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胃平滑肌肉瘤: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殘胃平滑肌肉瘤是殘胃癌的一種特殊型別,是指因胃的良性或惡性病變而行胃大部切除若干年後,殘胃內又發生的癌腫。
  • 殘胃癌發生率在國外為 0.6%~8.9%,在國內為 1.4%~21.4%。殘胃癌的發病比例在胃癌中佔到 1%~8%,但殘胃平滑肌肉瘤在文獻中僅有個案報道,具體發病率不詳。
  • 最主要的病因是胃大部切除術後引起的胃腸鹼性反流、胃排空延遲、胃內低酸、吻合口處(胃切除術後胃和其他臟器的手術連線點)病變等是主要病因。年齡、性別、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可能為其高危因素。
  • 本病無分型分期。
  • 患者可能無症狀,也可有上腹部不適、悶痛或脹痛,大便習慣改變等,晚期可出現嘔血、黑便、上腹部包塊、消瘦。
  • 根據有無淋巴結轉移及其他因素決定治療方式,手術方式包括內鏡下切除及腹腔鏡手術等。
  • 如果不及時治療,此病會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導致惡病質,疾病還可發生遠處轉移,影響患者壽命。
  • 內鏡檢查是發現殘胃癌最有效的方式。建議由於胃癌進行胃大部分切除術的患者應該每年進行 1 次內鏡檢查,至少持續 10 年。對於由於良性疾病進行胃大部分切除的患者,由於殘胃癌一般在手術 20 年後出現,所以建議這部分患者在手術 15~20 年之後每年進行內鏡檢查。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上腹部無規律疼痛,服用具有抑酸等作用的藥物治療效果差。
  • 食慾減退、疲乏無力、體重減輕。
  • 嘔血、黑便、貧血。
  • 上腹部包塊。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嘔血、黑便等上消化道出血癥狀。
  • 腸梗阻。

建議就診科室

  • 腫瘤科。
  • 消化內科。

醫生如何診斷殘胃平滑肌肉瘤?

當醫生懷疑為殘胃平滑肌肉瘤時,可通過腫瘤標誌物及相關影像學檢查(CT、磁共振成像等)幫助診斷,行病理檢查(一種特殊的組織學檢查)來明確診斷。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腫瘤標誌物及肝功能檢查:血癌胚抗原(CEA)可升高,當癌變胃組織向後壁、胰腺侵及時,血 CA199(胰腺腫瘤的特殊指標)亦可升高。當腹腔淋巴結腫大侵及肝門(門靜脈、肝總管、肝動脈出入肝臟的位置)時,可出現肝功能異常(如血膽紅素升高)。
  • 上消化道造影檢查:可出現充盈缺損、龕影(是指鋇劑塗布的管腔輪廓有侷限性外突的影像),大、深且為多發性。有助於醫生診斷。
  • 超聲內鏡:此項結合超聲技術的內鏡檢查,可以更進一步瞭解病灶侵及胃壁的層次。
  • 胃鏡檢查:內鏡下可見殘胃區域性不規則隆起,中有潰瘍,病灶大多靠近吻合口,亦有胃底近賁門處。病理檢查可明確診斷。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當初行胃大部切除術時,術式是哪一種?
  • 行胃大部切除術後多久開始出現這些症狀?這些症狀有何變化嗎?
  • 自出現這些症狀以來,體重如何變化?
  • 是否定期行內鏡檢查?
  • 有無幽門螺桿菌感染?
  • 出現這些症狀後做過什麼檢查?是否接受治療?效果如何?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病情嚴重嗎?
  • 還會有更嚴重的症狀出現嗎?
  • 我需要做哪些檢查?
  • 何種治療方法最有效?治療效果如何?
  • 會復發嗎?
  • 對壽命是否有影響?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根據醫生的建議,定期複查內鏡(每年 1 次,如有不適隨時檢查)。
  • 胃大部切除術後,患者出現上腹部無規律性疼痛、進行性消瘦等其他症狀,需及時就診。
  • 手術切除殘胃平滑肌肉瘤後,嚴格遵醫囑用藥和複查。
  • 放術後護理注意事項:術後注意引流管的通暢,避免擠壓,術後第一天正常引流量為 300 毫升以內,若過多應及時告知醫生等。
  • 放療、化療後注意事項:放療後可能出現面板紅腫、水泡等不良反應,如不良反應嚴重應及時告知醫生。
  • 用藥注意事項:化學藥物治療期間可出現噁心、嘔吐、乏力、食慾差等不良反應,一般都可忍受,若症狀嚴重應及時告知醫生。
  • 飲食:術後 1~3 天須流質飲食,而後逐漸轉為半流質飲食,若患者無不適,大約 2 周後可正常飲食。具體飲食要求請按照醫生建議執行。
  • 運動:術後第一天患者應臥床休息,儘量避免下床走動;術後 3 天患者可適量在床邊活動;術後 1 周可恢復正常活動。具體運動要求請按照醫生建議執行。
  • 大小便管理:保持大便通暢,避免用力排便,如大便乾燥或排便困難,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軟化大便藥物。

殘胃平滑肌肉瘤一旦確診,應儘早手術切除,手術中應儘量切除病灶及周圍淋巴結。不能手術的患者,可嘗試聯合化療或生物治療。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僅能緩解區域性症狀,不能阻止病情的進展。

