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腸炎: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放射性腸炎是盆腔、腹腔、腹膜後惡性腫瘤經放射治療引起的腸道併發症之一,可累及小腸、結腸及直腸,故又可分別稱為“放射性小腸炎”“放射性直腸炎”“放射性結腸炎”。

  • 接受過盆腔腫瘤放療的患者,其放射性腸炎的發生率可高達 20%,且多發生在放療後 6 ~ 24 個月。一般照射總劑量在 3000 拉德以下者很少發病。腹腔內放療總量超過 4000 拉德時發生症狀,若達 7000 拉德以上則發病率高達 36%。
  • 根據腸道遭受輻射劑量的大小、時間的長短、發病的緩急,一般將放射病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放射性腸炎多發生在放療 2 周左右,主要表現為腹瀉、排便疼痛、便血、裡急後重、黏液便等。而慢性放射性腸炎主要病理改變是血管硬化及進行性腸壁纖維化。臨床表現為反覆發作的腹瀉、便血、腹痛,嚴重者出現腸梗阻、腸穿孔等。
  • 如果盆腔、腹腔、腹膜後惡性腫瘤經放射治療後一段時間出現腹瀉、便血、腹痛時,應該及早就醫。
  • 放射性腸炎的治療方法主要有藥物治療、內鏡治療、手術治療與高壓氧倉治療。
  • 放射性腸炎晚期,由於反覆炎症導致腸壁纖維化,可以出現腸腔狹窄或穿孔、腹腔內形成膿腫、瘻道和腸粘連等併發症。
  • 日常生活中應避免進食高纖維素或辛辣刺激的食物,宜食用易消化、低脂及產氣少的食物。還應注意保持肛門以及會陰部的清潔,穿寬鬆內褲。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接受過盆腔、腹腔、腹膜後惡性腫瘤放射治療的患者,如果出現腹瀉、排便疼痛、便血、裡急後重、黏液便等症狀,並且按照普通腸炎治療無效,應當及時去醫院診治。

建議就診科室

  • 消化內科
  • 肛腸外科

醫生如何診斷放射性腸炎?

臨床醫生根據患者腹盆腔放射治療史及臨床表現、查體和內鏡檢查的結果,確診放射性腸炎並不難。

但應排除其他疾病:

  • 急性感染性腸道疾病:常規進行大便鏡檢及大便培養,排除急性感染性腸道疾病;
  • 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症性疾病:最常見的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疾病為潰瘍性結腸炎,可以通過結腸鏡、病理及實驗室檢查綜合排除潰瘍性結腸炎;
  • 結直腸惡性腫瘤:部分有便血、裡急後後重的患者,建議做結腸鏡和病理活檢,以排除結直腸惡性腫瘤。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是否有腹盆腔腫瘤史?是否接受過腹盆腔放療史?
  • 放療時間有多久?放療的部位在哪裡?放療的劑量是多少?
  • 症狀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 症狀持續加重還是維持穩定?
  • 是否自行用過藥?
  • 是否有潰瘍性結腸炎等其他腸道疾病史?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什麼原因的導致放射性腸炎?
  • 我需要做哪些檢查可以確診?
  • 您推薦我採用什麼方案治療?
  • 我需要治療多長時間?
  • 這種疾病能治癒嗎?會復發嗎?
  • 這種疾病有併發症和後遺症嗎?
  • 我在治療期間應該注意哪些事項?
  • 多數放射性結腸炎患者身體虛弱、抵抗力差,尤其胃腸道易併發感染,因而更應注意飲食衛生,不吃生冷、堅硬及變質的食物,禁酒以及辛辣刺激性強的調味品。
  • 放射性結腸炎患者,還應該密切觀察自己對各種食品的適應性,注意個體差異。如發現問題,一定要找出原因,摸索規律,儘量不要食用會過敏的食物。
  • 建議低纖維素、低脂、高熱量以及高蛋白飲食,可以限制乳糖攝入。低纖維素飲食可以改善放療引起的腹瀉症狀,也可以避免堅硬糞便反覆摩擦受損直腸黏膜,造成疼痛和出血。低脂飲食會減輕腸道不適症狀。高蛋白、高熱量飲食可以逆轉營養不良,為機體提供必要的能量。限制乳糖攝入,對於 RP(原發性視網膜色素變性)患者、尤其是合併乳糖不耐受的患者來講,可以減輕腹瀉等症狀。
  • 有症狀後,應及時就醫,不要自行選用抗生素治療,如果治療不及時或用藥不當,會加重病情。

在放射性腸炎的治療決策中,應充分考慮本病自限性的特點,綜合臨床症狀與內鏡表現,儘可能通過非手術治療緩解主要症狀,避免嚴重併發症的發生。

而對於病情反覆、病變進展的患者,轉流性腸造口是安全有效的外科干預措施,有助於良性轉歸,包括迅速緩解頑固性直腸出血、直腸潰瘍的壞死或穿孔等。

病變腸管切除作為一把"雙刃劍",是處理合並嚴重併發症的主要手段,但需嚴格把握適應證,完善圍手術期準備,提高手術的質量和安全性,把改善患者的長期生活質量作為治療的最終目標。

