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管原位癌: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導管原位癌是乳腺癌的其中一種型別。導管原位癌,又稱為“導管內癌”,是指癌細胞僅限於導管內,沒有侵襲到間質的導管上皮,也稱非浸潤性導管癌。當導管擴張形成囊時,也稱囊內癌。
  • 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中心的最新估計,2012 年全球女性乳腺癌新發病例達 168 萬,佔女性全部惡性腫瘤發病的 25.2%;52 萬女性因乳腺癌而死亡。導管原位癌屬於非浸潤性乳腺癌,約佔乳腺癌的 10%~25%。隨著年齡增加,導管原位癌的發病率增加。
  • 導管原位癌的危險因素包括:乳腺癌家族史、緻密性乳腺、月經初潮年齡早、未生育或初產年齡晚、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 基因)突變攜帶者等。
  • 美國癌症聯合會(AJCC)將導管原位癌定義為 0 期(TisN0M0)癌症,也就是侷限於乳腺導管內的癌症。導管原位癌分為三級,即低級別(Ⅰ 級)、中間級別(Ⅱ 級)、高級別(Ⅲ 級)導管內癌。不同分級的癌症,治療方法和患者預後不同。
  • 多數患者早期無臨床表現,體格檢查也無法觸及腫塊。部分患者首診症狀為可觸及乳腺腫塊、乳頭溢液、面板紅腫、乳腺疼痛等。
  • 導管原位癌主要通過手術根治性切除,根據手術方式決定是否放療,根據雌激素和孕激素受體表達決定是否內分泌治療。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預後較好。
  • 導管原位癌可進一步轉化為浸潤性乳腺癌,甚至出現肺、肝臟、腦轉移,無法通過手術根治性切除,需要接受化療、靶向治療、內分泌治療等全身綜合治療,以延長生存時間,改善生活質量。
  • 日常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包括低脂飲食、控制體重;做到定期自我查體和進行乳腺影像學檢查。

當乳腺出現不明原因腫塊、乳頭溢液、面板改變、乳腺疼痛等症狀時,以及體檢發現乳腺腫塊時,要及時去綜合醫院腫瘤內科、乳腺外科或腫瘤專科醫院就診。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無意中觸及乳腺腫塊;
  • 超聲提示腫塊良性的,但近期腫塊明顯增大;
  • 不明原因乳頭溢液、乳腺面板改變、乳腺疼痛;
  • 體檢發現乳腺腫塊。

建議就診科室

  • 乳腺外科;
  • 腫瘤內科(術後);
  • 放療科(術後)。

醫生如何診斷導管原位癌?

根據臨床表現和體格檢查,結合影像學結果進行評估,包括超聲、X 線、磁共振檢查(MRI)。根據評估結果對乳腺影像報告和資料系統分類,即 BI-RADS 分類。

相關檢查:

  • 體格檢查:確定腫塊的位置、大小、質地、活動度、邊界,初步判斷良惡性可能。
  • 乳腺超聲或鉬靶 X 線攝影:乳腺超聲或鉬靶,必要時行乳腺 MRI:
    • 進一步明確乳腺腫物位置、大小、邊界、血供情況,進行乳腺腫物的分級(BI-RADS 分級)。
    • BI-RADS 1 類和 2 類提示無惡性證據,只需定期常規篩查即可。
    • BI-RADS 3 類的複查間隔為 6~12 個月,隨診時間要持續 2~3 年。如果病灶無變化或消失,患者繼續進行常規篩查。如果病灶增大,或良性徵象改變,需行活檢。如果隨診有困難,或者患者高度焦慮,或者有乳腺癌家族史,可以考慮直接活檢。
    • 對於 BI-RADS 4~5 類者,大多需要粗針活檢,或定位針手術切除活檢。
  • 穿刺活檢或切除活檢:根據細胞學及病理免疫組化結果明確診斷,活組織病理檢查是確診導管原位癌最準確的診斷標準。

