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局灶性癲癇: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如果孩子有癲癇發作,家長自然會對到底發生了什麼、發生原因以及接下來會發生的事情抱有很多擔憂。有一些治療方法對癲癇發作會有幫助,但主要取決於患兒癲癇發作的原因以及發作型別。

局灶性癲癇發作始於大腦的一個部分。醫生過去稱之為部分癲癇發作,一些網站或書籍中還可以看到該術語。

局灶性癲癇發作時的表現取決於病變在大腦中的位置。患兒可能會出現手部抽搐、有刺痛感、恐懼感,或感覺時間減慢等不同症狀。

局灶性癲癇發作的時間往往很短,並且不會對大腦造成任何永續性傷害。家長應與醫生密切合作,找出最適合患兒的治療方法。

患兒癲癇發作時,醫生希望搞明白兩件主要的事情。首先是癲癇發作的型別。第二個是造成癲癇發作的原因。

診斷局灶性癲癇發作(以前稱為部分性癲癇發作)通常很簡單。醫生會根據家長和孩子的陳述來診斷疾病。更大的挑戰通常是找出背後的原因。癲癇發作可能是另一種疾病的症狀。為了獲得最好的治療方案,必須找到其根本的原因。為此,患兒需要進行很多檢查。

體格檢查通常是第一步。醫生會檢查患兒的警覺性,並測量生命體徵,如心率、體溫和血壓。患兒也將接受神經系統檢查,檢查其大腦和神經。這可能包括測試患兒的神經反射能力和身體兩側肌力的差異。

醫生會詢問患兒和其家人的健康狀況。這有助於瞭解家中其他人是否有癲癇發作或任何相關疾病。醫生會詢問有關患兒的以下問題:

  • 頭部或大腦損傷
  • 出生時的健康狀況
  • 在學校的表現
  • 是否早產
  • 服用的藥物
  • 近期發生的感染或發熱
  • 發育情況

當然,針對患兒的癲癇發作會有很多要問的問題。一般家長會比其他人更瞭解自己的孩子,所以最清楚孩子的哪些行為是正常的,哪些是異常的。提前把這些寫下來會有所幫助。如果可以的話,用手機錄下患兒癲癇發作時的過程,那將更有幫助。如果患兒年齡足夠大,醫生會要求患兒儘可能多的說出所能記住的細節,癲癇發作前、發作時和發作後發生的一切都很重要。

其他檢查手段還包括:腦電圖、影像學檢查、血液和尿液檢查,腰椎穿刺。

想一想孩子在局灶性癲癇發作時的表現,以及如何做才能讓她在家中活動更安全。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 增加樓梯扶手
  • 鋪上軟地毯以緩衝摔倒
  • 拿走小地毯,因為這容易讓孩子滑到或絆倒孩子
  • 保持家中乾淨整潔,減少絆倒
  • 給邊緣銳利的傢俱、櫃檯、牆壁套上護具
  • 在樓梯附近設定安全門
  • 移掉玻璃桌
  • 使用安全護板來隔住熱的物體,比如壁爐或火爐

由於局灶性癲癇在水中發作時容易導致溺水,因此建議最好讓孩子選擇淋浴而非盆浴。

如果孩子在發作時容易摔倒,建議準備一個淋浴座和淋浴扶手。如果孩子確實想進行盆浴,那麼必須有人一直在場。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個人隱私也得重視。家長在這方面可能需要費些腦筋,比如,使用嬰兒監視器或要求孩子在淋浴時唱歌。此外,告訴孩子不要鎖上浴室的門。可以在門上掛一個“使用中”的提示牌。

給孩子佩戴醫療警報手環

這是一個簡單的手環,它可以告訴人們孩子有癲癇。這也是急救人員和醫務人員等急救者要檢視的東西。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和家長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少,給孩子佩戴醫療警報手環尤為重要。

