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結核: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腸結核是由結核分枝桿菌侵入腸道組織,引發的一種慢性特異性感染,絕大多數繼發於肺結核。健康人與肺結核患者共同飲食,或食用帶菌的乳製品也有可能致病。腸結核可以發生在腸道的任何部位,其中以回盲部最常見。

腸結核起病緩慢,早期症狀不明顯,隨著病情進展,可發生腹痛、腹瀉或便祕,以及低熱、盜汗(睡著後出汗)、消瘦、乏力等全身性結核症狀[1]。如果未能及時控制病情,可能造成腸梗阻、腸穿孔、腸出血、結核性腹膜炎等嚴重損傷[2]

腸結核發病的主要危險因素是伴有腸外結核病史、青壯年、女性、免疫力下降[3]。有結核病史者或腸結核高危人群,一旦出現持續的腹痛、腹脹、腹部腫塊等症狀,應及時就醫。

腸結核治療的關鍵是規範應用抗結核藥物,如果患者病情較為嚴重,存在巨大腹部包塊、消化道出血、腸梗阻、腸穿孔等併發症,則需要進行相應的手術治療[3]

腸結核預防的重點是積極治癒原發結核病,避免接觸病原體,提高機體免疫力[1]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有結核病史或腸結核感染高危人群,一旦出現腸結核相關症狀應及時就醫[1]

  • 持續性腹痛;
  • 右下腹摸到腫塊,有壓痛;
  • 大便習慣改變;
  • 全身症狀:低熱、盜汗(睡著後出汗)、乏力、食慾不振、體重下降等。

就診科室:

  • 消化內科
  • 傳染病科
  • 普通外科或胃腸外科

醫生如何診斷腸結核?

  • 醫生會仔細觀察患者的症狀和體徵,並詢問既往結核病史[1]
  • 實驗室檢查:
    • 驗血:是否貧血;血沉(即紅細胞沉降率ESR,結核桿菌感染時可明顯增快)是否異常;
    • 結核菌素試驗(PPD):若為強陽性可作為臨床診斷的參考依據;
    • 痰培養:伴有活動性肺結核的患者痰培養陽性。
  • 影像學檢查[1]
    • X 光鋇餐造影:可呈現明顯的異常徵象,對腸結核的診斷具有重要價值;
    • CT 掃描:檢查可能受到臨床因素的影響,但仍有助於腸結核的診斷和病情評估。
  • 纖維結腸鏡檢查、活組織病理檢查[3]
    • 可以直接觀察腸道病變的部位、大小、形態,以及是否發生梗阻和潰瘍;
    • 可以在病灶處取活檢供病理檢查;
    • 病理科醫生會在顯微鏡下分析患者的病變組織,便於臨床確診。
  • 腹腔鏡探查、治療[1]
    • 對於不明原因的腹痛、腹水以及診斷困難的腹部腫塊可採用腹腔鏡探查;
    • 若有必要還可以同時進行微創手術治療。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症狀是什麼時候發生的?
  • 目前症狀達到怎樣的嚴重程度?
  • 腹痛是一直存在嗎,還是間斷存在的?與飲食睡眠有沒有什麼關係?什麼時候加重或減輕?
  • 以前結核病是否接受過系統治療?都吃過什麼抗結核藥?分別吃了多久?是否已停藥?是否已經治癒?最近一次複查是什麼時候?
  • 近期是否與活動性肺結核患者有過密切接觸?家裡有沒有人得過肺結核或者其他型別結核?
  • 近期是否飲用過未經殺菌的牛奶製品?
  • 除了結核病,是否還伴有其他慢性病或慢性感染?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為什麼會發生腸結核?
  • 需要做哪些檢測可以確診?
  • 目前的病情達到怎樣的嚴重程度?
  • 推薦採用什麼方案進行治療?
  • 治療之後多久可以康復?
  • 能否實現徹底治癒?
  • 治療後是否還會復發?
  • 是否可能會傳染給他人?
  • 今後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 家人是否需要檢查有沒有結核?

  • 患者需要長期治療,必須遵醫囑用藥,切忌隨意中斷治療,以免發生耐藥風險[3]
  • 治療過程中定期複診,以便於醫生監測病情變化趨勢,適時調整用藥方案。
  • 儘量食用少渣且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發生部分腸梗阻的患者,應該按照醫生的要求,進食流質或半流質食物。

腸結核可以採用哪些藥物進行治療?

