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菌群失調症: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正常人的胃腸道內寄居著數量龐大的細菌,統稱為腸道菌群。其細胞總數高達 1014、種類超過1000 種,是人體細胞總數的 10 倍。正常情況下,腸道內各菌種與宿主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維持一種動態平衡,一旦受到宿主及外環境變化的影響,平衡狀態將被打破,引起一系列臨床症狀,就稱為腸道菌群失調症。

  • 腸道菌群失調症近年來發病率呈上升趨勢。任何年齡的人群均可患腸道菌群失調症,該病已經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重要疾病。
  • 引起腸道菌群失調的致病因素眾多,主要因素包括年齡增大、飲食因素、濫用抗生素等藥物、腸道動力異常,蠕動能力減弱、腸道免疫功能障礙等都可導致菌群失調。
  • 按照腸道菌群失調症嚴重程度分為 3 度:
    • Ⅰ 度:細菌定量改變,臨床症狀輕微或無,病變可逆,去除病因後可自行恢復;
    • Ⅱ 度:臨床症狀明顯,不可逆性,去除病因後仍維持腸道菌群失調狀態;
    • Ⅲ 度:腸道正常菌群被過度繁殖的“ 過路菌” 所替代,引起顯著的感染症狀,又稱為菌群交替症。
  • 腸道菌群失調症主要表現為:腹瀉(稀水便或黏液便,有時帶膿血)、腹痛、腹脹、腸鳴,可伴有發熱、噁心、嘔吐、水電解質紊亂、低蛋白血癥,重症患者可出現休克症狀。
  • 治療方法主要包括治療基礎疾病、去除誘因、合理使用抗生素(包括腸道不吸收的抗生素)、使用微生態製劑、糞菌移植等,目的是糾正失衡的腸道微生態環境,恢復腸道正常菌群。
  • 腸道菌群與人體密不可分,正常情況下,腸道菌群參與生命活動,維持機體健康;這種平衡被打破後,導致腸道菌群失調,引發各種腸內外疾病,同時參與各種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目前已知的腸道菌群失調症相關疾病包括:炎症性腸病、腸易激綜合徵、肝臟疾病(包括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病等)、糖尿病及代謝綜合徵、多器官功能衰竭、惡性腫瘤、心血管疾病等。
  • 日常生活中應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避免吸菸飲酒,及時治療腸道功能性疾病,腸道手術後及時補充益生菌,並適當應用改善腸道動力的藥物,同時不可濫用抗生素及糖皮質激素類藥物等。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出現不明原因的腹瀉、腹痛、便祕、腸鳴或腹瀉便祕交替等症狀。
  • 出現伴隨的發熱、嘔吐、噁心、排氣增多、噯氣、口臭等症狀。
  • 出現全身乏力、心悸、口渴等電解質紊亂及脫水的相關症狀。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出現嚴重腹瀉、口渴、心悸及重度乏力症狀需及時就醫。

建議就診科室

  • 感染科
  • 消化內科

醫生如何診斷腸道菌群失調症?

診斷依據:病史中有能引起腸道菌群失調的原發疾病;有腸道菌群失調的臨床表現;有腸道菌群失調的實驗室檢測依據。

具體相關檢查如下:

  • 大便常規、大便細菌培養、大便菌群分析。
  • 血常規、肝功能、腎功能。
  • 腸道菌群高通量測序。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什麼時候開始發病的?
  • 大便次數多嗎?
  • 大便什麼顏色?有無異常氣味?放屁多嗎?
  • 以前有沒有得過腸胃方面的疾病?有沒有做過胃腸道手術?
  • 有無抗生素、免疫抑制劑、細胞毒性藥物、激素及抗腫瘤藥物的應用史?
  • 年齡多大啦?生活習慣怎樣?
  • 有沒有慢性便祕病史?有沒有精神疾病病史?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我的病能治好嗎?
  • 我的病危害性大嗎?
  • 我的疾病與飲食及生活習慣有關係嗎?
  • 我的病傳染嗎?
  • 我的疾病會遺傳嗎?
  • 我的疾病會引起腫瘤嗎?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不濫用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劑等藥物。
  •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做到葷素搭配,粗糧細糧搭配,營養均衡。
  • 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不吸菸,不飲酒。

