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脫位: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什麼是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脫位?第一掌骨基底部即拇指掌骨,與大多角骨銜接,構成拇指第一關節。在暴力的打擊下,該處出現骨折,骨折處錯位就稱為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脫位,是一種極不穩定的骨折。
  • 該病發病率高嗎?該病在成人掌骨骨折中佔比三分之一,30 歲以下的發病率最高,且男性居多,男女比例為 10:1。
  • 為什麼會得這個病?該病通常是由直接或間接外力撞擊、擠壓拇指引起,間接暴力引起的較多。跌倒、操作機械工傷是危險因素。
  • 主要症狀有哪些?該病主要症狀是拇指腕掌處疼痛、腫脹、背側隆起,拇指功能及活動範圍受限。
  • 得了這個病該如何治療?治療通常是先復位再固定,常用治療方式有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解剖復位(即骨折的骨塊恢復到原來一模一樣的位置)是治療的關鍵點。由於第一掌骨基底部活動範圍較大且靈活,骨折脫位後復位容易發生移位是治療本病的難點。
  • 主要危害有哪些?治療不及時會導致畸形的骨折癒合、脫位持續存在,使拇指功能受損、喪失,且會發生腕掌創傷性關節炎,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但及時經過正規治療可治癒,恢復患者正常生活。
  • 其他還需要注意什麼?採用螺釘、鋼板內固定的患者可進行早期功能鍛鍊,但採用克氏針固定的,早期功能鍛鍊會使骨折有二次移位風險,應避免。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手部外傷時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拇指無法正常活動。
  • 拇指腕掌處疼痛、腫脹、背側隆起時。

建議就診科室

  • 骨科
  • 急診科

醫生如何診斷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脫位?

當醫生懷疑是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脫位時,通常會先對患者進行體格檢查,然後結合多種影像學檢查來確診。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體格檢查:通過問診、視診、觸診來做初步判斷病情。醫生會讓患者把手自然屈曲,檢查外觀是否有畸形、腫脹,拇指活動範圍、功能是否受限等,檢查過程中會詢問患者致病經過及其他症狀,患者如實回答即可。
  • 手部 X 線檢查:最準確、最常用的檢查方式。本病可觀察到第一掌骨關節面有一半骨折、一半脫位。特別是間接損傷的患者,要對手部全面檢查,防止漏診相連部位的其它傷情。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今年幾歲了?
  • 是什麼原因造成手部受傷的?
  • 手部受傷發生多長時間了?
  • 除了疼痛、腫脹外還有其它症狀嗎?
  • 從事什麼職業?
  • 有沒有吃過什麼藥物或做過什麼治療?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這個是什麼型別的骨折呢?
  • 不治療會有什麼後果,會影響手部功能嗎?
  • 有哪些治療方式?
  • 要做哪些檢查能確診?
  • 是手術治療還是保守治療好?
  • 手術在門診做還是住院?
  • 手術時間要多長呢?
  • 不做手術,有沒其他治療方法?
  • 治療過程中需要注意什麼呢?
  • 治療費用大概需要多少?費用能用醫保報嗎?
  • 治療後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術後注意事項:
    • 患者兩到三天要進行傷口換藥,注意不要被水沾到傷口上,保持傷口的清潔和乾燥,要注意傷口是否出現紅腫、流膿,如有異常應及時報告醫生。
    • 手術切口 14 天后要去醫院進行拆線,術後半年內不要提重物或做體力活,如搬運。
  • 保守治法注意事項:採用手法復位的患者需要固定 6~8 周,在此過程中要每 1 周去醫院讓醫生對夾板進行調整,以防夾板位置出現偏移,導致癒合不良。
  • 康復訓練注意事項:
    • 經克氏針固定療法的患者應在克氏針拔除後,一般在治療的 4 周後可拔除,再加強功能鍛鍊;採用螺釘、微型鋼板內固定的患者,可在早期(第 2~3 周)進行功能鍛鍊。
    • 訓練時應循序漸進,在 4~6 周後行 X 線檢查顯示癒合且無壓痛後,再進一步行主動和被動關節活動訓練,訓練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 複查術後三個月需要去醫院行 X 線複查,根據骨折癒合情況來確定後期鍛鍊和是否可以正常行負重活動(如提重物或做體力活動)。
  • 飲食:飲食以高蛋白和高鈣為主有助於骨折癒合,多食肉蛋類、牛奶、豆製品等,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酒、辣椒等。
  • 運動:避免進行劇烈的運動,防止骨折移位,可做散步等輕緩的運動。