藥物治療放射性腸炎

藥物治療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 腸黏膜保護劑:硫糖鋁是常用的腸黏膜保護劑,既可以減少放療引起的腹瀉以及改善大便的性狀,也可以減少腸道的出血。
  • 促進腸黏膜代償增生藥物:谷氨醯胺是胃腸道黏膜細胞的重要呼吸能源,是胃腸道上皮細胞生長、增殖、分化不可缺少的能源物質,對維持其正常結構和功能以及黏膜損傷修復有重要作用。
  • 抗炎藥物:抗炎類藥物包括非甾體類消炎藥(柳氮磺胺砒啶、巴柳氮、美沙拉嗪、奧沙拉嗪等),及類固醇類藥物(潑尼鬆龍、倍他米鬆及氫化可的鬆)。非甾體類消炎藥既可單獨使用,也可以搭配類固醇類藥物一起使用。給藥途徑包括口服和保留灌腸。
  • 抗氧化劑:抗氧化劑可以通過減輕輻照引起的氧化應激損傷,進而保護腸黏膜。目前,維生素 C 和維生素 E 被證實可用於減輕放療引起的放射性腸損傷。
  • 腸道益生菌:放射線會直接殺滅、抑制、擾亂腸道正常菌群,從而導致了腸道菌群紊亂。益生菌可維持腸道菌群平衡,緩解腹瀉等症狀。臨床上常用的益生菌包括乳桿菌、雙歧桿菌、腸球菌及乳酸菌。現有的臨床研究顯示,使用益生菌能夠顯著降低患者放療期間腹瀉的發生風險,至於益生菌能否對放射性腸病的其他常見症狀,如便血、肛門疼痛、裡急後重以及其他嚴重併發症也起到治療作用,目前還缺乏相應的臨床證據支援。
  • 抗生素:放療損傷腸道黏膜屏障可能導致腸道菌群易位、菌群種類比例失調及腸道菌異常增殖,這些改變可能與患者腹脹、腹瀉等症狀有關,如果懷疑細菌過度增殖,嘗試給予甲硝唑、環丙沙星抗生素治療,可以緩解患者腹脹、腹瀉等症狀。
  • 止瀉藥:腹瀉是放射性腸炎的主要臨床表現,止瀉藥物在放射治療引起的腹瀉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洛哌丁胺作為一種外周阿片受體激動劑,可以明顯降低腸道蠕動的頻率,減緩腸道運輸速度,提高膽鹽吸收率,但腹脹和噁心會限制洛哌丁胺的使用。對合並腸狹窄和腸梗阻的患者應當避免使用止瀉藥物。

內鏡治療放射性腸炎

  • 內鏡下治療放射性腸炎主要包括三種方法,鐳射治療、氬離子凝固治療及甲醛凝固治療。
  • 氬離子凝固治療近年來逐漸顯示出其在放射性腸炎治療上的優勢,它是採用單電極的技術,將氬離子通過電流非接觸性得作用於病變表面,是治療放射性結腸炎出血的一種安全、有效的手段。

手術治療放射性腸炎

  • 手術的適應症包括合併腸梗阻、腸穿孔、腸瘻、腸道大出血等嚴重併發症或反覆保守治療無效的頑固症狀。
  • 手術治療放射性腸炎的腸道損傷是一個棘手的問題,手術時機、手術方式的選擇都應十分慎重,手術的原則應是以解決臨床症狀為首要目標,選擇合理的手術方法,最大限度的降低手術病死率及併發症,提高預後及遠期生活質量。
  • 隨著外科手術及圍手術處理的進步。手術已經成為放射性腸炎的重要治療手段之一。 

高壓氧倉治療放射性腸炎

  • 高壓氧倉治療,能改善放射性直腸炎因血管內皮損傷導致的組織缺血、缺氧、微迴圈衰竭,提高血氧分壓和血氧含量,減輕組織損傷,加速潰瘍癒合,促進組織修復。
  • 同時,高壓氧治療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極低的不良反應,對各種頑固性慢性放射性腸炎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目前已有研究證實了高壓氧倉治療可以明顯得改善放射性腸炎的黏膜癒合。
  • 但是這種治療方法也有缺點,需要特殊的裝置且價格昂貴。

放射性腸炎發展及轉歸

放射性小腸炎的預後,較放射性結腸、直腸炎差。2/3 輕症患者可在 4 ~18 個月內好轉或痊癒。有人認為廣泛的盆腔手術如果再次進行放療,則導致病變組織的血供不良,其預後常較差。據國外報道,嚴重的腸道放射性損傷的死亡率為 22%。

放射性腸炎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放射性腸炎的發生與接受放射治療密不可分。放射治療在腫瘤的治療中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大約 70% 的腫瘤患者接受過放射治療。接受過盆腔腫瘤放療的患者,放射性腸炎的發生率可以高達 20%,並且多發生在放療後的 6~24 個月。那麼哪些因素會引起或加重放療導致的腸道損傷呢?

