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是常見的人格障礙之一,終生患病率在2%~10%[2]

  •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在兒童少年期,或青春期發展起來,可能與遺傳因素和父母的教養方式相關。
  • 患者以反社會行為作為主要特徵,性格暴躁,對他人和社會缺乏責任感,十分冷漠,不懂體諒和幫助他人,缺乏對慾望的自我控制能力[3]
  •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矯治難度大,重新犯罪率高,且男性多於女性。
  •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對藥物治療並不敏感。團體心理治療可能是有效的方法[3]

如何就醫?

  • 如果您身邊有人患有反社會型人格障礙,請考慮參加互助小組,或尋求精神科醫生、社會工作者或心理學家的幫助。
  • 您無法改變親人的行為,但您可以學習幫助設定底線的應對技巧,並保護自己免受傷害。

就診科室

  • 精神科
  • 心理科
  • 身心科
  • 心理衛生科

醫生可能會問什麼問題?

  • 患者在學校/工作中的表現怎麼樣?
  • 平常有撒謊的行為嗎?
  • 財務狀況怎麼樣?有沒有拖欠款項?
  • 平常性格怎麼樣?
  • 平常容易生氣嗎?生氣的時候有動手行為嗎?有打架鬥毆的歷史嗎?
  • 從什麼時候開始,發現患者行為異常的?
  • 這種異常行為有多長時間了?

患者可能會問醫生什麼問題?

  • 為什麼會得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 這種病有的治嗎?吃藥可以好嗎?
  • 是伴隨終生的疾病嗎?
  • 會不會遺傳給下一代?
  • 要去哪個科室看病?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日常要注意什麼?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對家庭和社會有嚴重的危害,除了藥物治療和(或)住院治療外,還需要配合家庭護理干預和心理護理等。

  • 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保持良好的家庭氛圍。
  • 對於患者的不合理行為,家人可適當提醒,不可以用訓斥、厭惡的態度對待患者。
  • 對待兒童的反社會行為,要寬容,有耐心,避免對患者體罰或虐待患者。
  • 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關係,避免激怒患者,防止其依賴和糾纏,幫助患者控制自己的情緒,認識個性缺陷,鼓勵患者用積極的態度對待社會、事物,讓其逐漸學會社會接受的行為方式。
  • 通過觀看短片、圖片、電視等方法,向患者宣傳法律知識,讓其瞭解道德規範和社會規則,鼓勵其對不良行為進行矯正。
  • 引導、鼓勵患者積極參與社交活動,對人際交往中不符合規律的事情進行體驗反思,讓患者認識到自己行為的不合理。
  • 對於威脅家庭與社會安全者,報警,申請法院保護令等相關措施。

如何對反社會人格障礙患者進行矯治?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很少主動尋求幫助,因為他們通常認為自己並不需要幫助。對患者的矯治,必須立足於其人格結構的重塑:

  •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只是某一方面人格變異,不具有神經生理性病變,所以對藥物治療不敏感。 
  • 研究患者道德認知發展的原因,排除不利影響,並努力恢復。
  • 營造特殊的文化氛圍,並在這一環境中進行行為訓練,是對反社會型人格障礙者行為矯治的有效路徑。
  • 實施或輔導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矯治,要保持中立態度,既不同情,也不批評。
  • 對危害較大,且危害行為頻繁出現者,可採用厭惡療法,即當患者出現反社會行為時,給予強制性措施懲罰。
  • 在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的人格重建中,要注重對其道德方面和心理因素的協調發展。
  • 團體心理諮詢可能是有效的方法,讓他們置於人際環境中,控制和改善他們偏離行為,丟掉獲得和習得的不良習慣。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病因是什麼?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是常見的人格障礙之一,終生患病率在2%~10%[2]。目前,對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確切病因尚不清楚,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 遺傳因素。
  • 父母的教養方式, 如在壓抑或受虐待的環境中長大(特別是在社會病態中)。
  • 發育期的腦缺陷和腦損傷。

哪些人有患病風險?

  • 男性患病率高於女性。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有哪些表現?

18歲前品行障礙證據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者,在18歲前至少有以下3項品行障礙表現:

  • 反覆違反家規或校規。
  • 反覆說謊(不是為了逃避體罰)。
  • 習慣性吸菸,喝酒。
  • 虐待動物或弱小夥伴。
  • 反覆偷竊。
  • 經常逃學。
  • 至少有2次未向家人說明的外出過夜。
  • 過早發生性行為。
  • 多次參與破壞公共財物活動
  • 反覆挑起或參與鬥毆;另還有被學校開除過,或因行為不軌而至少停學一次;或被拘留或被公安機關管教過。

成年後的表現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行為不符合社會規範,經常違法亂紀,對人冷酷無情,至少有以下3種表現[5]

  • 嚴重和長期不負責任,無視社會常規、準則、義務等,如不能維持長久的工作或學習,經常曠工/曠課、多次無計劃地變換工作;有違反社會規範的行為,且這些行為已構成拘捕的理由(無論是否拘捕)。
  • 行動無計劃或有衝動性,如進行事先未計劃的旅行。
  • 不尊重事實,如經常撒謊、欺騙他人,以獲得個人利益。
  • 對他人漠不關心,如經常不承擔經濟義務、拖欠債務、不撫養子女或贍養父母。
  • 很容易責怪他人,或對其與社會相沖突的行為,進行無理辯解。
  • 對挫折的耐受性低,微小刺激便可引起衝動,甚至暴力行為。
  • 易激惹,並有暴力行為,如反覆鬥毆或攻擊別人,包括無故毆打配偶或子女。
  • 危害別人時,缺少內疚感,不能從經驗,特別是在受到懲罰的經驗中獲益。

如何預防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發生?

人格障礙一旦形成不易矯正,短時間內無特殊治療方法,因此,從致病原因著手,採取一定措施預防至關重要。

  • 親生父母有人格障礙的,儘量讓孩子與父母分開住。
  • 避免對孩子有言語和情緒上的“虐待”。
  • 對於孩子,父母應採取恰當的管教方式,比如:適當關愛、不要過度保護、不要縱容放任、禁嚴厲懲罰、不要過度干涉、適當鼓勵等。
  • 讓孩子慢慢學會獨立,不要事事都幫孩子處理,以防其產生過度依賴。
  • 強化青少年的道德、法制和情感教育。注重道德情感教育、關懷教育,尤其要進行責任感和義務感的教育。
  • 建立和諧的家庭關係,父母要多關心孩子,與孩子多交流,培養孩子優良的心理素質。
  • 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建立良好的社交模式。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