治療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脫位主要目的是解剖復位,即斷裂脫位的骨頭恢復到原來一模一樣的位置,及恢復拇指功能。治療方式有手術治療和保守治療,通常先進行復位再固定,醫生一般會建議手術治療,不易移位,效果較好,術後結合康復訓練能使拇指功能儘快恢復正常。

藥物治療

  • 抗感染藥物:主要是抗菌、抗炎作用。術前和術後都要預防和控制感染。常用藥物有阿奇黴素、頭孢菌素、青黴素。使用部分抗生素時要做過敏測試,無發生過敏症狀方可使用。

手術治療

  • 閉合復位經皮克氏針內固定:作用是維持骨折的復位並進行固定。醫生在患者麻醉下通過手法閉合復位後,用克氏針經皮鑽入掌骨跨關節固定。該治療方式是首選的、最常用的療法,有創傷小、費用少、方便(克氏針可在門診拔除)的優點,但需骨折癒合拔針後才可進行康復訓練。
  • 開放復位內固定術:目的是復位並固定使其癒合、恢復。通過切開患處直接骨折復位,然後放置鋼板和螺釘、克氏針等固定。但待骨折癒合後還需行二次手術拔除該放置物。適應於骨折不可復位或經皮克氏針無法固定的患者,也是常用手術方式,行該治療手術的患者術後腕掌關節的功能恢復較好,但對手外科醫生的技術要求很高。
  • 閉合復位加微型外固定架固定術:作用是復位固定。閉合復位後在需要修復的位置放置支架。該方式固定的骨折不易移位、鬆動,降低術後腕掌關節炎的發生風險,操作也簡便;且可避免創口受到創傷、或使用石膏導致關節僵硬等。但行該手術有血管神經損傷風險,部分患者還需要在 X 光透視下調節好復位位置。

其他治療方法

  • 保守療法(閉合復位法):通過手法進行復位,然後在第一掌骨及拇指外側用一外展弓形夾板固定或石膏固定。作用是通過手法復位固定後,可以更好地觀察到骨折部位的血液運輸情況,防止手背組織因缺血發生壞死,但由於拇指較靈活及活動範圍較大,易移位,造成癒合畸形。適用於骨折脫位很輕微的患者,不是常用的治療方式。
  • 康復訓練:一般在術後早期進行康復訓練,有利於手部功能的恢復。不同的治療方式,可進行開始康復訓練的時間不同,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疾病發展和轉歸

  • 若不接受正規治療,會形成陳舊性骨折,引起第 1 腕掌關節疼痛、無力,導致創傷性關節炎甚至畸形,影響手部活動功能。
  • 經過正規治療後,骨折部位癒合後可跟正常人一樣,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壽命。

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脫位常見病因是,各種外力直接或間接撞擊或衝擊在拇指上,導致第一掌骨基底部發生骨折且脫位。

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脫位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間接外力:最常見的原因。由於間接暴力傳遞到至掌骨基底部導致,如跌倒時本能地用手撐地,拇指過度外展引起,或外力撞擊到緊握的拳頭。
  • 直接外力:機械的直接擠壓,撞擊也是常見的原因。如機械操作不當或故障導致操作員手部受傷等。

哪些人容易患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脫位?

  • 外傷人群:跌傷或工傷、交通事故等導致拇指端外傷很容易發生本病。

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脫位最常見症狀是,拇指腕掌處疼痛、腫脹,拇指功能及活動範圍受限等。

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脫位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脫位的常見症狀包括:

  • 疼痛、腫脹:是最常見的症狀。拇指指端受到外界暴力,傳導到掌骨基底部致骨折脫位,然後發炎,引起關節處疼痛、紅腫、肥大等症狀。
  • 拇指活動受限:拇指功能及活動範圍受限,無法進行正常的外展、內扣和抓握等動作,也會有握拳無力等異常表現。
  • 背側突出:受傷拇指基底部(腕掌)手背一側會有明顯的隆起、突出,按壓會出現疼痛,是脫位的常見表現。

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脫位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 腕掌創傷性關節炎。
  • 拇指功能受損、喪失。
  • 拇指腕掌關節僵硬。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外傷後:在出現外傷後要及時去醫院就診,不要隨意擺動受傷的部位,以防加重骨折和脫位。
  • 預防外傷:無論是生活或工作應提高自我安全意識,做好安全防護準備。如機械裝置操工人要經過正規培訓後上崗,保證正確操作機器,出故障時切忌在未做好安全防護的情況下自行用手去檢查;駕駛員要遵守交通規則,連續開車 4 小時後要至少休息 20 分鐘,切忌疲勞駕駛引起交通事故;避免參與鬥毆等暴力活動;避免跌倒,下雨天出門或浴室內都應穿防滑鞋,儘量少去建築工地逗留等。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