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哺乳期乳暈部瘻管: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非哺乳期乳暈部瘻管,又稱非泌乳乳腺膿腫、漿細胞性乳腺炎、乳腺導管擴張症等,是一種非哺乳期成人乳腺炎性疾病,以非哺乳週期乳房疼痛、乳頭溢液、乳暈下腫塊、乳暈旁膿腫、乳暈部瘻管為特徵。
  • 男女均可發病,大多發生在非哺乳期的女性,發病年齡在 16~46 歲,病程長短不一,多為 1 個月以上。非哺乳期乳暈部瘻管發病率約佔乳腺良性疾病的 1.41%~5.36%。
  • 本病目前病因尚未明確,可能與乳頭髮育畸形、乳腺導管阻塞和激素的異常刺激相關。乳房外傷史、手術史、炎症感染等為非哺乳期乳暈部瘻管的危險因素。
  • 非哺乳期乳暈部瘻管可分為 3 期:急性期,約 2 周,乳暈周圍腫塊伴有疼痛、面板紅腫等急性乳腺炎表現;亞急性期,約 3 周,急性炎症消退,以腫塊為主,可與面板粘連,壓痛減輕;慢性期,久治不愈或反覆發作者腫塊縮小成硬結,可出現橘皮樣改變,可形成瘻管或竇道,長達數年。
  • 本病主要症狀表現為乳房腫塊、乳頭溢液等。
  • 本病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手術時儘量剔除病灶是關鍵,治療後仍有復發可能。
  • 本病易復發,不僅會對患者身體造成極大傷害,也會對患者的心理形成很大的困擾,嚴重影響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質量。
  • 遵守醫囑,健康飲食,規律作息,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是治療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乳房疼痛;
  • 乳頭溢液;
  • 乳房面板紅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上述症狀加重;
  • 高熱、寒戰;
  • 乳暈部瘻管或竇道形成。

建議就診科室

  • 乳腺外科
  • 內分泌科
  • 急診科

醫生如何診斷非哺乳期乳暈部瘻管?

醫生根據患者病史及症狀表現,結合實驗室化驗及影像學檢查可最終診斷。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實驗室化驗:包括血常規、乳頭溢液塗片等,主要用於判斷炎症、腫塊的性質、進展等。
  • 乳腺鉬靶檢查:即為乳腺 X 線,檢查乳腺內部組織的病變。可幫助鑑別診斷早期乳腺惡性腫瘤,還可以清楚顯示乳房內小於 1 釐米的結節性病灶,幫助發現非常小的腫塊。患者通常坐著或者站在乳腺機前,醫生將膠片置於乳房外下方,X 線以 45 度從內上向外下方投照,然後壓迫板從內上往外下緩慢壓迫、展平乳房,進行檢查曝光。在鉬靶檢查中,壓迫板會讓體檢者感覺有壓力或疼痛,但基本上是可以承受的,而且每次壓迫時間通常不超過一分鐘。
  • 乳腺超聲檢查:屬於常規無創性檢查,快速、便捷,主要用於判斷病灶性質,部位等,對鑑別乳腺癌有幫助。患者通常被要求仰臥在檢查床上,將雙手上舉,使乳腺及雙側腋窩充分暴露,醫生將耦合劑塗抹在乳腺面板表面,然後將超聲探頭放在乳腺面板表面,檢視乳腺組織是否發生改變或者是否有腫塊。超聲檢查不會給患者帶來疼痛不適感。
  • 乳腺導管鏡檢查:屬於有創性檢查,直觀瞭解導管內病變,可使部分患者避免不必要的手術。
  • 磁共振掃描(MRI):無創性檢查,有助於與惡性腫瘤鑑別,但費用較高。
  • 病理組織學檢查:如 B 超介導下乳腺腫塊空心針穿刺活檢或者術中快速冰凍病檢,是診斷本病最有效的檢查手段之一,屬於有創性檢查,檢查結果準確可靠。
  • 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該檢查方便、快速、安全、直觀,對機體幾乎無損傷,區域性不遺留瘢痕,易於被患者接受,對腫塊的良惡性確診率高,但是仍可能存在假陰性。此檢查與病理組織學檢查互為補充,多用於排除乳腺癌。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年齡多大了?症狀出現多久了?
  • 自己可以摸到乳房的腫塊嗎?
  • 既往有過乳房的手術史嗎?乳房受過外傷嗎?
  • 既往有哺乳史嗎?
  • 既往有乳房的炎症病史嗎?
  • 家族裡有出現過類似症狀嗎?
  • 近期有服用激素嗎?
  • 之前有去過其他醫院就診過嗎?做過什麼檢查嗎?有接受過什麼治療嗎?
  • 有對什麼食物和藥物過敏嗎?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為什麼會有這些症狀?
  • 還需要做什麼檢查嗎?
  • 有什麼治療方案嗎?哪一種方案最有效?費用高嗎?
  • 治療後還會復發嗎?
  • 出院後要多久來一次醫院複診?
  • 會影響生育嗎?
  • 日常生活要注意什麼嗎?

