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發大動脈炎: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多發大動脈炎又稱無脈症,是主動脈及其分支的慢性、多發性、非特異性炎症,造成血管內膜增厚,從而導致動脈管腔狹窄甚至完全閉塞,少數患者因炎症破壞動脈壁中層,而致彈力纖維及平滑肌纖維壞死,出現動脈擴張、假性動脈瘤或夾層動脈瘤。該病多發於青年,尤其以女性多見。

  • 本病的確切病因尚未明確,可能與自身免疫反應、雌激素水平過高和遺傳因素有關。
  • 疾病的早期,患者常有低熱、乏力、納差、肌肉或關節疼痛、病變血管的疼痛等。當疾病進一步發展,患者就會出現頭昏、視物模糊、眩暈、耳鳴、患肢無力麻木、患側血壓下降甚至測不出、下肢發涼無力、間接性跛行等。
  • 此病若不能及時、恰當的治療,有可能會出現腦缺血、失明、肢體血供不足而壞死以及嚴重高血壓等症狀。
  • 如果出現頭昏、視力模糊、上肢無力麻木、脈搏減弱或是消失等多發大動脈炎的相關症狀,患者應儘早去醫院就診。醫生會詢問患者的病史和症狀,結合相關的檢查手段,作出明確的診斷。
  • 疾病的早期,給予糖皮質激素及免疫抑制劑等,控制炎症,緩解症狀。當出現典型的動脈狹窄或閉塞症狀時,可能需要血管外科手術治療。
  • 在日常生活中,多發大動脈炎患者應避免情緒波動,避免加重病情和惡化。
  • 避免一些可疑的致病因素,如感染、高雌激素,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此病的發病率。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年輕患者尤其是女性,出現低熱、乏力、關節痠痛;
  • 一側或雙側上肢無力,肱動脈和橈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
  • 上肢血壓明顯降低或不能測出,而下肢血壓和動脈搏動正常;
  • 一側或雙側頸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出現一過性黑矇、頭昏等腦缺血癥狀;
  • 頸動脈部位及血管雜音;
  • 股動脈及其遠側的動脈搏動減弱,上腹部聞及血管雜音;
  • 持續性高血壓,在上腹部或背部聞及血管雜音。
  • 出現視力模糊,眼底檢查有缺血變化,特別是視神經乳頭周圍出現動靜脈花冠狀吻合。

就診科室

  • 風溼免疫科
  • 血管外科
  • 心臟外科

醫生如何診斷多發大動脈炎?

  • 醫生首先會對患者的症狀進行分析和鑑別,並詢問相關病史,進行體格檢查。
  • 血液生化檢查:在多發大動脈炎的活動期,往往有紅細胞計數減少,白細胞計數增高,血沉、C 反應蛋白增高。
  • 血管超聲多普勒檢查:對可疑患者應作為常規檢查,也可作為術前檢查專案及病情觀察指標之一。B 超可顯示動脈壁毫米以下的厚度變化及動脈狹窄的程度及血流情況。
  • 主動脈CT血管造影。
  • 選擇性主動脈造影:被視為診斷大動脈炎的金標準,通過選擇性主動脈造影可以明確動脈的狹窄部位、程度、範圍及側支迴圈形成情況,從而決定是否手術、手術方式及判斷預後。
  • 磁共振成像/血管成像:具有避免動脈穿刺、避免碘化劑注射、避免放射線暴露及提供動脈壁厚度變化資訊較多等優點。
  • 正電子發射斷層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 本檢查可提供炎性血管壁的細胞活動情況,在顯示血管形態的同時,也可顯示心肌及瓣膜的病變。
  • 病理:活檢在大動脈炎診斷中很難實施,僅限於考慮進行血管重建患者[2]

醫生可能會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上肢有沒有麻木乏力?
  • 有沒有出現看東西模糊?
  • 出現這些症狀有多長時間了?
  • 家裡其他人有相同的症狀嗎?
  • 有沒有得過感染性疾病,比如結核病?
  • 有沒有使用過性激素?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最好的治療方法是什麼?
  • 這種病能治癒麼?
  • 長期用藥有沒有副作用?
  • 怎樣減少血栓形成、動脈狹窄的發生?
  • 什麼時候來複查?
  • 回家後需要注意什麼?

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對多發大動脈炎患者進行護理,避免加重病情和惡化,有利於疾病的恢復。

  • 保持良好心態,克服悲觀失望的不良情緒:如果患者有精神緊張、情緒激動、焦慮不安、大喜大怒等不良心理會使體內兒茶酚胺釋放增多血壓升高心率增快,使病情加重,因此多發性大動脈炎患者必須改變急躁脾氣學會沉著冷靜,自我控制情緒,不讓各種強烈的精神刺激引起劇烈的情緒波動。
  • 堅持鍛鍊,多發性大動脈炎患者不宜進行劇烈活動,以免血壓升高,而加重心臟負擔。應選擇適合自身活動的專案,如體操、太極拳、散步、慢跑等。
  • 合理飲食,大動脈炎患者宜多食綠葉蔬菜和水果、菌類食物,忌菸、酒,辛辣食物不沾,少吃海鮮[4]

多發大動脈炎的治療基本原則為早期診斷、綜合治療、聯合用藥、個體化治療。治療方法分為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包括抗感染,激素、免疫抑制劑治療,原則為控制活動性病變、緩解臟器缺血。當血管狹窄造成腦缺血、嚴重高血壓等重要臟器缺血癥狀,嚴重影響到生活,需要採取手術治療。

如何治療多發大動脈炎?

