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興氏肌營養不良症: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杜興氏肌營養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是最常見的一種肌營養不良症。主要是指負責控制身體、保持肌肉健康的基因發生缺陷,引起疾病。

  • 該病患者幾乎總是男孩,症狀通常從兒童早期開始。DMD 兒童很難站立、行走及爬樓梯。許多兒童最終需藉助輪椅才能到處走動,其心臟和肺部也可能存在問題。
  • DMD 是由患者的一個基因出現問題引起的。基因包含身體制造蛋白質所需的資訊,這些資訊可執行許多不同的身體功能。患有 DMD 的患者,其製造抗肌萎縮蛋白的基因就會被破壞。該蛋白質通常可保持肌肉強壯、保護肌肉免受傷害。
  • 該病由父母遺傳給孩子 DMD 基因而引起,因此男孩中更常見。如果孩子患有 DMD,6 歲之前可能會觀察到最初症狀。通常腿部肌肉最先受影響,因此其開始行走的時間,可能比同齡孩子要晚得多。一旦患者可以行走,可能會經常摔倒、無法爬樓梯或從地板上爬起來。患者在幾年後,也可能開始走路搖擺或用腳尖走路。
  • 沒有治癒 DMD 的方法,但有緩解症狀、保護肌肉及保持心肺健康的藥物和其他療法。
  • 孩子可能需要手術來修復縮短的肌肉、矯正脊椎或治療心臟或肺部問題。
  • 隨著孩子長大,肌肉會變弱,很可能無法行走。許多男孩在 12 歲時,需要輪椅來幫助他們到處走動。雖然有些孩子只活到青少年,但這種疾病的治療前景優於先前。現今,患有 DMD 的年輕人可上大學、工作、結婚和建立家庭。

出現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 運動發育延遲,行走能力比同齡兒差;
  • 雙小腿腓腸肌肥大、足尖走路、易跌跤,上樓梯、跳躍等運動能力較同齡兒明顯落後;
  • 馬蹄內翻足明顯,行走困難或不能行走;
  • 起居等生活不能自理,需用輪椅外出活動等。

就診科室

  • 神經內科

醫生如何診斷杜興氏肌營養不良症?

醫生通過患者的症狀,結合檢查結果綜合分析,即可做出診斷。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血清學檢測。
  • 血清酶學檢測:主要檢測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脫氫酶(LDH)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DMD 患者的血清肌酸激酶水平顯著升高(正常值的 20~100 倍),具有診斷意義。
  • 基因檢查。
  • 肌肉活體組織檢查(簡稱活檢)。
  • 肌電圖:呈肌源性損害。
  • 其他檢查:X 線、心電圖和超聲心動圖,可瞭解 DMD 患者的心臟受累程度。肺功能檢測可瞭解肺活量情況。心肺功能減弱隨年齡增長而逐漸加重,10 歲以後應每年做 1 次心肺功能檢測。

診斷要點

  • X 連鎖隱性遺傳,3~5 歲隱襲起病,進行性發展,12 歲後不能行走。
  • 早期表現為雙下肢無力、鴨步、Gowers 徵、起蹲困難和腓腸肌肥大;隨年齡增長,出現雙上肢無力及翼狀肩胛;晚期可出現關節攣縮及脊柱畸形。
  • 血清肌酸激酶顯著升高至正常值的數十倍,甚至上百倍。
  • 肌電圖提示肌源性受損。
  • 肌肉活檢呈典型肌源性受損,且 dys 抗體染色呈陰性。
  • 超聲心動圖可提示左心室擴大,磁共振成像(MRI)提示肌肉出現水腫和脂肪浸潤。
  • DMD 基因檢測為外顯子缺失、重複、微小突變或點突變。

醫生可能問家長哪些問題?

醫生會詢問家長已注意到的症狀。醫生需要了解孩子的病史,然後詢問相關症狀,如:

  • 孩子幾歲開始走路?
  • 他在跑步、爬樓梯或從地板上爬起來方面的表現如何?
  • 注意到這些問題多久了?
  • 是否有其他家人患有肌營養不良症?如有,是哪種型別?
  • 呼吸是否困難?
  • 注意力和記憶力如何?

