渴望與需要。

目前尚無具體的、較好的治療方法,但應持積極態度進行矯治。

提高認識

瞭解自己人格中的缺陷。只有正視自己,才能揚其長避其短,適應社會環境。如果不能正視自己的缺陷,自我膨脹,放任自流,就會處處碰壁,導致病情發作。

情緒自我調整法

表演型人格的情緒表達太過分,旁人常無法接受。所以具有此種人格的人要改變這種情況:

  • 首先要做的便是,向自己的親朋好友作一番調查,聽聽他們對這種情緒表達的看法。
    • 對他們提出的看法,千萬不要反駁,要捫心自問,這些情緒表現哪些是有意識的,哪些是無意識的;哪些是別人喜歡的,哪些是別人討厭的。
    • 對別人討厭的要堅決予以改進,而別人喜歡的則在表現強度上力求適中。
    • 對無意識的表現,可將其寫下來,放在醒目處,不時自我提醒。
  • 可請好友在關鍵時刻提醒下,或在事後對自己當天的表現作出評價,然後從中體會自己情緒表達過火之處,以便在以後的情緒表達上適當控制,達到自然、適度的效果。

昇華法

前面講過,表演型人格患者有一定的藝術表演才能,我們不妨“將計就計”,讓他們把興趣轉移到表演藝術中去,使患者原有的淤積能量在表演中得以昇華。

事實上,許多藝術表演都有一定的誇張成分,為了使觀眾沉浸到劇情中去,演員必須用自己的表情、語言去打動他們。因此,表演型人格的人投身於表演藝術是一條很有效的自我完善之路。

疾病發展和轉歸

許多患有這種障礙的人也能夠在社交和工作中應對自如。然而,重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更為嚴重的問題。

尚無單一的、令人信服的病因學理論,以下是可能的作用因素:

  • 遺傳學:有證據表明“正常”的人格特質和反社會型、邊緣型、自戀型、表演型人格障礙有一定的遺傳度。分裂樣人格障礙和精神分裂症,偏執型人格障礙和妄想性障礙,邊緣型人格障礙和情感障礙之間具有家族性聯絡。尚無證據支援XXY基因型和病態人格之間存在聯絡。
  • 神經病理學:病態人格存在“不成熟”的腦電圖(後顳葉慢波),功能影像異常(如情感加工任務過程中杏仁核活動下降)。衝動性暴力行為個體的5-羥色胺(5-HT)水平較低。病態人格的自主神經功能存在異常(面板電反應減慢)
  • 兒童期發育:嬰兒期的氣質可以延續到兒童期的品行障礙和人格障礙;童年期的創傷經歷是邊緣型和表演型人格障礙的危險因素。
  • 精神動力學理論:弗洛伊德解釋口欲期、肛門期和生殖器期的發育受阻會導致依賴型、強迫型、表演型人格障礙。
  • 認知行為理論:人格障礙是一種適應不良(穩定的認知、情感和行為結構代表了特定的影響資訊加工的規則),這些規則代表了核心的信念,源於兒童期的經驗和行為、環境反應的前程式模式的互動作用,與情感障礙中的規則不同,人格障礙的規則是無條件的(如“我是不被愛的”而不是“如果某個重要的人物批評我,就證明我是不被愛的”),在童年早起形成,通常是前語言期。

導致表演型人格障礙的確切原因尚不清楚,但許多心理健康專家認為,學習和遺傳因素都在其發生發展過程中起到了一定影響。

人格障礙的流行病學

  • 關於人格障礙的任何一種型別、任何人群中的特定類別的流行病學評估都存在很多問題:早期的人格障礙和其他精神疾病的研究中,兩者是互相排斥的,不允許有共患病的報告;用於診斷的方法學也完全不同(晤談/個案報告/知情者報告;臨床診斷對研究工具;強調現狀或生活史);在某些研究中,研究物件只允許屬於一種人格障礙。關於任何型別人格障礙的發現將被認為與某種特定的人格障礙的類別是截然分離的。
  • 社群中人格障礙的比率為2%-18%(通常可接受的數字約為10%),在成年早期更為常見,男性較多。初級保健機構,對於具有明顯精神病態的患者,5%-8%的主要診斷為人格障礙,其他主要診斷中共患人格障礙的比率為20%-30%。精神病患者人群中有30%-40%的門診患者和40%-50%的住院患者具有人格障礙,通常不作為主要診斷。約5%-15%的住院患者的主要診斷為人格障礙。其他人群中,25%-75%的囚犯具有人格障礙,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最為常見,但許多囚犯符合一種以上的診斷類別,許多人格障礙的囚犯並不符合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類別。普通人群中人格障礙類別的發生率(大多數研究應用了DSM的類別,在此也應用DSM分類系統中的類別)約為:表演型人格障礙發病率約為2%-3%。

表演型人格障礙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萬事的產生必有其原因,那麼表演型人格為何產生呢?