許多孩子幾乎沒有運動限制。可以鼓勵孩子嘗試各種各樣的活動,比如棒球、體操、籃球、保齡球和騎馬等。即使是像曲棍球和足球這樣的接觸性運動,也是可以的。

游泳也很好,但是孩子不能一個人游泳。需要有人陪在孩子身邊並知道孩子在水裡發生癲癇時該怎麼做。即使是游泳高手,也最好穿上救生衣。

孩子要避免參加像水肺潛水、跳傘和無安全帶攀巖這樣的活動。在這類活動中,需要時刻注意孩子的舉動,絲毫不能疏忽。

治療有以下方式:

藥物治療

抗癲癇藥物通常是治療首選,也很合理。藥物治療中可能需要一些嘗試和出錯,但藥物對大多數兒童都是有效的。

患兒需要每天服用藥物來控制癲癇發作。一些患兒還需要搶救治療,主要是出現緊急情況的時候。

這些藥物形式多樣,包括藥片、顆粒、糖漿以及噴劑。服用藥物的關鍵在於遵循醫囑,按照規定的劑量和時間服用。為確保藥物起效,患者需要定期驗血和進行腦電圖檢查。

藥物的副作用包括出現皮疹、體毛增多以及體重變化。此外,藥物還會導致一些更嚴重的問題,比如肝臟或骨骼問題。如果發生了這種情況,則需要更換藥物。

大約四分之一的兒童在長大後不再出現局灶性癲癇發作。因此,如果患兒兩年內未出現癲癇發作,醫生會建議慢慢降低藥物服用的劑量,然後完全停止服藥。

手術治療

一般情況下,兒童患者很少做手術,而且手術也不是治療首選。但是,如果出現以下情況,就可以進行手術:

腦內癲癇發作的病灶定位明確,且手術不會給該部位造成傷害。

藥物治療不起作用。

隨著年齡的增長癲癇發作不太可能好轉。

此外,若癲癇發作是腦部腫瘤所致,也需進行手術。

手術的目的是取出或切斷引起癲癇發作的大腦部位。手術比較複雜,但是隨著成像和腦電圖技術日益先進,手術也越來越普遍。目前,醫生可以精確定位導致癲癇發作的大腦部位。

由於大腦感覺不到疼痛,患兒在手術期間可以保持清醒。這樣醫生就可以讓患兒完成一些簡單的任務,以確保手術不會傷到其他功能。

迷走神經刺激

迷走神經刺激常用於治療年齡超過 12 歲的有局灶性癲癇發作的兒童。迷走神經從大腦開始,然後延伸到全身。迷走神經會影響身體各個部位的功能,包括吞嚥和肺部呼吸。

迷走神經刺激背後的理論是通過迷走神經向大腦傳送電訊號來控制癲癇發作。醫生會通過手術將一個小的帶電池的裝置放在患兒胸腔內。該裝置每隔幾分鐘會發出一次電訊號。

患兒還會得到一塊磁鐵,它的作用是開關,用來開啟裝置。如果患兒感覺癲癇即將發作,可以把磁鐵放在裝置上方讓電訊號啟動。這可以阻止癲癇發作或縮短髮作時間。

迷走神經刺激的副作用包括聲音改變,以及喉嚨疼痛或嘶啞。另外,電池可以使用 6 年左右。電池電量耗盡之後,患者需要再做一次手術來更換裝置。

醫生通常並不能確定其病因。任何阻礙腦細胞相互通訊的因素都可以引起局灶性癲癇發作。這意味著會有幾種可能增加患兒癲癇發作風險的因素,例如:

人體化學因素:身體可以承受很多損傷,但某些東西需要保持適當的平衡。 任何可能引起失衡的情況都可能會引起癲癇發作:

  • 低血糖
  • 鈣含量不足
  • 鈉含量過高或不足
  • 腦內傳遞資訊的神經遞質發生失衡

大腦疾病:即使是大腦形態的一個微小問題也可能會引起癲癇發作。問題可能很小,因此成像檢查中並不能發現。

其他會提高局灶性癲癇發作機率的腦部相關問題有:

