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繫膜上動脈栓塞: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腸繫膜上動脈栓塞是由於栓子進入腸繫膜上動脈造成阻塞所引起的疾病。腸繫膜上動脈主幹口徑較大,與腹主動脈呈傾斜夾角,栓子易於進入,故臨床上本病較多見,佔急性腸繫膜血管缺血的40%~50%。栓子一般來自心臟的附壁血栓故多見於風心病,冠心病,感染性心內膜炎及近期心梗患者。此外,栓子來自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及偶見的細菌栓子。這些栓子自發或在導管檢查時脫落。

分類

腸繫膜上動脈栓塞一般分為急性腸繫膜上動脈閉塞和慢性腸繫膜血管閉塞。急性腸繫膜上動脈閉塞是腸缺血最常見的原因,通常是由於血栓形成和栓塞所致。慢性腸繫膜血管閉塞大部分的病例都是有動脈硬化狹窄或內臟血管的阻塞。

檢查

1.急性腸繫膜上動脈閉塞

(1)實驗室檢查 白細胞數明顯增高,達20×109/L以上,血液濃縮,代謝性酸中毒。

(2)輔助檢查 ①X線腹平片見小腸及結腸中等或輕度充氣和腹腔積液影像。②選擇性動脈造影可明確診斷。③超聲多普勒檢查與CT有輔助診斷意義。

2.慢性腸繫膜血管閉塞

(1)實驗室檢查 大便檢查含有較多脂質和大量未消化食物。

(2)輔助檢查 選擇性動脈造影側位像可見腹腔動脈和腸繫膜上動脈出口處有狹窄,甚至閉塞有診斷意義。

診斷

1.50歲以上,有心臟、血管病史者,突然出現急性腹痛,嘔吐、腹瀉、血便應考慮本病。

2.實驗室檢查可見白細胞計數明顯增高,血液濃縮和代謝性酸中毒表現。

3.腹部X線平片發現小腸,或腹腔穿刺見血性物有助於診斷。腹部X線平片見大小腸或結腸充氣或有液平,晚期由於腸腔和腹腔內大量積液,腹部普遍密度增高。

4.腹部血管多譜勒超聲、增強CT對診斷有意義,腹腔血管造影對確立診斷意義較大。

5.對於結腸鏡檢查無明顯禁忌的患者,內鏡檢查可觀察病變範圍、程度、時期等,對於確診也很有意義。

鑑別診斷

1.急性腸繫膜上動脈閉塞

急性腸繫膜上動脈閉塞應注意與各種機械性腸梗阻進展所致絞窄性小腸梗阻鑑別。另外,其臨床表現與非閉塞性急性腸缺血類似,應注意鑑別。選擇性動脈造影對於正確診斷有決定性意義。

2.慢性腸繫膜血管閉塞

慢性腸繫膜血管閉塞其症狀主要表現為間歇性腹痛,難以與其他的腹痛鑑別。尤其應注意與慢性膽囊炎、慢性闌尾炎、慢性胰腺炎等的鑑別。血管造影檢查對確診慢性腸繫膜血管閉塞至關重要。

1.急性腸繫膜上動脈閉塞

(1)非手術療法 ①積極治療控制原發病。②動脈造影后,動脈持續輸注罌粟鹼,並試用尿激酶或克栓酶動脈溶栓治療。

(2)手術治療 ①栓塞位於某一分支,累及區域性腸管壞死,行腸切除術和小腸吻合術。②栓塞位於腸繫膜上動脈主幹,全部小腸和右半結腸已壞死,則行全部小腸,右半結腸切除術,術後腸外營養支援。③栓塞位於腸繫膜上動脈主幹,腸管未壞死,行動脈切開取栓。④如取栓後腸繫膜上動脈上段無血或流出血較少,則應行自體大隱靜脈或人工血管在腹主動脈或骼總動脈與腸繫膜上動脈間搭橋吻合術。

2.慢性腸繫膜血管閉塞

(1)非手術療法 少量多餐,口服維生素C、E及血管擴張藥物,靜滴低分子右旋糖酐等。

2)手術療法 ①血栓內膜剝落術。②越過狹窄段自體靜脈搭橋手術。③將腸繫膜上動脈狹窄段切除,然後將該動脈再植入主動脈。④腹腔動脈狹窄,自體靜脈在腹主動脈與脾動脈之間搭橋手術;或脾動脈與腹主動脈端側吻合。⑤腸繫膜上動脈出口處狹窄,自體靜脈在結腸中動脈開口以下與腎動脈水平以下腹主動脈之間搭橋手術。

腸繫膜上動脈栓塞的栓子主要來源於心臟,如心肌梗死後的壁栓,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的瓣膜贅生物、風溼性心臟瓣膜病變處的贅生物和左右心耳附壁血栓的脫落等;亦可來源於大動脈粥樣硬化的附壁血栓或粥樣斑塊的脫落和膿腫或膿毒血癥的細菌的栓子等。

腸繫膜動脈栓塞的發生亦與腸繫膜上動脈的解剖結構有關,腸繫膜上動脈從腹主動脈呈銳角分出,與主動脈走行平行,管腔較粗,與腹主動脈血流的方向一致,脫落的栓子易於進入,在血管狹窄處或分叉處導致血管栓塞。

臨床表現

1.急性腸繫膜上動脈閉塞

(1)多有風溼性心臟病、房顫、心內膜炎、心肌梗死、瓣膜疾病和瓣膜置換術等病史。

(2)突發劇烈腹部絞痛,不能用藥物緩解,早期腹軟不脹,腸鳴音活躍,症狀與體徵不符是早期病變特徵。

(3)繼續發展,出現絞窄性小腸梗阻表現及體徵,嘔吐及腹瀉血樣物。

(4)較早出現休克。

2.慢性腸繫膜血管閉塞

(1)進食後出現瀰漫性腹部絞痛,可伴有噁心嘔吐,嚴重性與進食量有關,症狀進行性加重。

(2)慢性腹瀉,泡沫樣大便,吸收不良,體重下降。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