以常見的乳腺腫塊為首診症狀的診斷流程見下圖: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什麼時候開始出現乳腺腫物?腫物大小有無變化?
  • 乳腺是否疼痛?疼痛部位程度?是否有周期性?
  • 乳頭是否溢液?單發還是多發?自發溢位還是擠壓溢位?什麼樣的液體?
  • 體檢發現乳腺腫物的具體影像學報告有嗎?
  • 是否有乳腺癌、卵巢癌或其他腫瘤家族史?
  • 是否有乳腺良性疾病史?月經婚育情況?有長期服用避孕藥等危險因素嗎?
  • 是否做過什麼檢查或者接受治療?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BI-RADS 1、2 類的乳腺腫物如何進一步診治或隨訪?
  • 乳腺腫物什麼情況下要手術切除?
  • 導管原位癌能治好嗎?
  • 導管原位癌會遺傳嗎?
  • 手術後的後續治療是什麼?
  • 內分泌治療會影響生育嗎?
  • 導管原位癌術後要多久複查?如何預防復發?

導管原位癌患者要及時到正規醫院接受手術治療,術後根據病情決定是否接受放療和內分泌治療,定期進行乳腺自我檢查、複查乳腺超聲或鉬靶,避免接觸危險因素。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遵醫囑服用內分泌治療藥物降低復發風險,監測藥物不良反應,腫瘤內科門診隨診。
  • 改善生活方式,低脂飲食、控制體重。
  • 避免服用雌激素類避孕藥。
  • 定期進行乳腺自我檢查。
  • 定期複查乳腺超聲或鉬靶X線攝影檢查。

導管原位癌治療的目的是治癒,主要以手術進行根治性切除為主,根據手術方式和病理結果,決定需不需要接受放療和輔助內分泌治療,降低區域性復發和對側新發的風險。手術方式包括乳腺癌保乳術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對於接受保乳手術的乳腺導管原位癌患者,全乳放療可降低區域性復發的風險。

此外,對於雌激素和(或)孕激素受體陽性的導管原位癌患者,需要接受輔助內分泌治療;內分泌治療藥物包括:雌激素受體調節劑他莫昔芬和芳香化酶抑制劑(AI)類藥物治療,內分泌治療可使同側及對側乳腺癌復發及新發風險進一步降低。

藥物治療

雌激素受體調節劑

雌激素受體調節劑包括他莫昔芬、託瑞米芬;適用於雌激素和(或)孕激素受體陽性的導管原位癌患者,他莫昔芬治療同側乳腺絕對復發風險降低 3.4%,對側乳腺絕對復發風險降低 3.2%。

主要不良反應包括以下幾方面:

  • 胃腸道反應: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腹瀉;
  • 生殖系統:閉經、月經失調、陰道出血、子宮內膜增生、內膜息肉和子宮內膜癌;
  • 面板:顏面潮紅、皮疹、脫髮;
  • 骨髓:偶見白細胞、血小板減少;
  • 眼睛:長時間大量使用,可出現視網膜病或角膜渾濁;
  • 罕見不良反應:精神錯亂、肺栓塞、血栓形成、無力、嗜睡。

芳香化酶抑制劑

芳香化酶抑制劑包括來曲唑、阿那曲唑、依西美坦等,適用於雌激素和(或)孕激素受體陽性的導管原位癌患者,在絕經後浸潤性乳腺癌的輔助內分泌治療中,已證實芳香化酶抑制劑療效優於他莫昔芬。

在不良反應方面,雖然芳香化酶抑制劑與骨折事件發生率增多相關,但子宮內膜癌、血栓等事件發生率低於他莫昔芬。

手術治療

  • 乳腺癌保乳術。
  • 乳腺癌改良根治術。

放療

保乳術患者需要接受區域性放療降低區域性復發風險。

疾病發展和轉歸

導管原位癌預後良好,遠處轉移風險極低。接受手術治療後主要事件風險在於同側及對側乳腺癌的復發及新發。乳腺導管原位癌復發後可轉化為浸潤性癌,增加了遠處轉移的風險。

導管原位癌手術治療後的主要風險在於原位復發或對側新發,因此要定期進行乳腺自我檢查和乳腺影像學檢查,提高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乳腺癌的水平。

乳腺癌的確切發病機制尚未明確。目前認為是一種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等多因素參與的疾病。隨著 BRCA1、BRCA2、ATM 、TP53、PTEN、CHEK2 等乳腺癌易感基因的發現,遺傳因素在乳腺癌發病中的重要性獲得越來越多的重視。在歐美國家,BRCA1、 BRCA2 基因檢測已用於乳腺癌的預防與早期篩查。

導管原位癌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病因尚不明確。

哪些人容易患導管原位癌?

