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感染: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病毒是一種比細菌還要簡單的生物體,它甚至沒有自己的細胞結構,必須寄生在動植物的細胞中才能完成增殖和分裂。當病毒侵入人體細胞,就會利用細胞內的營養和遺傳物質,進行大量繁殖,最終破壁而出。隨後,病毒會感染更多的周邊細胞或隨著血流播散至其他部位,造成更大的傷害,逐漸呈現出明顯的臨床症狀,形成病毒感染性疾病。

常見的病毒感染性疾病(Viral Diseases)包括:

  • 上呼吸道病毒感染:人體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體(約 70%~80%)就是各類病毒,包括鼻病毒、腺病毒、冠狀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該病可引起呼吸道區域性急性炎症和損傷,通常病情輕微、病程自限,無需抗病毒或抗生素治療,一般在一週左右即可自行消退。
  • 病毒性肝炎:
    • 乙肝:乙肝病毒主要通過母嬰傳播、體液或血液途徑進行傳播。假如感染時間超過 6 個月,形成慢性乙肝,則發生肝纖維化/肝硬化、肝癌的風險將顯著上升。
    • 丙肝:丙肝病毒也是通過母嬰傳播、體液或血液途徑進行傳播。慢性丙肝患者發生肝纖維化/肝硬化、肝癌的風險也會顯著上升。目前,臨床有多種新藥可有效治癒慢性丙肝。
  • 病毒性胃腸炎:該病由病毒感染胃腸道所致,急性起病。可見於任何年齡段的患者,兒童和老年患者的病情較為嚴重。此類病毒感染的病程具有自限性,一般在一週左右即可自行消退。最常見的病原體包括輪狀病毒、諾如病毒、腸腺病毒等。
  • 中樞神經系統病毒感染:較多見的是由乙型腦炎病毒引起的腦實質炎症為主的急性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主要臨床特徵為頭痛、高熱、意識障礙、抽搐等。若未及時治療,可造成癱瘓、智力低下等嚴重後遺症,死亡率高達20%以上。脊髓灰質炎在大力推廣疫苗接種之後已得到全面控制。
  • 水痘/帶狀皰疹:這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所引發的兩種不同型別的疾病。水痘為原發性感染,多見於兒童患者,特徵為全身出現紅色斑丘皮疹和水泡疹。帶狀皰疹多見於成人,是人體感覺神經節潛伏的水痘-狀皰疹病毒再次啟用後引發的面板感染,可在身體表面呈帶狀分佈。
  • 麻疹、腮腺炎、風疹病毒感染:此類感染均屬於急性呼吸道感染,多見於兒童和青少年人群,具有較強的傳染性。接種相關疫苗之後,可以獲得良好的保護。
  • 高級別宮頸上皮內瘤變: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是引發此類宮頸病變的主要病因,多見於 25~35 歲的女性人群。通常被視為癌前病變,與宮頸癌具有密切的關聯。
  • 流行性出血熱:該病是由漢坦病毒感染所致,鼠類是主要傳染源。患者可出現全身廣泛性的小血管和毛細血管損傷,引起高熱、充血出血、急性腎衰和休克等嚴重後果。
  • 艾滋病: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AIDS)的簡稱,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致。主要傳播途徑包括性接觸、輸血,以及懷孕過程中由母體侵入胎兒。HIV可形成慢性感染,不斷破壞人體免疫系統功能,導致各類重症機會感染或惡性腫瘤的風險顯著上升。

就診科室

  • 傳染病科
  • 呼吸內科
  • 消化內科
  • 兒科

常見檢查專案

  • 病史採集:
    • 基本情況:患者現病史、既往病史、接觸史、治療史、日常生活及飲食情況,以及家庭成員的患病情況。
    • 臨床症狀的特徵:例如起病時間、病情進展趨勢、症狀及發作頻率、每次發作的誘因等。
  • 身體檢查:
    • 檢查患者的生命體徵是否維持穩定。
    • 泌尿、生殖器官感染還可能需要直腸指診,女性還需要進行陰道、盆腔檢查。
    • 觀察症狀所在部位是否存在腫塊、疼痛或壓痛;全身各處是否還有其他異常跡象。
  • 抽血檢查:
    • 檢查血細胞分析血紅蛋白濃度、各種型別血細胞的大小、形狀和數量。
    • 測定血液中的各種生化成分,初步判斷是否存在炎症,並評估肝、腎功能。
    • 測定病毒的抗原/抗體等生物學標誌物的水平是否發生異常變化。
  • 尿樣、糞便檢查:檢查是否出血,評估生化成分是否異常。
  • 組織活檢:
    • 病毒性肝炎患者可能需要進行肝臟穿刺活檢,評估病變性質和嚴重程度。
    • 宮頸感染者則有必要採集宮頸樣本進行細胞學檢查。
  • 基因檢測:
    • 檢查女性患者是否有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以便確診。
    • 判斷丙肝患者的病毒基因型,指導後續的用藥方案。
  • 影像學檢查:超聲、CT、MRI(磁共振成像)、PET(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等,可以觀察感染所在位置、病變範圍,並評估體內各處臟器、骨骼受影響的情況及其嚴重程度。
  • 內鏡檢查:醫生可通過內鏡方式直接觀察病變部位的具體情況,同時還可以獲取小部分組織以供病理檢查。