  • 頭部或腦部受傷,如腦震盪
  • 感染,如腦炎、腦膜炎和敗血症
  • 卒中
  • 腫瘤,雖然是兒童罕見的癲癇發作原因

癲癇:當考慮癲癇發作的原因時,首先想到的就是癲癇,但這只是眾多可能性中的一種。大約十分之一的人在生命中的某個時刻都會出現癲癇發作。但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患有癲癇。如果孩子有兩次或兩次以上沒有明確原因的癲癇發作,那就要引起注意。

發燒:在大約 6 個月到 5 歲時,兒童的大腦更容易因發燒或生病而出現癲癇發作。雖然目前尚不清楚其原因,但這確實是一個相當常見的原因。

其他可能性:其他一些原因包括:

  • 某些藥物
  • 藥物和酒精,使用和停用時都有可能會發生
  • 基因因素,在某些型別的癲癇中起一定作用
  • 患兒母親在懷孕期間生過病

意識清楚的局灶性癲癇發作的症狀

意識清楚的局灶性癲癇發作是兩種型別的局灶性癲癇發作中的一種,曾被稱為單純部分性癲癇發作。發作時,患兒知道自己正在癲癇發作,並且癲癇發作後也會對此有記憶。之後,患兒可能會接著做之前正在做的事情。

家長看到的症狀取決於癲癇病灶在大腦中的位置。主要有兩組症狀:

運動症狀

這些症狀和運動有關。患兒會有以下症狀:

  • 從臉部、手指或腳趾開始抽搐或抖動,並擴散到身體同一側的其他部位
  • 身體某個部分變得無力、下垂或僵硬
  • 視線看向一側
  • 將頭轉向一側,可能會抬起一隻手臂懸在空中

癲癇發作後,患兒身體出現症狀的部位可能會很虛弱或癱瘓,可能需要 2~24 小時才能恢復正常。

非運動症狀

癲癇發作幾乎可以影響其他一切事物。患兒可能出現以下症狀:

  • 感覺有刺痛或針刺感,並從身體的某一部位向其他部位擴散
  • 聲音聽起來很低沉
  • 看到或聽到不存在的東西,如閃光或鈴聲
  • 看到的東西比實際的更大或更小
  • 聞到或嚐到不存在的東西,通常是令人不悅的。

某些症狀可能會影響患兒身體的基本工作方式,例如:

  • 心率或呼吸的變化
  • 膚色變化
  • 感到噁心
  • 起雞皮疙瘩
  • 出汗

其他可能有的症狀包括:

  • 感覺靈魂脫離身體
  • 似曾相識的感覺(感覺自己曾經來過這裡)
  • 說話障礙(用詞混亂)
  • 情緒的突然波動,如恐懼、憤怒或快樂
  • 感覺時間過得很慢或很快

伴意識障礙的局灶性癲癇發作的症狀

伴意識障礙的局灶性癲癇發作是局灶性癲癇發作的第二種主要型別。醫生過去稱之為複雜部分性癲癇發作。

患兒不會迴應家長的問答,並且不知道自己正在經歷癲癇發作。有些患兒看起來就像在白日做夢,或是眼神空洞。

家長可能會注意到患兒一系列重複的動作或行為,例如:

  • 騎自行車或踢腿動作
  • 眨眼
  • 咀嚼、大口吸氣、咂嘴、吞嚥或吸吮動作
  • 揮舞手臂
  • 往空氣中抓東西好像那裡有什麼
  • 挑衣服
  • 跑步、跳躍和旋轉
  • 在房間裡亂走

此外,患兒也可能會出現面板顏色的變化、心跳或呼吸比平常快,或者嘔吐或乾嘔等症狀。

發作結束後,患兒記不起發生了什麼,還會感到睏倦。

要想降低癲癇發作的機率,請確保孩子:

  • 避免服用非法藥物和酒精
  • 獲得充足的睡眠
  • 獲得充足的鍛鍊
  • 多看醫生
  • 遵從醫囑,按時服藥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