  • 遺傳因素。乳腺癌易感基因 BRCA1 或 BRCA2 胚系突變攜帶者,終身患乳腺癌風險可高達 80%。
  • 家族史。乳腺癌或卵巢癌家族史。
  • 乳腺良性疾病史。既往有乳腺增生、乳腺纖維腺瘤等乳腺良性疾病者,發病風險增加。
  • 月經婚育史。月經初潮年齡早、未經產或初產年齡較大、未哺乳。
  • 緻密型乳腺。有分析顯示,乳腺密度在 70% 以上者患乳腺癌風險是乳腺密度 5% 以下者的 4.64 倍。
  • 環境輻射、胸部接受過放療。
  • 肥胖。肥胖指體質指數(BMI)超過 28。有研究報道,體質指數每升高 5 個單位,患乳腺癌的風險就會增加 12%。BMI 計算公式:體重(千克數)/身高(米)2
  • 不健康飲食結構。長期高脂飲食。
  • 激素用藥史。絕經後雌激素替代治療、口服避孕藥(含雌激素、孕激素)會提高乳腺癌風險。
  • 體育鍛煉。每週保持中等及以上強度的體育鍛煉者較之不鍛鍊的人群,乳腺癌發病風險較低。

多數導管原位癌早期無典型的的臨床表現,體格檢查也無法觸及腫塊,可通過乳腺超聲、鉬靶或乳腺磁共振(MR)等影像學檢查發現。這造成部分患者治療時間延誤,易出現導管原位癌微浸潤,轉變成浸潤性乳腺癌。多數患者以乳腺腫塊為首診症狀。

導管原位癌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導管原位癌的常見症狀包括:

  • 乳腺腫塊:一般多為單發,質地硬,增長快,與周圍組織粘連、活動度差。
  • 乳頭溢液:多為持續的、自發性的、單側單導管的、量大或血性溢液。
  • 面板改變:乳腺面板的任何異常改變都有可能提示惡性風險,出現區域性紅腫痛、橘皮樣改變時需與乳腺炎鑑別。
  • 乳腺疼痛:不明原因的乳腺疼痛。
  • 僅影像學檢查異常的病變:乳腺腫塊乳腺腫物的分級(BI-RADS 分級)4~5 級,建議超聲引導下穿刺活檢明確診斷。

導管原位癌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常見併發症包括:

  • 術後可出現出血、皮下積液、皮瓣壞死、上肢水腫。特別是改良根治術的患者,術後可出現上肢疼痛、麻木、淋巴水腫。
  • 內分泌治療併發症:
    • 胃腸道反應:表現為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腹瀉;
    • 生殖系統:表現為閉經、月經失調、陰道出血、子宮內膜增生、內膜息肉和子宮內膜癌;
    • 面板:可出現顏面潮紅、皮疹、脫髮;
    • 骨髓:化驗檢查偶而可見白細胞、血小板減少;
    • 肌肉骨骼:肌肉關節痛、骨折等。
  • 導管原位癌接受手術治療後主要事件風險在於:同側和(或)對側乳腺癌的復發及新發。復發或新發可能出現浸潤性乳腺癌,伴或不伴遠處轉移。

導管原位癌主要通過改善生活方式,避免接觸乳腺癌危險因素,提高自我保健意識,學會乳腺自我檢查來預防。有高危因素者定期複查,提高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乳腺癌的水平,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改善生活方式,低脂飲食、控制體重。
  • 避免服用雌激素類避孕藥。
  • 提高自我保健意識,促進建立健康行為,自覺接受乳腺癌篩查。
  • 有乳腺癌家族史者進行遺傳諮詢。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