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隨意運動: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不隨意運動,指的是患者意識清楚時,出現不能自行控制的、無目的的骨骼肌異常運動,睡眠時可停止,情緒激動時增強。
  • 本病大多為器質性病變所致,如腦血管疾病、顱腦損傷以及肌肉各部的病變。腦血管病史、顱腦手術、顱腦外傷等是主要的危險因素。
  • 本病可分為 6 種表現型別,分別為肌震顫、肌張力失常、手足徐動症、舞蹈樣運動、肌陣攣、抽搐。
  • 本病主要表現為肌震顫、舞蹈樣動作、手足徐動、抽搐等。
  • 本病主要的治療方法是針對原發病進行祛除病因治療,治療關鍵點與難點在於及時準確診斷原發病。
  • 不隨意運動長期頻繁的發作可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容易出現摔傷、燙傷、溺水、交通事故等,經常被周圍人所歧視,在工作、學習、生活等方面均遇到困難,患者可出現記憶障礙、智力下降、性格改變等,最後逐漸喪失工作能力甚至生活能力。
  • 應注意針對本病的危險因素進行積極干預,減少原發病的發生。表現為不隨意運動的患者若及時接受正規治療,可取得較為理想的預後效果。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肌震顫、肌張力失常、肌陣攣;
  • 手足徐動、舞蹈樣運動;
  • 抽搐。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上述症狀反覆發作或逐漸加重;
  • 意識障礙;
  • 昏迷。

建議就診科室

  • 神經內科
  • 急診科
  • 康復科

醫生如何診斷不隨意運動?

臨床醫生根據患者症狀表現可初步擬診不隨意運動,進一步通過腦脊液、血清生化、肌電圖、影像學等相關檢查檢驗尋找病因。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腦脊液檢查:通過腰椎穿刺術抽取患者的腦脊液,再利用物理學、化學、細胞學等方法,測定腦脊液中細胞及化學成分的含量。對腦炎、腦膜炎、腦血管病變、腦瘤等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斷有高靈敏度和高度特異性,檢出病原體具有直接診斷的意義,對腦脊液成分的檢測可為治療效果評估、預後判斷提供參考。此檢查屬於有創性檢查,若患者處於休克狀態或有出血傾向、顱內壓增高、區域性面板(穿刺點)有炎症等則無法行此項檢查。
  • 血清生化檢查:屬於抽血,快速易行,靈敏度與特異度較高,檢查專案主要包括肝功能、血電解質、尿素氮、血糖、血清銅、血清銅藍蛋白、24 小時尿銅等,主要作用是協助診斷肝豆狀核變性,苯丙酮尿症等。
  • 肌電圖檢查:利用肌電儀記錄下來的肌肉生物電圖形,通過此檢查可以確定周圍神經、神經元、神經肌肉接頭及肌肉本身的功能狀態,協助診斷震顫和肌陣攣。
  • 頭顱 CT:該檢查快速簡便,無創傷性,主要用於協助診斷患者是否合併有腦萎縮,腦軟化或其他顱內病變。缺點是存在電離輻射。
  • 頭顱 MRI:屬於無創性檢查,對腦組織的解析度相較於 CT 更高,檢查方位更具體,無電離輻射,作用與頭顱 CT 類似,但存在檢查時間長、費用昂貴等侷限性。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年齡多大了?症狀出現多久了?
  • 這種症狀在什麼情況下會更嚴重?休息、睡覺時能緩解或消失嗎?
  • 既往有腦血管病史嗎?
  • 近期有受到意外傷害嗎?
  • 近期情緒波動大嗎?
  • 家族裡有出現過類似症狀嗎?
  • 之前有去過其他醫院就診過嗎?做過什麼檢查嗎?有接受過什麼治療嗎?吃過什麼藥嗎?
  • 有對什麼食物和藥物過敏嗎?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症狀會不會很嚴重?會遺傳給家裡人嗎?
  • 還需要做什麼檢查嗎?
  • 有什麼治療方案嗎?哪一種方案適合患者?費用高嗎?
  • 療效怎麼樣?後面還會復發嗎?
  • 出院後要多久來一次醫院複診?
  • 平時飲食、護理要注意什麼嗎?

患者及其家屬除了嚴格遵守醫囑,積極配合醫生治療外,日常仍需注意以下事項:

  • 定期複查:患者出院後應遵從醫囑定期返院複查(一般 3 個月至 6 個月左右),主要進行腦脊液檢查、顱腦 CT 或 MRI 等專案的檢查。密切注意身體情況,如有不適症狀,及時送醫就診。
  • 心理指導:引導患者及時疏導消極情緒,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對待疾病和康復治療過程。
  • 飲食:日常膳食營養應注意均衡搭配,給與富含維生素、蛋白質的食物,保證水分攝取。營養支援對增進機體抗損傷能力,減少併發症,促進神經功能恢復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此病治療方法尚無特異性和突破性進展,主要針對病因進行原發病治療,採用藥物治療以及物理治療的綜合治療方式對異常運動、姿勢進行控制。

藥物治療

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表現選用抗震顫麻痺藥或膽鹼能受體抑制劑,對於控制肌張力障礙,減輕徐動、扭轉、震顫、舞蹈樣動作等,可以起到較好的作用。

