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腦膜腦炎: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病毒性腦膜腦炎是由各種病毒感染,引起的腦膜以及腦實質炎症性疾病,是臨床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之一。

  • 各年齡組均可發病,尤其在兒童中更為常見。根據 2015 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料顯示,全球每年病毒性腦膜腦炎的發病率約 3.5~7.4/10 萬人口。其發病率在逐年增加,且病死率和致殘率均較高。
  • 能導致病毒性腦膜腦炎的病毒種類多種多樣,並且各國分佈情況不同。據統計,約 130 多種病毒可引起腦膜腦炎,其中常見的病原體有腸道病毒、皰疹病毒、蟲媒病毒、腮腺炎病毒等。
  • 急性或者亞急性起病,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和體徵出現前,常有一些非特異性症狀如發熱、噁心、嘔吐等。典型症狀有發熱、頭痛、意識水平改變及腦功能障礙。其中,腦功能障礙主要表現為四大類:認知功能障礙(記憶力、定向力、言語等障礙),行為改變(幻覺、人格改變、煩躁等),局灶性神經功能異常(如偏癱),癲癇發作。
  • 目前尚無特效治療,一般多采用以抗病毒及對症支援治療為主的綜合治療。輕症的患者予抗病毒、降顱壓及保護腦細胞等治療;重症的患者予丙種球蛋白及激素等治療,輔以高壓氧、中醫中藥、營養腦神經、清除自由基等。
  • 該病具有自限性,輕症者一般可以自行恢復,但是部分嚴重患者病情變化迅速,呈急進性過程,致死、致殘率高。早期及時治療可以降低病死率和神經系統後遺症的發生。

當患者出現發熱、頭痛、意識障礙等症狀,尤其是兒童,需要及時到神經內科就診。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中度以上發熱;
  • 頭痛;
  • 嗜睡或昏迷;
  • 失語;
  • 偏癱;
  • 抽搐;
  • 畏光。

建議就診科室

  • 神經內科
  • 感染科

醫生如何診斷病毒性腦膜腦炎?

病毒性腦膜腦炎的診斷主要是依據患者的病史、體格檢查、腦脊液檢查、影像學檢查、病原學及血清學檢測等,進行綜合判斷,腦電圖及腰穿檢查為首選,重症進展期可選用頭顱磁共振。

  • 腦脊液檢查:表現為白細胞計數正常或輕度增高,以淋巴細胞增多為主;蛋白質水平正常或輕度升高,糖和氯化物一般正常。與其他腦炎鑑別價值較大。
  • 病原學檢查:包括病毒分離、病毒特異性抗體檢測及病毒抗原檢測,其中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法較常用,特異度及敏感度較好。
  • 病毒核酸檢測: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技術是最便捷的核酸檢測方法,特異性高、敏感度高,可定量,可用於早期快速診斷及確診不明原因的顱內感染。
  • 腦電圖:可預測腦損傷,反映大腦細胞的功能,對協助診斷和評估預後有一定價值。
  • 頭顱影像學:頭部 MRI(磁共振成像)可以準確進行空間定位,敏感度較高,對早期檢出微小病灶或多發病灶具有較高檢出率。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哪裡不舒服?
  • 發病前有無接觸病毒感染者,有無疫區接觸史?
  • 出現的症狀有哪些?
  • 症狀的持續時間,有無加重和緩解因素,症狀出現的先後順序?
  • 從前有無類似的情況發生?
  • 本次發病前,有無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皮疹等表現?
  • 是否已在其他醫院就診,做了哪些相關檢查,服用了哪些藥物?
  • 其他疾病史和過敏史。

患者可能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我是怎麼患上病毒性腦膜腦炎的?
  • 需要做哪些檢查?
  • 目前有哪些治療方法?要用什麼藥?
  • 能治好嗎?會留後遺症嗎?
  • 這個病會傳染或遺傳嗎?
  • 病好轉後需要注意些什麼?

病毒性腦膜腦炎多為急性/亞急性病程,患者病情好轉出院後,一般不需長期服藥。

  • 日常注意加強鍛鍊、避免過度勞累。
  • 免疫能力低下的人應儘量避免接觸病毒感染者,不去病毒流行地區(如中東地區)。

對患者多采用以抗病毒及對症支援治療為主的綜合治療。輕症者予抗病毒、降顱壓以及保護腦細胞等治療;重症者給予丙種球蛋白及激素等治療,輔以高壓氧、中醫中藥、營養腦神經、自由基清除劑等。

抗病毒治療

有明確療效的抗病毒藥物種類較少,常見的是阿昔洛韋、更昔洛韋等,其中阿昔洛韋是皰疹病毒感染的首選用藥。而對於部分病毒(如蟲媒病毒)或近年新發現的少見病毒,目前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援抗病毒的用藥和用法。以下表格列出了目前臨床公認的一些抗病毒治療方案(急性期一般選用靜脈用藥)。