本病的治療目的是幫助患者恢復正常的腸道菌群微生態環境,在治療過程中需要患者有良好的依從性。治療措施主要包括:治療基礎疾病、去除誘因、合理使用抗生素、應用微生態製劑等。

藥物治療

  • 微生態製劑:分為益生菌、益生元、合生素三種類型。常用的益生菌製劑包括含有雙歧桿菌、乳酸桿菌、酪酸梭菌及地衣芽胞桿菌的益生菌製劑。益生元是選擇性促進宿主腸道內益生菌生長的物質,常用的包括:乳果糖、異麥芽低聚糖、蔗糖低聚糖等;合生素是指益生菌和益生元並存的製劑。
  • 腸道不吸收抗生素:代表藥物為利福昔明,該藥物口服不被胃腸道吸收,除區域性抗菌作用外,尚能調節腸道免疫功能,可作為腸道微生態調節劑。
  • 促胃腸道動力藥物:代表藥物如莫沙必利、伊託必利,對於腸道動力異常的患者應酌情使用促動力藥物。

其他治療方法

  • 治療基礎疾病:積極治療基礎疾病如胃腸功能紊亂、肝腎功能受損、糖尿病等。
  • 合理使用抗生素:根據細菌培養結果及抗菌藥物敏感實驗,選擇合適的抗生素,確定合理治療方案。
  • 糞菌移植:作為一種改善腸道微生態環境的方法,糞菌移植在多種疾病治療過程中顯示了良好療效。

疾病發展和轉歸

腸道菌群失調症的發展和轉歸與疾病程度分型有關:

  • 輕度腸道菌群失調症患者表現為可逆性改變,去除病因後可自行恢復;
  • 中度腸道菌群失調症患者的主要特點是慢性腹瀉、不能自行恢復、需要及時治療、整體預後良好。
  • 重度腸道菌群失調症患者的腸道原籍菌大部分被抑制,少數致病菌過度繁殖,佔絕對優勢,例如偽膜性腸炎,治療手段及療效有限,導致預後差。

腸道菌群失調症主要發病因素包括:藥物因素、飲食因素、年齡因素、腸道動力異常以及腸道免疫功能障礙等。

腸道菌群失調症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藥物因素: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可使腸道敏感菌被抑制,耐藥菌過度繁殖,這是導致腸道菌群失調最常見的原因。
  • 飲食習慣:飲食習慣會影響腸道菌群種類和數量,不良飲食習慣會破壞腸道菌群平衡。例如在低渣飲食中加入纖維對保護腸道結構及功能有益。現在飲食習慣西化,三餐中動物蛋白、脂肪、精製糖類比例過高,導致腸道有益菌減少。
  • 年齡因素:老年人腸道內雙歧桿菌數量顯著減少,腸桿菌及腸球菌數量增加。老年人腸道菌群失調與腸胃功能退行性及感染性疾病易患性增加相關。
  • 腸道動力異常:正常的有規律的腸道運動是阻止腸道菌群失調的重要機制。小腸移行性複合運動減弱時,細菌滯留時間過長,繁殖增加,導致腸道菌群失調的發生。
  • 腸道免疫功能障礙:腸道免疫功能主要依賴黏膜固有層的漿細胞產生的具有抑菌作用的免疫球蛋白。其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 A 是腸黏膜主要的抑菌球蛋白。各種病因導致的腸道免疫功能受損都會誘發或加重腸道菌群失調。
  • 嬰兒配方奶粉:任何嬰兒配方奶粉均不能取代母乳餵養,母乳餵養可幫助嬰兒獲得各種有益菌,即使含益生菌的配方奶粉也不能取代母乳。
  • 過度清潔:過度清潔的生活習慣會導致個體腸道菌群建立不完善,容易發生腸道菌群失調症。

哪些人容易患腸道菌群失調症?