其他治療方法

  •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治療以促進氣血流通、改善運動、矯正異常運動姿勢為主,對於緩解肌肉緊張、降低興奮性,促進原始反射消失,提高肌力有重要作用,配合應用可明顯提高療效。手法要求宜掌握輕、柔、緩原則,避免對肢體過強的刺激。
  • 運動療法:運動療法是一種通過軀幹運動和器械運動來對患者症狀進行緩解,實現功能改善的治療方法。主要訓練內容包括:
    • 蹲起訓練:這種訓練可以幫助患者加強對膝關節的控制能力;
    • 平衡、協調性訓練:可以幫助患者進行平衡能力及協調控制能力的改善;
    • 步行訓練及肌力、耐力訓練:可以有效使患者的步行、肌力及耐力得以提高;
    • 此外,如踝關節訓練器、平衡板、負重訓練、上肢協調功能訓練器、上下樓梯訓練等訓練內容都是運動療法中比較常用的訓練內容,對患者病情的控制和康復都十分有效。

疾病發展和轉歸

  • 不隨意運動若沒有接受正規的治療,常常會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容易出現摔傷、溺水、交通事故等,在工作、學習、生活等方面均遇到困難,可出現記憶障礙、智力下降、性格改變等,最後逐漸喪失工作能力甚至生活能力。
  • 經過正規治療後,多數患者可以取得較好的康復效果。

不隨意運動的病因主要見於腦血管疾病、顱腦損傷等。

不隨意運動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腦血管疾病:如腦出血、腦梗死、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動脈硬化、腦動脈瘤等;
  • 顱腦損傷:包括顱腦外傷、產傷、腦瘤術後、缺血缺氧性腦病(如麻醉意外、溺水、扼頸窒息、自縊、電擊傷、失血等);
  • 顱內感染:各種腦炎、腦膜炎、腦膿腫、腦囊蟲病、腦弓形蟲病等;
  • 顱腦腫瘤:原發性或轉移性腫瘤;
  • 中毒:一氧化碳中毒、有機磷中毒、某些重金屬中毒、毒品等;
  • 慢性腦損傷:如腦變性疾病(多發性硬化、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及亨廷頓舞蹈病)、代謝性疾病(肝豆狀核變性、尿毒症、苯丙酮尿症)和朊蛋白病等;
  • 先天性腦發育異常:如多發性硬化、大腦灰質異位症、腦穿通畸形等。

哪些人容易患不隨意運動?

有如下可變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該疾病:

  • 腦血管病史
  • 高血壓病史
  • 長期處於重金屬環境
  • 意外傷害
  • 吸毒

有如下不可變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該疾病:

  • 妊娠
  • 家族遺傳史
  • 先天性腦發育異常

不隨意運動主要表現為肌震顫、舞蹈樣動作、手足徐動、抽搐等。

不隨意運動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不隨意運動的常見症狀包括:

  • 震顫:表現為身體某一部分以一定的方向,有節律性地來回擺動,擺動幅度不一,常見於手部、眼瞼、頭部和舌。主要包括:
    • 生理性震顫:震顫幅度小,肉眼不易察覺,常見於手部,在運動時較為明顯;
    • 功能性震顫:多見於手指,是一種細小、快速而無規律的震動,振幅大小不等,與精神因素有關,可見於甲狀腺功能亢進、焦慮、疲勞所引起的手部震顫;
    • 病理性震顫:包括靜止性震顫、意向性震顫、體位性震顫、撲翼樣震顫等,具體可表現為手指“搓丸樣動作”;肢體上、下顫動,如鳥翼撲打狀等。
  • 肌張力失常:由於軀體主動肌和拮抗肌同時持續收縮,引起肢體或軀幹異常性動作和姿勢改變,呈緩慢而持續的動作和姿勢的不平衡。
  • 手足徐動症:表現為四肢遠端緩慢的不自主運動,可伴面部、頭頸肌的不自主動作或偏斜。
  • 舞蹈症:是一種快速、不規律、非持續性及幅度大的不自主動作,每一個動作的時間、位置都不定,主要表現為噘嘴、眨眼、挑眉、伸舌等,四肢則表現為無定向的大幅度運動,如上肢快速屈伸,下肢快速的屈曲、外展、內收、腳趾不時伸屈等。
  • 抽搐:是一種快速、刻板重複的不自主運動,表現為刻板的驚愕反應、發聲、扮鬼臉伴穢語、重複他人語言,偶有咬舌尖或手指行為,精神緊張時症狀加重。
  • 肌陣攣:一種快速的肌肉抽動,動作速率快,如受電擊樣,在睡眠中也可出現。

不隨意運動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 骨折
  • 焦慮抑鬱
  • 智力下降

不隨意運動的預防方法主要是針對原發病採取相應措施,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遵守交通規則,遠離危險場所,減少意外傷害發生;
  • 遠離毒品;
  • 避免從事從其接觸重金屬的工作;
  • 適量鍛鍊,定期體檢,積極預防腦血管病;
  • 日常魚、肉、豆類、瓜果、蔬菜等合理搭配,保證膳食營養均衡,養成健康衛生的飲食習慣;
  • 戒菸限酒,避免過度疲勞,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