非手術治療

  • 抗感染治療
    • 部分多發大動脈炎患者的發病可能與感染有關。如果證實患者體記憶體在感染可給予相對應的抗感染治療。
  • 激素治療
    • 糖皮質激素:糖皮質激素是治療多發大動脈炎的首選藥物,可單獨應用也可和細胞毒藥物聯合應用。疾病活動期一般使用大劑量強的鬆持續 1~3 個月;疾病活動控制後,緩慢減量至小劑量,維持 3~36 個月。病情復發時,可重新應用。
  • 免疫抑制劑
    • 聯合糖皮質激素可增強療效,並有利於激素減量,能阻止多發大動脈炎的血管壁慢性纖維化及狹窄和閉塞程序[3]。常用的免疫抑制劑有環磷醯胺、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等,用藥期間要密切監測血尿常規和肝腎功能。
  • 其他
    • 伴有動脈缺血者,可服用妥拉蘇林等血管擴張藥物。
    • 服用雙嘧達莫、腸溶阿司匹林,以降低血小板粘聚,防止繼發血栓形成。
  • 生物製劑,包括腫瘤壞死因子拮抗劑以及白細胞介素 6 拮抗劑。

手術治療

  • 旁路轉流術
    • 採用自體靜脈或人造血管,於閉塞段近、遠端之間作搭橋轉流,是治療多發大動脈炎的主要手術方法。
    • 當病變已有明顯狹窄或閉塞,出現典型的腦缺血、肢體血供不足以及重度高血壓等症狀時,應作手術治療。
    • 手術應選在大動脈炎活動期已被控制,器官功能尚未喪失前施行。
  • 腎動脈狹窄時,可行腎動脈狹窄段切除重建術,或旁路轉流術;動脈病變廣泛者,可行自體腎移植術。
  • 球囊導管和(或)支架成形術。

多發大動脈炎病因目前還不明確,可能與遺傳、感染、雌激素水平升高有關。

多發大動脈炎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 目前認為自身免疫反應是個重要的因素。
  • 雌激素水平過高,本病多見於青年女性,且長期應用雌激素後,動脈壁的損害與大動脈炎相似。
  • 遺傳因素,已有報告證實:近親如母女、姐妹先後發病,提示本病與某些顯性遺傳因子相關[1]

多發大動脈炎的危險因素有哪些?

  • 感染,如結核桿菌、梅毒感染等,可激發大動脈壁內的抗原,產生抗體,形成免疫複合物沉積於大動脈壁,併發生非特異性炎症。
  • 長期應用雌激素。

患者在疾病早期的症狀不典型,常有低熱、乏力、肌肉或關節疼痛、病變血管相應部位疼痛等症狀。當病變動脈形成狹窄或阻塞時,就會出現特殊的臨床表現:一過性黑矇、頭昏、視力模糊、偏盲、眩暈、耳鳴、患肢無力麻木、間接性跛行、無脈症等。

多發大動脈炎臨床分型及其相應臨床表現

  • 多發大動脈炎根據病變的部位不同,可分為下列 4 種類型,其常見症狀包括:
    • 頭臂動脈型(主動脈弓綜合徵)
      • 腦部缺血:一過性黑蒙、頭昏,嚴重時出現失語、抽搐甚至偏癱。
      • 眼部缺血: 視力模糊、偏盲。
      • 基底動脈缺血:眩暈、耳鳴、吞嚥困難、共濟失調和昏睡、意識障礙等。
      • 上肢缺血:患肢無力、麻木,橈動脈和肱動脈搏動微弱或不能捫及,患側上肢血壓下降或者不能測出。
    • 胸-腹主動脈型
      • 上半身出現高血壓:頭暈、頭脹、頭疼和心悸等症狀,
      • 下半身低血壓:下肢發涼、無力、間接性跛行。
      • 當腎動脈受累時,主要症狀是持續性高血壓。
    • 混合型(廣泛型) 
      • 兼有頭臂型和胸腹主動脈型的臨床症狀。
    • 肺動脈型
      • 僅出現於部分患者,輕者無症狀,重者有活動後氣急、陣發性乾咳及咯血。

多發大動脈炎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多發大動脈炎的併發症主要是心血管系統病變,包括:

  • 血管狹窄或閉塞引起的內臟缺血壞死。
  • 動脈擴張、假性動脈瘤或夾層動脈瘤,嚴重時動脈瘤破裂危及生命。

由於多發大動脈炎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確,所以想要從根本上預防此病比較困難。如果能夠儘量避免一些可疑的致病因素,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此病的發病率。

  • 注意避免感染,如結核桿菌、鏈球菌等。
  • 長期應用雌激素時,應注意監測,預防此病。
  • 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