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腹瀉: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腹瀉(diarrhea)是由多種病原、多種因素引起的一組疾病,以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性狀改變為特點,是兒童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營養不良的重要原因。我國 5 歲以下兒童每年的腹瀉發病率約為 1.9 次/人。

兒童腹瀉的主要原因包括飲食結構改變、病毒或細菌感染等。兒童腹瀉後應口服足夠的液體以預防脫水。母乳餵養的嬰兒可繼續母乳餵養。此外可採取補鋅治療,並注意合理使用抗生素。接種輪狀病毒疫苗可有效預防輪狀病毒感染引起的腹瀉。

醫生主要根據家長或看護者描述的患兒大便性狀(呈稀水便、糊狀便、黏液膿血便)和次數進行診斷。根據病程長短,可將腹瀉分為急性腹瀉(病程小於 2 周)、遷延性腹瀉(病程為 2 周 ~ 2 個月)和慢性腹瀉(病程大於 2 個月)三種類型。

醫生還可能評估患兒有無脫水和電解質紊亂,對中、重度脫水患兒還會進行血電解質檢查和血氣分析。對慢性腹瀉患兒還將評估消化吸收功能、營養狀況、生長髮育等。

根據患兒糞便性狀、糞便檢測結果、發病季節、發病年齡及流行情況,醫生會對腹瀉病因進行判斷。急性水樣便腹瀉患者(約佔 70%)多為病毒或產腸毒素性細菌感染,黏液膿性、膿血便患者(約佔 30%)多為侵襲性細菌感染。醫生可能會建議進行大便細菌培養以及病毒、寄生蟲檢測以明確病因。

無脫水徵兆和輕度脫水的腹瀉患兒可在家進行治療,家長應注意給患兒口服足夠的液體以預防脫水、補鋅並持續餵養患兒,若患兒病情未好轉或出現下列任何一種症狀,須及時送醫院:

  • 腹瀉劇烈,大便次數多或腹瀉量大。
  • 不能正常飲食。
  • 頻繁嘔吐、無法口服給藥者。
  • 發熱(小於 3 個月的嬰兒體溫超過 38℃,3 ~ 36 個月的幼兒體溫超過 39℃)。
  • 明顯口渴,發現脫水體徵,如眼窩凹陷、淚少、黏膜乾燥或尿量減少等,神志改變,如易激惹、淡漠、嗜睡等。
  • 糞便帶血。
  • 年齡小於 6 個月的早產兒,有慢性病史或合併症。

腹瀉兒童的治療措施包括:預防與治療脫水,調整飲食和營養治療,補鋅,合理使用抗生素及其他治療等。

如何預防腹瀉兒童脫水?

從患兒腹瀉開始,應確保口服足夠的液體以預防脫水。

母乳餵養兒應繼續母乳餵養,並且增加餵養的頻次,並延長單次餵養的時間;混合餵養的嬰兒,應在母乳餵養基礎上給予口服補液鹽或其他清潔飲用水;人工餵養兒選擇口服補液鹽或食物基礎的補液,如湯汁、米湯水和酸乳飲品或清潔飲用水。

建議在每次稀便後補充一定量的液體,直到腹瀉停止。

  • 6 個月以下嬰兒:50 毫升。
  • 6 個月 ~ 2 歲嬰幼兒:100 毫升。
  • 2 ~ 10 歲兒童:150 毫升。
  • 10 歲以上的患兒:能喝多少給多少。

腹瀉兒童如何調整飲食?

  • 母乳餵養兒繼續母乳餵養;小於 6 個月的人工餵養患兒可繼續喂配方乳。
  • 鼓勵患兒進食,如進食量少,可增加餵養次數。
  • 避免給患兒餵食含粗纖維的蔬菜和水果以及高糖食物。
  • 病毒性腸炎常有繼發性雙糖酶(主要是乳糖酶)缺乏,若懷疑孩子有雙糖酶缺乏可暫時使用低(去)乳糖配方奶,時間 1 ~ 2 周,腹瀉好轉後再改為原來的餵養方式。

如何給腹瀉兒童補鋅?

急性腹瀉病患兒一旦能進食後,就可以給予補鋅治療。

  • 大於 6 個月的患兒,每天補充元素鋅 20 毫克。
  • 小於 6 個月的患兒,每天補充元素鋅 10 毫克。

共 10 ~ 14 天。元素鋅 20 毫克相當於硫酸鋅 100 毫克,葡萄糖酸鋅 140 毫克。

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

  • 急性水樣便腹瀉在排除霍亂後,多為病毒性或產腸毒素性細菌感染,一般不使用抗生素治療;黏液膿血便多為侵襲性細菌感染,須應用抗生素。
  • 使用抗生素後 48 小時,病情未見好轉,可考慮更換抗生素。
  • 用藥的第 3 天須進行隨訪。
  • 抗生素不能隨意停藥,療程應足夠。
  • 應用抗生素前應首先接受糞便標本的細菌培養和病原體檢測,以便醫生根據病原體及藥物敏感試驗結果選用和調整抗生素。

兒童腹瀉還有哪些治療方法?

一些其他治療方法有助改善腹瀉症狀、縮短病程。

  • 應用腸黏膜保護劑:如蒙脫石散。
  • 益生菌:如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
  • 補充維生素 A。
  • 應用抗分泌藥物,用於分泌性腹瀉。
  • 中醫治療:採用辨證方藥、鍼灸、穴位注射及推拿等方法。

腹瀉可由多種原因導致。例如飲食結構改變、病毒或細菌感染等,有時也可能是一些更為嚴重的疾病引起,例如炎症性腸病、乳糜瀉、囊性纖維化等。

兒童腹瀉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飲食結構的改變

兒童可因其飲食習慣的改變而發生腹瀉。嬰兒或兒童的消化道可能無法消化大量的果汁、水果甚至牛奶。兒童腹瀉可能是由於過量攝入飲料或水果所引起。兒童因飲食結構改變所引起的腹瀉通常並不嚴重。

感染

這種腹瀉通常是由病毒或細菌感染所引起,如輪狀病毒感染、胃腸炎(腸胃炎)或食物中毒。腹瀉是人體快速清除消化道內的病毒、細菌或毒素的一種方式。大多數腹瀉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通常幾天內就會緩解。

腹瀉也可能是由寄生蟲感染所引起,比如鞭毛蟲。這種寄生蟲以及其他病毒和細菌感染,可通過飲用未經處理的水、未經高溫消毒的奶製品或不勤洗手而進行傳播。

其他原因

在極少數情況下,腹瀉可能是一種更為嚴重的症狀,如:

  • 消化道問題,如炎症性腸病或腸套疊。
  • 妨礙食物正常消化(吸收不良)的疾病,如囊性纖維化或乳糜瀉。

小於 6 個月的嬰幼兒和其他存在疾病風險的兒童,發生腹瀉時需要特別注意,因為他們可能很快就會出現脫水。仔細觀察孩子的外表並留意飲水量有助防止脫水。

注意事項

嬰幼兒時期的正常大便可能比較稀或呈糊狀,特別是用母乳餵養的嬰幼兒,大便中常見粘液。除非寶寶的正常飲食習慣有變化,否則大便稀溏和頻繁不會被認為是腹瀉。

通過以下措施預防兒童腹瀉:

  • 需注意飲食衛生、環境衛生,並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 母乳餵養有助預防兒童腹瀉,因此應提倡。
  • 加強兒童營養,防止出現營養不良。
  • 注意合理應用抗生素和腎上腺皮質激素。
  • 接種疫苗(例如輪狀病毒疫苗)也是預防兒童腹瀉的有效途徑。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