醫生會給孩子做體檢,他可能會做一些檢查,以排除其他可能導致肌肉無力的疾病。

如果醫生懷疑是 DMD,會做一些其他測試,包括:

  • 驗血。醫生將採集孩子血樣,並對其中的肌酸激酶(肌肉受損時釋放的一種酶)進行檢測。高肌酸激酶水平,表明孩子可能患有 DMD。
  • 基因檢測。醫生還可測試血樣,以尋找導致 DMD 的抗肌萎縮蛋白基因的變化。家中女孩可接受測試,檢查是否攜帶該基因。
  • 肌肉活組織檢查。醫生會使用針頭取出一小部分肌肉,在顯微鏡下觀察抗肌萎縮蛋白水平是否很低。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若孩子患有 DMD,家長需要獲得儘可能多的有關其病情的資訊,例如:

  • 這對孩子來說意味著什麼?
  • 他是否需要看其他醫生?
  • 有哪些治療方法?
  • 這些會讓他感覺如何?
  • 我該如何使他積極活躍起來?
  • 應該進食哪些食物?

杜興氏肌營養不良症是一組病因未明,原發於肌肉組織的遺傳變性病。因此,家庭護理對患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

  • 在精神方面,為患者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 飲食方面宜高蛋白,富含維生素,鈣,鋅,瘦肉,雞蛋,魚等,少吃或忌食過辣,生冷等不易消化和有刺激性食品。
  • 採用力所能及的鍛鍊,不要過度勞累。
  • 上肢可練習抬舉,俯臥撐,擴胸運動。腹部練習仰臥起坐,下肢練習起蹲,上樓等。

DMD 迄今為止尚無治癒的方法。提倡多學科綜合治療,以神經科醫生為主,聯合呼吸科、心內科、康復科、心理科的醫生、DMD 專職護理人員和社會工作者,在病情的不同階段進行相應的處理和指導。每半年檢查 DMD 患者的身體狀況,並對治療進行評估。

藥物治療

  • 糖皮質激素:潑尼鬆 0.75 毫克/(千克·天), 可以延長患者獨立行走的時問。長期應用的不良反應主要有肥胖、骨質疏鬆、椎骨骨折、血壓升高、血糖升高等。
    • 若無禁忌證,4~6 歲患兒的運動功能進入平臺期時,應開始使用潑尼鬆治療,同時補充鉀、鈣和維生素 D。
    • 不能行走的患者,潑尼鬆的劑量應減為 0.3~0.6 毫克/(千克·天)。
    • 若患者對潑尼鬆的不良反應無法耐受,則應減少 1/3 的用量,並在 1 個月後再行不良反應評估。
    • 國內的經驗是對 12 歲以內的患兒,潑尼鬆的用量每天為 10~20 毫克,並根據患兒對藥物是否耐受來調整劑量,同時注意補充鈣片、維生素 D 和氯化鉀,並囑其控制飲食和適量運動。
    • 如需停用潑尼鬆,應逐漸減量至停止。
  • 其他藥物:口服維生素 E、輔酶 Q10,可能會有一定作用。

康復治療

患者需要終身接受不同類別的康復治療,以維持肌肉的伸展性和預防關節攣縮,改善肌肉的組織微迴圈,促進代償性肥大,延緩肌纖維的變性和壞死,最大限度的維持殘留的肌肉功能,維持心肺功能並延長生命。康復訓練包括:

  • 學齡前期可進行適當的肌肉阻力訓練。可以使 DMD 患者的肌力增強,但不宜進行離心性耐力訓練,如下樓梯,反覆下蹲起立等。穿矯形鞋,可使踝關節攣縮減輕。
  • 保持日常活動,做小運動量的遊戲等。當患者行走困難時,可用站立床控制關節攣縮和脊柱前凸,用呼吸訓練器鍛鍊肺功能。
  • 注重手指功能的訓練,鼓勵患者操縱電動輪椅電鈕,計算機鍵盤。
  • 職能訓練。DMD 患者可學習手工製作,雕刻,繪畫等運動量小的技藝。

呼吸系統併發症的治療

  • 大多數 DMD 患者死於呼吸肌無力的併發症。如肺部感染,呼吸衰竭。
  • 如果出現肺部感染,要及時使用抗生素,有效控制感染。
  • 肺活量低於 50%的患者,應及時使用無創呼吸機。
  • 當患者咳嗽無力和不能排痰時,應氣管切開吸痰,保持呼吸道通暢。
  • 2 歲以上的 DMD 患兒,可以接種肺炎疫苗,每年接種流感疫苗。

心臟病的治療

患者心臟病主要是擴張型心肌病和心律失常。

  • 根據不同的症狀可選用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血管緊張素受體 Ⅱ 阻滯劑;
  • 心動過速可用 β 受體阻滯劑;
  • 若 DMD 患者的擴張性心肌損害,明顯影響其射血功能,可用洋地黃製劑。