抗結核藥物治療:腸結核治療的關鍵[3]

  • 治療原則:早期、聯合、適量、規律、全程[1]
  • 醫生一般會首選的抗結核藥物[1]
    • 異煙肼(INH)
    • 利福平(RFP)
    • 吡嗪醯胺(PZA)
    • 鏈黴素(SM)
    • 乙胺丁醇(EMB)
  • 治療方案[1]
    • 患者可以採用複合製劑治療,聯合、足量用藥,降低耐藥率,同時也便於醫生在治療過程中的督導管理;
    • 抗結核方案包括強化治療階段和鞏固治療階段,總療程大致為 1.5 年。

腸結核可能需要施行哪些手術治療?

  • 需要進行手術治療的患者[3]
    • 完全性腸梗阻或部分性腸梗阻,經內科治療未能起效;
    • 腸穿孔;
    • 腸道大出血經積極搶救未能有效止血;
    • 診斷困難需腹腔鏡探查。
  • 手術方式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決定,主要採用的手術方案包括[1]
    • 腸粘連鬆解術;
    • 病變腸段切除術、腸吻合術;
    • 病灶清除術;
    • 腹腔沖洗、引流術等。
  • 患者在術後仍需嚴格按照醫生制定的抗結核用藥方案開展規範化治療。

腸結核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腸結核是由結核分枝桿菌感染腸道,引發的慢性特異性感染。根據病理改變,腸結核分為潰瘍型腸結核、增生型腸結核和混合型腸結核[3]

臨床患者感染腸結核主要有 3 種途徑:

  • 腸源性感染:90% 以上的腸結核是通過腸道感染的。
    • 多數是由於開放性肺結核患者(肺結核進展期患者),吞下含有結核菌的痰液,使腸道發生感染[1]
    • 健康人與肺結核患者共進飲食、共用餐具,未採取必要的消毒措施,致使結核菌直接進入腸道引起感染[1]
    • 少部分是飲用未經消毒的帶菌牛奶或乳製品,而發生牛型結核分枝桿菌腸結核[3]
  • 血行感染:肺結核原發灶的病原菌可經血液迴圈播散至腸道[1]
  • 直接蔓延:腹腔或盆腔內的結核病灶,可以直接蔓延至腸道[1]

腸結核發病的相關危險因素有哪些?

臨床腸結核患者發病的相關危險因素主要包括[1]​​​​​​​:

  • 年齡:青壯年.
  • 性別:女性略高於男性。
  • 伴有腸外結核病史。
  • 生活在結核病高發地區。
  • 免疫力低下:
    • 慢性病未得到良好控制;
    • 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
    • HIV 感染/艾滋病患者;
    • 長期營養不良。

腸結核有哪些症狀和體徵?

腸結核起病緩慢,早期缺乏特異性症狀[1]。隨著疾病的進展,可出現下列症狀:

  • 腹痛:患者最常出現的症狀,多為持續性隱痛,疼痛部位多位於右下腹或臍周,與飲食及睡眠無關,可伴有腹脹[1]。若發生腸梗阻或穿孔時,疼痛可突然加重[1]
  • 腹部腫塊:多位於下腹部或右下腹部(回盲部,腸結核的好發部位),有輕度或中度壓痛[3]
  • 大便習慣改變:可伴腹瀉或便祕,也可能腹瀉與便祕交替發生[3],部分患者可有便中帶血。
  • 全身症狀:出現結核中毒症狀,如低熱、盜汗(睡著後出汗)、乏力、食慾不振、體重下降等[1]

腸結核會伴有哪些併發症?

隨著腸結核的進展,如果未能及時控制病情,可能造成嚴重的併發症[2]

  • 腸梗阻;
  • 腸穿孔;
  • 腸出血;
  • 結核性腹膜炎。

腸結核預防的重點是治癒原發結核病,避免接觸病原體,改善機體免疫力[1]

  • 預防腸結核的根本是儘快控制身體其他部位的結核感染,儘可能實現早期治癒。
  • 肺結核患者不要吞嚥痰液,並儘可能保持大便通暢。
  • 與結核病患者密切接觸的人群,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注意飲食安全。
  • 牛奶或乳製品必須經過規範的消毒殺菌過程才可以食用。
  • 接種卡介苗可預防結核感染。
  • 積極鍛鍊,增強免疫力。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