  • 化療:一般單用或聯合應用替吉奧、卡培他濱、5-氟尿嘧啶、紫杉醇、奧沙利鉑等化療藥物,有助於減輕區域性症狀。
  • 靶向治療:在化療的同時也可聯合靶向藥物(如曲妥珠單抗等)以減輕症狀。

這些藥物會引起一些不良反應(如噁心、食慾差等),需嚴格遵醫囑使用並定期複查。

手術治療

  • 內鏡下切除:目的是切除腫瘤,內鏡切除有創傷小和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等優點。
  • 腹腔鏡手術:目的是切除腫瘤,與傳統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手術時間較長,但術中出血較少,術中淋巴結檢出率較高,術後排氣時間間隔短,術後併發症較少。

其他治療方法

  • 肝病灶切除或區域性固化治療:如果發現患者有肝臟轉移時,可作肝病灶切除或區域性固化。
  • 聯合治療:對於不能手術切除的殘胃平滑肌肉瘤,可採取全身化療、靶向藥物治療及區域性治療等方法。全身化療可單獨應用氟尿嘧啶類藥物(如 5-氟尿嘧啶、替吉奧等)或聯合其他化療藥物。區域性治療包含放療、動脈灌注化療、動脈內栓塞化療等。

疾病發展和轉歸

  • 若不接受正規治療,可發展為貧血、腸梗阻、肝轉移、腹水等,對患者生活質量有影響,對壽命也有影響。
  • 預後與疾病發現早晚有關,早期發現者術後效果尚可。具體治癒率、複發率不詳。

殘胃平滑肌肉瘤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確,可能與第一次胃部手術後胃內環境改變、鹼性的十二指腸液反流、吻合口處病變有一定關係。

殘胃平滑肌肉瘤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胃腸鹼性反流:胃腸鹼性反流可見於各種胃切除術後,由於胃黏膜屏障破壞嚴重,使慢性胃炎及萎縮性胃炎加重,區域性腸化生(胃部組織轉變為與腸道組織類似的結構)、不典型增生(異常增生,可能進展為癌症),導致癌變。此外,胰液可能促使殘胃內致癌物的前體轉變為致癌物而誘發癌變。所謂“前體”就如同致癌物質的“前身”一樣,它們經過一些列化學反應會轉變為致癌物。
  • 胃排空延遲:胃大部切除術後殘胃收縮無力,正常胃功能(如碾磨功能)降低或喪失,小腸運動功能紊亂,常致胃排空延遲,殘胃內細菌繁殖,增加了殘胃黏膜與細菌接觸的機會,加重了對殘胃黏膜的損傷。
  • 胃內低酸:胃大部切除後殘胃分泌胃酸減少,加上膽汁及胰液反流,使胃液 pH 值升高。有利於細菌繁殖,可能為產生亞硝胺類致癌物質的細菌提供適宜的生長條件。
  • 吻合口處病變:吻合口區域性刺激包括不同組織層的錯次吻合,將黏膜組織帶入黏膜下層;區域性形成的瘢痕組織橋;胃黏膜與小腸黏膜直接相鄰及吻合口周圍的息肉樣病變。這些因素均有利於殘胃平滑肌肉瘤的發生。

哪些人容易患殘胃平滑肌肉瘤?

本病發病的危險因素已經有很確切的證據,以下人群容易發病:

  • 胃大部切除術後者。
  • 畢 Ⅱ 式胃大部切除手術
  • 年齡:年齡低於 40 歲的胃大部分切除的殘胃患者發展為殘胃癌的風險較高。
  • 男性:經過畢 Ⅱ 式手術的男性患者發展為殘胃癌的風險較高,男性患者發展為殘胃癌的風險是女性的 4~9 倍。
  • EB 病毒感染:EB 病毒感染與多種癌症(包括胃腸道惡性腫瘤)發生密切相關

對行胃大部切除手術多年之後又出現上腹部無規律疼痛、飽脹不適、悶痛或脹痛、貧血、黑便、上腹部包塊、消瘦等症狀者,應考慮殘胃平滑肌肉瘤的可能性。

殘胃平滑肌肉瘤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殘胃平滑肌肉瘤常見的症狀:

  • 上腹部無規律疼痛、不適。
  • 食慾減退、疲乏無力、體重減輕。
  • 嘔血、黑便(大便呈柏油色)、貧血(面色、眼瞼結膜慘白)。
  • 上腹部包塊。

殘胃平滑肌肉瘤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殘胃平滑肌肉瘤如未被及時治療,可導致嚴重的消化系統症狀,此後可發生遠處轉移等腫瘤晚期相關併發症。

常見併發症包括:

  • 上消化道出血。
  • 腸梗阻(腹痛、嘔吐、腹脹、停止排氣排便)。
  • 腹痛、黃疸、肝脾腫大:是肝轉移的症狀。
  • 腹水。

本病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可嘗試應用以下預防方法。

對於可改變的危險因素,預防方式如下:

  • 使用促胃腸蠕動的藥物、抑酸藥及胃黏膜保護劑。
  • 注意飲食,多吃清淡的食物,少吃油膩食物。
  • 儘量避免抽菸、飲酒,保持心情舒暢。
  • 治療 EB 病毒的感染。

對於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如下方式也有助於疾病的預防或防止疾病復發:

  • 行胃大部切除術的患者,至少 1 年複查一次內鏡。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