病毒藥物用法療程及其他
單純帶狀皰疹病毒(HSV)阿昔洛韋10 毫克/千克,每日 3 次14 天,免疫抑制狀態的患者可延長至 21 天
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ZV)阿昔洛韋10 毫克/千克,每日 3 次21 天
鉅細胞病毒(CMV)更昔洛韋5 毫克/千克,每日 2 次兩者聯合誘導治療
膦甲酸60 毫克/千克,8 小時 1 次或 90 毫克/千克,12 小時 1 次
更昔洛韋5 毫克/千克,每天 1 次兩者聯合維持治療,共 21 天;免疫抑制狀態的患者可延長至 42 天
膦甲酸60~120 毫克/千克,每天 1 次
人皰疹病毒 6 型(HHV6)膦甲酸60 毫克/千克,8 小時 1 次針對 A、B 型病毒
更昔洛韋5 毫克/千克,12 小時 1 次針對 B 型病毒

激素治療

目前對大劑量糖皮質激素輔助治療尚有爭議,但激素能控制炎症反應和減輕水腫,對病情危重、頭 CT(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可以見到出血壞死灶,及白細胞和紅細胞明顯增多的患者可酌情使用。

  • 地塞米松 10~15 毫克,1 天 1 次,靜脈滴注,10~14 天;
  • 或甲潑尼龍 800~1000 毫克,1 天 1 次,靜脈滴注,連用 3~5 天后改為潑尼鬆口服,每日 60 毫克清晨頓服,以後逐漸減量。

手術干預

顱內減壓術可預防腦疝的形成,急性病毒性腦膜腦炎患者可根據病情,評估是否需要做減壓術。

對症支援治療

  • 患者應臥床休息,並不需要嚴格隔離;
  • 發熱、頭痛的患者,應該慎用解熱鎮痛藥;高熱者多采用物理降溫、中草藥或解熱劑(如吲哚美辛栓);低熱者一般不必急於降溫;
  • 顱內高壓時,患者應用甘露醇脫水降顱壓,有條件的醫院還可以採用顱內壓監護;
  • 癲癇發作者,可以靜脈注射安定,肌注苯巴比妥或苯妥英鈉等;癲癇持續狀態可靜滴丙戊酸鈉。

疾病發展和轉歸

病毒性腦膜腦炎多呈自限性,輕症患者 2 周內多能自愈,並且無後遺症。但部分重症患者可死於腦疝、呼吸迴圈衰竭等併發症。

病毒性腦膜腦炎的病因有哪些?

是由於病毒感染所致,常見的病原體有腸道病毒、皰疹病毒、蟲媒病毒、腺病毒等幾大種類,還有新發現的西尼羅病毒、博爾納病毒、靴雪野兔病毒、版納病毒等。

發病取決於病毒和宿主兩方面。病毒可以通過患者的血腦屏障或周圍神經末梢,逆向侵入中樞神經系統,進而引起中樞神經系統的炎症反應。

哪些人容易患病毒性腦膜腦炎?

  • 兒童;
  • 機體免疫功能低下的成人。

病毒性腦膜腦炎的臨床表現多樣,取決於病毒種類及機體免疫功能。常見的症狀有發熱、頭痛、意識障礙、抽搐、失語、吞嚥困難、飲水嗆咳、肢體運動障礙、眼球震顫等。患者可以呈急性或亞急性起病,病情輕重差異大,具有自限性,輕症者一般可自行恢復,重者可因繼發呼吸迴圈衰竭、腦疝等致死。

病毒性腦膜腦炎有哪些常見症狀?

腸道病毒所致的腦膜腦炎常見症狀:

  • 頭痛;
  • 發熱:體溫多超過 38℃,多於發病第二天出現熱峰;
  • 頸強直;
  • 噁心、嘔吐;
  • 畏光;
  • 胃腸道症狀:如腹痛、腹瀉,多發生於腦膜炎症狀(發熱、頭痛、頸強直)出現前一週至前一天;
  • 其他:柯薩奇病毒和 echo 病毒(孤兒病毒)感染,多有面部及四肢斑丘疹,柯薩奇病毒 A 型感染可有皰疹性咽峽炎表現,柯薩奇病毒 B 型感染可表現為心包炎或胸膜炎;
  • 多數患者在 7~18 天內自愈,無後遺症。

腮腺炎病毒所致的腦膜腦炎常見表現:

  • 腮腺區疼痛;
  • 腮腺腫大;
  • 發熱:多持續 3~7 天;
  • 頭痛;
  • 頸強直:腦膜炎症狀多於腮腺症狀出現後 2~10 天內發生;
  • 噁心、嘔吐;
  • 睪丸腫痛;
  • 關節及肌肉疼痛;
  • 退熱多提示病情好轉,多數患者在 7~10 天內自愈。

皰疹病毒所致的腦膜腦炎常見表現:

  • 劇烈額部疼痛;
  • 頸項強直;
  • 噁心、嘔吐;
  • 發熱超過 38.5℃;
  • 畏光;
  • 畏聲。

病毒性腦膜腦炎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 肺水腫;
  • 腦幹腦炎;
  • 呼吸迴圈衰竭;
  • 腦疝。

患者應該提高自身免疫力,注射疫苗,對病毒進行預防。

  • 提高自身免疫功能:如健康生活方式、強身健體。
  • 有條件者可注射病毒疫苗,流行性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風疹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等的疫苗注射已廣泛應用。
  • 阻斷病毒傳播:注意手衛生,清潔飲食,避免與病毒感染者接觸及疫區接觸。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