  • 照射劑量、時間:盆腔區放療 4~4.5 周照射量低於 4200~4500 拉德時,發病率逐步上升;如再加大照射劑量,發病率迅速增加。
  • 不同部位的腸道對放射的敏感性不同:其敏感性的強弱排序為:直腸、乙狀結腸、橫結腸、迴腸、空腸、十二指腸。主要原因:
    • 距離放射源遠近不同:宮頸癌及膀胱癌常進行放射治療,由於直腸緊貼宮頸和膀胱,故放射性直腸炎的發生率較高。
    • 腸管的活動度不同:末端迴腸和遠端結腸比較固定,較易受照射的損害;炎症或術後粘連限制了腸段的活動,使該腸段單位面積的照射量增加。
    • 腹盆腔手術後結構改變:子宮全切後,直腸所受的照射量高於未切除者;當有腹腔手術史時,其部分小腸常粘連於盆底,所以這部分腸管發生放射性損傷的概率也較大。
  • 個體的敏感性不同:有腸道血管病變的患者,他發生放射性腸炎的概率要高於沒有血管病變的患者。女性、體弱及老年患者,其放射性腸炎的發生率也明顯要高。有糖尿病,高血壓的患者,他的腸道對放射損傷更敏感。

哪些人容易患放射性腸炎?

  • 瘦弱的老年婦女:這類人群保護自身免受放射損傷的軟組織較少。
  • 在既往有過腹部或盆腔手術史的患者:由於腸管與盆腔的粘連,使粘連的腸管相對固定,不能夠隨體位的變化而變化,在進行盆腔放療時難以避開照射野,接受射線的量較大,發生放射性腸炎的可能性也就明顯比無腹部手術史的患者要大。
  • 患有血管閉塞性疾病的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療後,腸壁血管可以進一步發生閉塞,加重缺血,使發生腸壁損傷的機會明顯增加。
  • 盆腔腫瘤接受放療的患者:由於盆腔是腹部放射治療中最多采用的部位,加之直腸的移動性差,70%~90% 的放射性腸炎發生於直腸。

放射性腸炎有哪些症狀?

放射性腸炎分為急性放射性腸炎和慢性放射性腸炎兩種。急性放射性腸炎主要有腹瀉,排便疼痛,便血,裡急後重,黏液便的症狀。慢性放射性腸炎的臨床表現為反覆發作的便血、腹瀉、腹痛,嚴重者甚至出現腸梗阻、腸穿孔等。

  • 早期症狀:放射性腸炎的早期症狀一般多出現在放療開始後 1~ 2 周內。患者可能出現噁心、嘔吐、腹瀉、排出黏液或血樣便等症狀;累及直腸者伴有裡急後重。
  • 晚期症狀:急性期的症狀遷延不愈,或者直至放療結束 6 個月至數年後始有顯著症狀者,均提示病變延續,終將發展引起腸道纖維化或狹窄。發展較早的患者可在放療後半年出現症狀,發展較晚的患者可在 10 年後甚至 30 年後才發生,多與腸壁血管炎以及後續病變有關。

放射性結腸、直腸炎

常出現於照射後 6~18 個月。症狀有腹瀉、便血、黏液便和裡急後重,大便變細和進行性便祕或出現腹痛者提示腸道發生狹窄。

放射性小腸炎

小腸受到放射線照射,造成嚴重損傷時出現劇烈腹痛、噁心嘔吐、腹脹、血樣腹瀉等症狀。晚期表現則以消化吸收不良為主,主要表現為脂肪瀉、消瘦、乏力、貧血等。

放射性腸炎併發症有哪些?

  • 腸梗阻:包括不全性腸梗阻和完全性腸梗阻。
  • 腸穿孔、腹腔或盆腔膿腫:大劑量照射可以導致小腸或者結、直腸出現潰瘍甚至穿孔,也可以因為腸穿孔而引起腹膜炎、腹腔或盆腔膿腫。嚴重的腸道病損甚至可以與鄰近臟器形成瘻管,如直腸陰道瘻,直腸小腸瘻。此時可以出現糞便從陰道排出以及食糜混於糞便中排出。
  • 結、直腸癌:放射線治療是一把“雙刃劍”,因為他既是惡性腫瘤的主要治療手段,同時又可以誘發惡性腫瘤。因此放射性腸炎可併發或者誘發結、直腸癌等。
  • 增加體重,提高患者對放射的耐受性。避免致死性或過量輻射的惟一有效辦法,是嚴格執行防護措施,嚴禁超過最大允許量,採取小劑量多次照射,可以減少放射性腸炎的發生。
  • 一旦出現放射性直腸炎表現者,應暫停放療並行其他治療。
  • 在生活上少吃生冷、硬、油膩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少吃吃辛辣、口味重等對胃有刺激性的食物,生活規律,不熬夜,不縱慾,適度運動等,都是預防放射性腸炎的措施。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