外科矯形治療

喪失行走能力後,DMD 患者常出現脊柱側凸,後凸,對呼吸功能,進食,坐位等有較大影響,可進行脊柱側凸手術治療。

  • 若患者在可步行期間發生骨折,應進行內固定手術穩定骨折,儘快恢復行走。
  • 若患者失去行走能力後發生骨折,可用夾板或石膏固定骨折部位。

其他治療

  • 營養:要保持良好的營養進食,預防營養不良和肥胖。
  • 骨質疏鬆:患兒在學齡期後會逐漸出現骨質疏鬆,應每年檢查 1 次骨密度,及時補充維生素 D3 和鈣。
  • 心理治療:患兒經常自暴自棄,情緒波動,不願與人交往或有破壞性舉動。需要在早期進行心理輔導。在成年期,需要良好的護理,獨立人格發揮以及平等教育等。大約 30% 的 DMD 患者需進行抗抑鬱治療。對每個患者要進行具體分析,從而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
  • 教育:大部分患兒可完成小學 4 年級前階段的學習,以後由於行動困難輟學。應鼓勵患兒通過電視,電腦,多渠道進行學習。
  • 家庭護理:早期進行關節的屈伸運動,改善關節畸形和肌腱攣縮;堅持進行熱水浴,按摩,改善肌肉的血液迴圈。晚期應幫助患者翻身,排痰,改變體位,順應患者的心願。
  • 基因治療和幹細胞治療:DMD 的基因治療和幹細胞治療,至今仍處於基礎和臨床研究階段。因此,還不能作為 DMD 的臨床治療手段。

疾病發展及預後

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因此只能積極選擇治療,延緩病情惡化的程序。隨著孩子長大,肌肉會變弱,很可能無法行走。許多男孩在 12 歲時,需要藉助輪椅使其到處走動。雖然有些孩子只活到青少年,但這種疾病的治療前景優於先前。現今,患有 DMD 的年輕人可上大學、工作、結婚和建立家庭。

  • DMD 是由患者的一個基因出現問題引起的。基因包含身體制造蛋白質所需的資訊,這些資訊可執行許多不同的身體功能。患有 DMD 的患者,其製造抗肌萎縮蛋白的基因就會被破壞。該蛋白質通常可保持肌肉強壯、保護肌肉免受傷害。
  • 該病由父母遺傳給孩子 DMD 基因而引起,因此男孩中更常見。
  • 即使沒有 DMD 家族史,因自身存在基因缺陷的人有時也會患上這種疾病,但非常罕見。

杜興氏肌營養不良症幾乎僅見於男孩。如果母親本身是基因攜帶者,那麼 50%男性為子代發病,通常起病於童年早期(2~8 歲)。DMD 患兒在不同的年齡段,具有不同的臨床特徵。

  • 新生兒時期至 3 歲前:主要表現為運動發育延遲,多數患兒在 18 個月後開始走路,行走能力比同齡兒差。出生後,患兒的血清肌酸激酶水平顯著升高,可為正常值的 10~20 倍。
  • 在學齡前期(3~5 歲):主要表現為雙小腿腓腸肌肥大、足尖走路、易跌跤,上樓梯、跳躍等運動能力較同齡兒明顯落後。患兒有翼狀肩胛,雙膝反射減弱,雙踝反射正常。5 歲左右血清肌酸激酶達最高峰,可為正常值的 50~100 倍。
  • 學齡早期(6~9 歲):除上述症狀外,還可表現出四肢近端肌萎縮、Gowers 徵、腰前凸、鴨步逐漸加重,下蹲不能起立,上樓更加困難,常有踝關節攣縮。
  • 學齡晚期(10~12 歲):上述症狀進行性加重,馬蹄內翻足明顯,行走困難或不能行走。雖無明顯心臟症狀,但超聲心動圖常顯示左心房和左心室擴大。X 線檢查可有脊柱側彎。
  • 青少年期(13~17 歲):患者表現為起居等生活不能自理,需用輪椅外出活動,常有雙膝關節、髖關節、肘關節攣縮,脊柱側彎,摸頭困難,曾經肥大的腓腸肌逐漸萎縮。
  • 成年期(18 歲以上):表現為全身肌肉萎縮、脊柱側彎、關節攣縮排行性加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呼吸困難,二氧化碳瀦留,常因肺部感染誘發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 。
  • 大約 1/3 的患者智力輕度下降。患兒因運動能力不如同齡兒,經常陷入自暴自棄的心理環境中,情緒不穩定,不願與人交往或有破壞性舉動。

可能的併發症有哪些?

後期嚴重患者會併發脊柱側彎,肺部感染,呼吸系統併發症(呼吸肌無力),呼吸衰竭,甚至是器官衰竭。

由於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因此,檢出攜帶者、進行產前診斷、人工流產患病胎兒格外重要。首先,應確定患兒的基因型,然後確定其母親是否是攜帶者。當攜帶者懷孕以後,應進行產前基因診斷,若是病胎則終止妊娠,防止患兒出生。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