患者及其家屬除了嚴格遵守醫囑,積極配合醫生治療外,日常仍需注意以下事項:

  • 自行檢查內容:定期觀察並觸控雙側乳房、雙側腋窩,有無明顯的變大、有無形成腫塊、有無表面面板有無凹陷、“橘皮”樣外觀,乳房皮溫升高、脹痛、有無無痛性的腋窩淋巴結腫大。如果發現以上症狀,應及時就診。
  • 術後注意事項:術後注意及時更換敷料,保持引流管通暢,在此期間應觀察傷口是否有紅、腫、熱、痛,過多的滲血滲液,不正常的分泌物,若有以上症狀應及時就診。
  • 拆線及術後恢復:術後第 1 周起,2 周內逐步拆線。若出現乳暈或乳頭感覺異常的症狀,通常是暫時的,如果該症狀持續時間較長,應及時就診。
  • 注意飲食:術後遵循醫囑,低脂飲食,多食優質蛋白,適量食用蔬菜水果。不要吃容易脹氣的食物,如洋蔥、高麗菜、甘欖菜、豆製品等。適量多食鈣含量高的食物,如牛奶、海帶等。
  • 適當活動:術後應當注意休息,作息規律,保持心態平穩。出院體力恢復後,建議儘早下床活動,長期臥床可能會影響術後恢復,也會增加下肢血栓形成的風險,適當增加患側上肢的運動,減輕水腫。
  • 定期複查:出院後應遵從醫囑定期返院複查(一般 3 個月至半年左右),及時換藥。密切注意患者身體情況,如有身體不適,及時送醫就診。
  • 服用藥物:遵醫囑按時規律服藥,切忌隨意停藥或漏服。本病患者所服藥物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如出現嚴重藥物不良反應要及時就診。
  • 心理指導:本病可破壞患者乳房的完整性,加之手術治療可能對患者造成的心理壓力。因此,適時的心理干預是十分有必要的,對提高患者的預後及生活質量有明顯的效果,要及時瞭解患者的心理動態,給予正確的指引,消除患者焦慮緊張情緒,鼓勵患者保持樂觀的心態,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病魔的信心。

非哺乳期乳暈部瘻管很少能自愈,缺乏特異性的治療手段。手術治療是目前首要的治療方法,其他治療措施還包括抗炎治療、激素治療等。

藥物治療

  • 抗炎治療:對於需進行手術治療的急性期患者,術前可靜脈給予抗生素治療,待炎症消退後行病灶清除;
  • 激素治療:如地塞米松等,可加強抗生素抗炎治療效果,此外激素治療聯合手術治療可明顯降低複發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作用是切除病灶,控制感染。

  • 乳腺小葉切除術:是治療本病的主要術式,適用於腫塊較大或超出乳暈以外及反覆發作者,需要切除病變所累及的乳腺小葉;
  • 病灶區域性楔形切除術:適用於腫塊較小、僅位於乳暈區的年輕患者;
  • 單純乳房切除術:適用於腫塊較大、累及多個乳腺小葉或與面板粘連形成多個竇道,已反覆手術,乳房外形嚴重改變或年齡大於 45 歲者;
  • 膿腫切開引流術:主要在乳房膿腫形成期進行,用於引流乳房膿腫,疏通乳腺導管,方便換藥;
  • 導管瘻治療手術或乳暈下中心導管切除術:手術選擇在炎症靜止期進行,主要用於清除病變導管及周圍壞死組織。

疾病發展和轉歸

  • 若沒有接受正規的治療,本病很少能自愈,對患者的乳房具有很強的破壞性,所形成的竇道及膿腫經久不愈,導致乳房出現變形,從而給患者造成嚴重的痛苦,並使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
  • 經過正規治療後,本病進展有望被延緩,症狀表現可被緩解或穩定。

非哺乳期乳暈部瘻管目前病因尚未明確,可能與乳頭髮育畸形、乳腺導管阻塞和激素的異常刺激相關。

非哺乳期乳暈部瘻管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乳頭凹陷畸形、發育不良或上皮過度角化;
  • 乳房炎症、外傷或乳暈區手術累及乳管;
  • 哺乳期有乳汁瀦留或哺乳困難;
  • 乳房退行性變;
  • 乳管阻塞;
  • 乳管周圍炎;
  • 自身免疫因素;
  • 內分泌失調;
  • 細菌逆行感染。

哪些人容易患非哺乳期乳暈部瘻管?

有如下可變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該疾病:

  • 乳房外傷、乳房手術;
  • 乳房炎症;
  • 吸菸、酗酒、生活作息不規律;
  • 長期服用激素:如口服雌激素、孕激素或避孕藥。

有如下不可變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該疾病:

  • 哺乳期、圍絕經期;
  • 乳房先天性發育畸形;
  • 自身免疫性疾病。

非哺乳期乳暈部瘻管症狀表現複雜多變,常以乳房腫塊、乳頭溢液等為主要表現。本病可分為 3 期:急性期,約 2 周,乳暈周圍腫塊伴有疼痛、面板紅腫等急性乳腺炎表現;亞急性期,約 3 周,急性炎症消退,以腫塊為主,可與面板粘連,壓痛減輕;慢性期,久治不愈或反覆發作者腫塊縮小成硬結,可出現橘皮樣改變,可形成瘻管或竇道,長達數年。

非哺乳期乳暈部瘻管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非哺乳期乳暈部瘻管的常見症狀包括:

  • 乳暈下腫塊、乳暈旁膿腫;
  • 乳頭溢液,可為血性、漿液性或膿性;
  • 乳頭內陷;
  • 發熱;
  • 乳房疼痛;
  • 乳暈部瘻管或竇道;
  • 面板改變,如粘連、橘皮樣變。

非哺乳期乳暈部瘻管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常見併發症包括:腋窩淋巴結腫大。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避免長期使用孕激素或雌激素;
  • 避免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如確有必要,應密切注意身體變化情況;
  • 哺乳期女性在哺乳時應排幹乳汁,避免殘留;
  • 戒菸、限酒;
  • 規律作息。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