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反芻障礙: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反芻障礙是一種進食障礙,患者(通常為嬰幼兒)將吞嚥下去的、已部分消化的食物吐回口腔,並再次咀嚼。多數病例中,反芻食物會被再次吞嚥下去,但偶爾,兒童會把它吐出。

  • 反芻障礙最常見於嬰幼兒(3~12 個月間)和認知受損的兒童中。在大齡兒童、青少年和成年人中較為罕見。男童比女童多見,但很少有關於這種疾病的研究證實這一點。
  • 確切病因仍未知,但身體疾病或重度壓力,兒童被忽視,或與母親或其他主要看護人的關係異常等會促成該病的發生。
  • 嬰幼兒的反芻障礙的症狀包括:重複性食物反流、重複性再次咀嚼食物、體重下降等。
  • 反芻障礙的治療主要集中在改變孩子的行為上。
  • 沒有已知的方法來預防嬰兒和兒童的反芻障礙。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營養不良、脫水、體重下降;
  • 對感染及疾病抵抗力下降;
  • 生長髮育停滯;
  • 口腔異味和齲齒;
  • 出現噁心、燒心等胃部疾病不適症狀;
  • 吸入性肺炎和其他呼吸問題。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胃潰瘍大出血或急性穿孔引起劇烈腹痛;
  • 吸入性異物引起窒息。

建議就診科室

  • 兒科
  • 消化科
  • 心理諮詢科

醫生如何診斷兒童反芻障礙?

若嬰兒或兒童出現反芻症狀,醫生將通過病史和體格檢查來開展評價。醫生會使用 X 線和血液檢查等,查詢並排除嘔吐的可能身體病因,如胃腸類疾病等。檢查也能有助於醫生通過查詢脫水和營養不良等問題的跡象,來評價行為如何影響身體。

為幫助反芻障礙的診斷,會對兒童進食習慣進行分析。醫生常常在嬰兒進食期間和進食後,對嬰兒進行觀察。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兒童與母親或其他監護人情感關係狀態?
  • 兒童近期有無因疾病或學習壓力大等造成精神焦慮的可能性?
  • 病程中是否出現嗆咳,體重下降,精神萎靡,噁心腹脹等上腹部不適症狀,口腔有無異味現象等?
  • 免疫力下降,反覆出現呼吸道感染等情況?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反芻障礙的發病原因?
  • 反芻障礙能徹底治癒嗎?
  • 對待患兒日常需要注意的事項?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嬰幼兒反芻往往是母嬰關係疏遠所致,應增加母愛,經常與嬰幼兒密切接觸,在餵食時或餵食後應抱一抱小孩如果母嬰關係極差,可尋找替代母親或保姆,使小孩得到母愛。
  • 注意安全,防止窒息等各種意外發生。
  • 注意飲食營養均衡,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

沒有用於治療反芻障礙的藥物,該病治療主要集中在改變孩子的行為上。可用如下治療方法:

  • 改變兒童進食中和剛剛進食後的體位。
  • 鼓勵母親和孩子在進食期間進行更多的相互交流,給孩子更多關注。
  • 進食期間減少干擾。
  • 創造更加輕鬆愉悅的進食體驗。
  • 當兒童開始出現反芻行為時,分散其注意力。
  • 進行厭惡性條件反射,包括當兒童開始嘔吐時,使其品嚐酸味或很差味道的東西等措施。

對母親和家人的心理治療可能有助於改善交流,並解決因此對孩子產生的任何負面情感。

疾病發展和轉歸

在大多數病例中,患兒會不再發生這種行為,並恢復到飲食正常。有些大齡兒童,這種疾病會持續幾個月。

確切病因仍未知,但如下幾個因素會促成該病的發生:

  • 身體疾病或重度壓力。
  • 兒童被忽視,或與母親或其他主要看護人的關係異常,會引起兒童進行自我安慰。對有些兒童來說,咀嚼行為是安慰性的。
  • 這或許是兒童獲取關注的一種方式。
  • 也可能是抑鬱或焦慮等精神疾病的表現。

哪些人容易患反芻障礙?

反芻障礙最常見於嬰幼兒(3~12 個月間)和認知受損的兒童中。在大齡兒童、青少年和成年人中較為罕見。男童比女童多見,但很少有關於這種疾病的研究證實這一點。

嬰幼兒的反芻障礙症狀包括:

  • 重複性食物反流;
  • 重複性再次咀嚼食物;
  • 體重下降;
  • 口腔異味和齲齒;
  • 重複性胃痛和消化不良;
  • 嘴脣破皮和皸裂。

另外,反芻患兒會做出典型的異常動作。這些動作包括拱起背部、保持頭部向後、收緊腹部肌肉和用嘴做吮吸動作。當嬰兒嘗試將已部分消化的食物吐回口腔時就可能做上述動作。

反芻障礙有哪些併發症?

嬰兒與兒童反芻障礙未進行治療有可能產生的併發症有:

  • 營養不良;
  • 降低對感染和疾病的抵抗力;
  • 生長髮育停滯;
  • 體重下降;
  • 胃潰瘍等胃部疾病;
  • 脫水;
  • 口腔異味和齲齒;
  • 吸入性肺炎和其他呼吸問題;
  • 窒息;
  • 死亡。

沒有已知的方法來預防嬰兒和兒童的反芻障礙。

對孩子進食習慣的細心照料,會有助於在嚴重併發症發生之前控制住疾病。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