病毒感染者即使不必住院隔離治療,也要做好自我隔離,以免傳染他人。務必遵醫囑用藥,定期複查,評估治療效果。

  • 自我隔離注意事項:
    • 疾病具有傳染性的患者應注意避免傳染給他人,保持自我隔離,直至病情痊癒。
    • 不要與他人共用餐具、洗漱用品、浴巾、衣物或床上用品。
    • 日常用品應每天清洗,並進行高溫或微波消毒。
    • 患者急性發作時避免與兒童直接接觸,兒童是傳染病的高風險人群。
  • 居家治療:
    • 高燒患者可採用冰敷等方式控制體溫,並適量補水。
    • 患者一定要遵醫囑,足量足療程用藥,以確保徹底清除病毒或儘快實現病毒持續抑制狀態。
    • 若出現無法耐受的嚴重不良反應需及時複診,以便於醫生調整劑量或改變用藥方案。
    • 自限性病毒感染者,切勿自行加用抗病毒藥物,除了增加不良反應,基本不會有任何明顯獲益。
  • 複查:
    • 短期療程的患者可以在治療結束後去醫院複查,評估體內病毒是否已經徹底清除。
    • 長期治療的患者應根據醫生的治療計劃定期複查,例如每 3 個月檢測一次體內的病毒水平,評估治療效果和耐藥情況。
  • 戒菸戒酒:香菸的煙霧中存在大量有害成分,可造成全身性的危害。酒精也可能對細胞造成損傷,還可能與藥物發生相互作用,影響療效,甚至發生毒副作用。

藥物治療是抗病毒的基礎。最關鍵的是儘可能清除病毒或使病毒長期處於抑制狀態,避免對人體健康造成進一步傷害。

支援治療

部分自限性病毒感染以支援治療為主,例如普通感冒、甲型肝炎、病毒性胃腸炎等。

  • 補液維持體內水分、電解質和酸鹼平衡。
  • 發燒患者可採取冰敷降溫。
  • 進食困難者可通過鼻飼管或靜脈輸液的方式補充必須的營養成分。
  • 腹瀉患者可服用蒙脫石散劑止瀉;嘔吐嚴重者可應用止吐劑和鎮靜劑。
  • 呼吸困難者可給予吸氧,病情嚴重者需施行機械輔助通氣。

藥物治療

  • 抗病毒治療:
    • 部分病毒感染經短期治療後,可獲得痊癒。例如:索磷布韋/維帕他韋或格卡瑞韋/哌侖他韋用於治療丙肝病毒感染,具有極高的治癒率。
    • 部分病毒感染需長期治療,使其持續處於抑制狀態,避免對人體健康造成進一步傷害。例如:艾滋病患者需採用多種抗病毒藥物的組合方案(雞尾酒療法)進行長期治療;慢性乙肝患者需長期服用恩替卡韋、替諾福韋等抗病毒藥物。
  • 免疫治療:例如干擾素、免疫球蛋白可用於強化免疫功能,對抗病毒感染。
  • 止痛退燒藥:若患者伴有較嚴重的疼痛、發燒,醫生會給予非甾體類抗炎藥以緩解症狀。兒童患者禁用含有阿司匹林成分的藥物。

病毒感染的直接病因是病毒傳播;傳播方式可分為人際傳播、人與動物之間傳播,以及水體、食物汙染;高危因素則是人體免疫功能低下或伴有區域性長期疾病、損傷。

直接病因:病毒傳播

病毒的來源:

  • 正處於潛伏期或發作期的病毒性傳染病患者;
  • 一直沒有症狀的病毒攜帶者;
  • 攜帶病毒的各類動物,最常見的是鼠類、家禽、家畜等。

傳播方式

人際傳播

  • 直接接觸:
    • 擁抱、親吻患者;
    • 與患者共用某些生活用品;
    • 觸控患者使用過的物品之後,沒有洗手就觸控自己眼睛、嘴巴或鼻子。
  • 呼吸道傳播:吸入患者咳嗽或噴嚏時濺出的飛沫。
  • 血液或體液傳播:
    • 與患者發生親密接觸或性行為;
    • 接受患者的輸血;
    • 吸毒者共用注射器。
  • 母嬰傳播,例如:
    • 懷孕過程中,母體內的病毒可能進入嬰兒體內;
    • 分娩過程中,母體陰道內的病原體也可能造成嬰兒感染。

人與動物之間的傳播

  • 被野生動物或家養寵物抓傷、咬傷;
  • 清理動物的排洩物、嘔吐物時,沒有戴手套、口罩等防護用具。

水體、食物汙染

  • 食用未經徹底煮熟的食物或水;
  • 此類傳播方式與所處季節有密切關係,並很可能造成病原體大範圍傳播。

高危因素

免疫功能低下

  • 免疫功能衰退:高齡老人;
  • 慢性疾病:尤其是未得到良好控制的糖尿病;
  • 免疫缺陷:艾滋病患者;
  • 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移植患者或自身免疫病患者;
  • 惡性腫瘤患者或正在接受放、化療方案治療;
  • 嬰兒時期未經疫苗接種。

伴有區域性長期損傷或慢性疾病

  • 在礦山、冶金、化工等行業工作,未做好必要的防護措施,導致呼吸道長期受到刺激和損傷。
  • 長期透析或接受輸血治療的患者。

生活方式

  • 長期吸菸、酗酒。
  • 擁有多個性伴侶。
  • 男男同性戀者經常發生無保護的性行為。

病毒感染可見於全身的任何部位,臨床症狀絕大多數源於感染引發的炎症和損傷。隨病情進展,感染還可能蔓延、播散,引起較為嚴重的全身性症狀。不過,也有部分病毒感染在早期沒有任何明顯症狀,直至晚期病情嚴重時才會出現身體不適。此外,形成慢性病毒感染者的癌變風險將顯著上升。

病毒感染的典型症狀主要包括:

  • 發燒、畏寒寒顫、出汗;
  • 疲乏、虛弱、精神萎靡;
  • 渾身痠痛、四肢無力;
  • 食慾不振、腹痛、腹瀉;
  • 噁心、嘔吐;
  • 區域性淋巴結腫大;
  • 感染所在的區域性區域出現隱痛、壓痛或劇烈疼痛。

此外,還可能出現感染相關部位的功能異常,例如:

  • 肝臟感染:肝區疼痛、噁心、厭食油膩、黃疸。
  • 腦部感染:意識模糊、嗜睡、肌肉抽搐、反應遲鈍、感覺異常。
  • 呼吸道感染:持續咳嗽、咳痰、呼吸困難。

部分慢性感染者的癌變風險顯著上升:

  • 慢性乙肝、慢性丙肝可引起肝臟纖維化、肝硬化,最終形成肝癌。
  • 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可引起宮頸上皮內瘤變,其中少數高級別病變就是宮頸癌的癌前病變。

預防病毒感染的關鍵在於控制傳染源、及時接種疫苗、注意個人衛生、增強自身免疫力。下列方法可有助於降低發病風險:

  • 控制傳染源:
    • 家庭成員發生病毒感染後必須及時診治。
    • 如果有傳染性應自我隔離,與其他人分開用餐、分床睡覺。
  • 保護易感人群:
    • 兒童必須按照國家規定,及時接種各類疫苗。
    • 老年人或體弱多病者有必要每年接種流感疫苗。
  • 切斷傳播途徑:
    • 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勤洗臉,尤其避免用手或衣袖直接擦眼睛、鼻子和嘴巴。
    • 在傳染性疾病高發季節,外出時應帶好口罩,做好必要的防護。
    • 注意食品衛生,不要吃生食,不要與他人共用餐具。
    • 拒絕高危性行為,男男同性戀者的性行為要做好保護措施。
  • 增強自身免疫力:
    • 杜絕不良嗜好,戒菸、限酒。
    • 每天確保有新鮮的水果、蔬菜、堅果,以及優質蛋白質,例如蛋類、魚類、瘦肉等。
    • 適當放緩生活節奏,確保充分的睡眠時間,積極參加體育運動,維持身體健康狀態。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