  • 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免疫抑制劑、細胞毒性藥物、激素及抗腫瘤藥物的患者容易發生腸道菌群失調症。
  • 長期高脂低渣飲食容易導致腸道菌群失調症。
  • 隨著年齡增長,腸道內益生菌數量顯著減少,腸球菌及腸桿菌數量增加。高齡也是導致腸道菌群失調症的危險因素。
  • 各種病因導致的腸道動力異常,均是腸道菌群失調症發生的危險因素。
  • 各種病因導致的原發性或繼發性腸道免疫功能障礙,均是導致腸道菌群失調的危險因素。
  • 包括外傷、重症感染、手術創傷、化學品、精神疾病、腫瘤等均是腸道菌群失調症的危險因素。

腸道菌群失調症以腹瀉、腹痛、腹脹為常見症狀,嚴重者可發生電解質紊亂、低蛋白血癥,甚至休克。腸道菌群失調與多種腸內外疾病的發生發展相關,是多種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

腸道菌群失調症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腸道菌群失調症的常見症狀包括:

  • 腹瀉(稀水便或黏液便,有時帶膿血)、腹痛、腹脹、腸鳴。
  • 發熱、噁心、嘔吐、水電解質紊亂、低蛋白血癥。
  • 重症患者可出現休克症狀。

腸道菌群失調症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常見併發症包括:

  • 肝硬化:腸道細菌移位,尤其是口腔細菌移位參與肝硬化腸道菌群失調的病理過程。肝硬化患者腸道菌群構成發生顯著改變,肝硬化門脈高壓導致胃腸道淤血,通透性增加,影響腸道微生態;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受損,膽汁酸分泌減少,清除內毒素能力下降,影響腸道菌群結構和代謝;肝硬化患者宿主抵抗力下降。上述因素導致腸道菌群失調,菌群失調反過來會加重肝臟微環境的改變,造成肝硬化的進一步進展,甚至誘發肝癌。
  • 炎症性腸病:炎症性腸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目前認為,炎症性腸病為腸道微環境、宿主遺傳易感性和腸黏膜免疫因素三者間相互作用而引起。
  • 功能性胃腸病:是一組以胃腸功能障礙為主的全身性疾病,包括運動障礙、內臟敏感性增加和中樞神經系統功能改變等非器質性疾病。腸易激綜合徵是功能性胃腸病的常見病種,腸道菌群失調導致的腸道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的紊亂,會造成腸易激綜合徵進一步惡化。大部分腸易激綜合徵患者,他們腸道菌群的多樣性、穩定性和代謝活性都發生了顯著改變。食物抗原、腸道有害菌群等導致腸黏膜長期處於炎症狀態,發生腸功能紊亂。
  • 結直腸癌:目前認為,結直腸癌的發生與腸道微環境破壞、宿主遺傳易感性,以及高動物蛋白飲食等因素有關。研究發現,腸道梭桿菌能促進結腸癌腫瘤生長並抑制細胞免疫,維持腸道微生態系統的平衡是預防結腸癌的重要手段。
  • 原發性肝癌:腸道菌群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參與肝癌的形成和發展過程:細菌移位和細菌產物透過腸道上皮屏障,導致促炎症細胞因子在肝臟部位表達,導致肝臟免疫炎症反應;腸道微生態失調時,脫氧膽酸經肝-腸迴圈回肝,參與肝癌進展;腸道微生物失調通過脂肪堆積、長期慢性炎症反應刺激及肝纖維化誘導肝癌發生。
  • 糖尿病:腸道菌群失調會導致胰島細胞功能受損,具體作用機制尚未明確。
  • 多器官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腸道菌群發生顯著變化:需氧菌數量增多,專性厭氧菌顯著減少,革蘭陰性桿菌和雙歧桿菌比例倒置。腸道菌群失調,致病菌大量繁殖,細菌的內毒素易位,導致全身炎症反應綜合徵,進一步引發多臟器功能不全。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脂肪肝患者腸道菌群失調導致致病菌大量繁殖,細菌代謝產物通過門靜脈進入肝臟,成為肝臟免疫性炎症反應的誘發因素,導致肝臟炎症發生。此外,腸道菌群失調症導致內源性乙醇合成增加,脂多糖、肽聚糖、脂磷壁酸以及鞭毛蛋白透腸入肝,均是導致肝臟炎症反應以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發生髮展的重要病因。
  • 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以及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相關研究提示,腸道菌群失調發生後,腸菌抗原與自身抗原因氨基酸序列類似而發生交叉反應,導致免疫損傷的發生。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對嬰幼兒應堅持母乳餵養。
  • 有腸道手術病史患者應注意補充益生菌,並酌情使用促動力藥物。
  • 確有抗生素應用指徵患者,應注意根據細菌培養及藥敏結果合理選擇抗生素。
  • 合理膳食,注意葷素搭配,營養均衡,注意合理攝入富含纖維素的食物。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