  • 表演型人格的形成,與遺傳以及大腦的物理基礎有一定的關係。有研究顯示,大腦的下丘腦與情緒管理密切相關。如果本身大腦的邊緣系統或是下丘腦的興奮閾限比較低,也就是說情緒的“開關”特別容易被開啟,這類人群就比較容易出現表演型人格。
  • 同時,家庭、成長環境也會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患者從小缺乏父母關愛,孩子有可能會為了引起父母關注而做出一些古怪的舉動。父母表演慾望強,也會對孩子有影響。表演型人格障礙的形成還可能源自父母的不當教養,對孩子的行為一味讚賞,強化孩子的“表演意識”,都有可能使得孩子過於看中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看法,習慣將價值全部寄予外界的評判。對獲得他人稱讚的需求較高,凡事也以吸引他人的注意、獲得他人讚賞為目標。
  • 此外,或許童年經歷也可以給我們一點答案。表演型人格的女性背後,通常都有一位軟弱的母親和一位威嚴又有魅力的父親。父親既嚴厲又溺愛,女人不知道是該親近父親還是害怕父親,母親的軟弱更加是應驗了“女奴”這一卑微觀念。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長大的女孩,一方面害怕遭到男性的拋棄,一方面又渴望得到男性的認可,而不斷表演去迎合他們。
  • 表演型人格的人,內心卑微,害怕被拒絕和被侵害。面對日常的周遭,他們會採取以下幾種方式來應對:壓抑、退行、性慾化以及付諸行動。表演型人格,會把一些日常生活中正常的需求進行壓抑,這種壓抑就會導致癔症症狀。當她們感覺不安全時,就會用退行的方式來保護自己。比如說,乖得像一個孩子,聽話,乖巧,似乎想通過迎合或者妥協來換取時態的平息。普通的退行或許有效,但如果到精神病水平,就會表現出胡攪蠻纏、吹毛求疵、不計成本去做危險的事。她們看上去充滿性慾,總能吸引到異性,但是她們對自己這種充滿性誘惑的行為全然不知。許多異性正被她們逼真的演技耍得團團轉,但如果你告訴她,你是在性暗示嗎?她會覺得震驚。
  • 表演型人格的人,她們努力表現自己,讓自己充滿魅力,深層次的原因就是為了吸引別人的注意,獲得他人的認同。因為只有得到外界的認可,她們的自尊、安全感才得以維繫,長久下來,別人都認為她們是愛慕虛榮,殊不知,她們一直都在演戲。
  • 對於表演型人格的人,我們也許很難看到他們的真面目,甚至連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分不清楚什麼時候是表演,什麼時候是真實。如果我們能給他們更多的尊重、讓他們感到安全,也許是我們觸碰到真心的好辦法。

這類人情緒外露、表情豐富、喜怒哀樂皆形於色、嬌柔做作、易發脾氣、喜歡別人同情和憐憫、情緒多變且易受暗示;以自我為中心、好交際和自我表現;對別人要求多,不大考慮他人利益;思維膚淺,不習慣於邏輯思維,顯得天真幼稚。

表演型人格障礙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此型人格障礙可與邊緣型人格障礙、偏執型人格障礙並存,主要表現為:

  • 人格不成熟和情緒不穩定,常以自我表演,過分做作和誇張的行為引人注意。
  • 暗示性和依賴性特別強,自我放任,不為他人考慮,表現以高度自我為中心。
  • 極端情緒化,情感變化多端,易激動。
  • 對人情感淡漠,難以與周圍保持長久的社會聯絡。
  • 長久渴望得到理解和評價,容易受到傷害,高度幻想性,往往把想象當成現實。
  • 不停地追求刺激,不能忍受寂寞,希望生活像演戲一樣熱鬧和不平靜。
  • 外表及行為顯示不恰當的挑逗性,打扮得花枝招展,賣弄風騷,甚至調情、誘惑人,但性生活被動,雖有時體驗到性樂趣,卻往往性感缺乏。
  • 言語、舉止和行為可能類似兒童,情緒不成熟。這種人與癔症間的關係不似既往想象的那樣密切,患癔症前人格為表演型者僅 20%,而非常嚴重的表演型人格障礙卻可終生不發生癔症。表演型人格也可為抑鬱症、焦慮症等精神病的病前特徵。

表演型人格障礙可能引起哪些併發症?

表演型人格障礙會影響一個人的社交、工作或戀愛關係,以及他們對挫折或失敗的反應。與一般人群相比,患有這種疾病的人患抑鬱症的風險更高。

雖然表演型人格障礙可能無法預防,但通過治療可以使易患這種疾病的人,學會更有效的處理病情的方法。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