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大性骨關節病: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肥大性骨關節病是一種由於骨周圍軟組織增厚、廣泛性骨膜新骨形成的以杵狀指(趾)、骨膜增生和面板改變為特徵的骨關節病綜合徵。
  • 原發性肥大性骨關節病的起病年齡呈雙峰狀分佈,2 個高峰分別為出生後第 1 年和青春期。另外它有明顯的性別差異,男女比例約 9∶1。繼發性肥大性骨關節病多發生於中老年人,男性多於女性,多繼發於心肺疾病。
  • 原發性肥大性骨關節病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部分原發性肥大性骨關節病家系表現為外顯不全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繼發性肥大性骨關節病較為常見,約佔 95%,主要繼發於心肺疾病、惡性腫瘤或類癌綜合徵等。
  • 肥大性骨關節病分為原發性肥大性骨關節病和繼發性肥大性骨關節病。根據原發性肥大性骨關節病臨床表現分為 3 種亞型:完全型、不完全型、頓挫型。根據最新分子診斷標準,分為常染色體隱性 1 型和和 2 型。
  • 原發性肥大性骨關節病主要的表現是為杵狀指(趾)(即手指或足趾末端杵狀膨大),進行性面板增厚(眼距寬、鼻樑低、鼻端大、鼻脣溝加深)和骨膜增生(關節粗大)三聯徵,其中杵狀指(趾)是最常見的體徵。繼發性肥大性骨關節病以杵狀指(趾)及關節腫痛突出,面板症狀少,原發疾病及全身伴隨症狀多見。
  • 原發性肥大性骨關節病屬自限性疾病,目前主要為對症治療。繼發性肥大性骨關節病治療策略主要為處理原發疾病。
  • 本病若不及時治療,會影響外觀及生活質量,而繼發性肥大性骨關節病的原發疾病若不及時干預,嚴重時會危及生命。
  • 最重要的警示:對於繼發性肥大性骨關節病,需積極尋找原發疾病並及時干預,對改善症狀及預後至關重要。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杵狀指(趾)
  • 四肢關節腫痛

建議就診科室

  • 風溼免疫科
  • 腫瘤科
  • 呼吸內科

醫生如何診斷肥大性骨關節病?

當醫生懷疑是肥大性骨關節病時,除了詢問病史及臨床表現,進行體格檢查外,還需要結合影像學檢查及實驗室血液檢查等檢查結果才能確診。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影像學檢查
    • X 線:可觀察骨膜反應、骨皮質是否增厚及是否骨贅形成;同位素骨掃描可顯示骨膜過度增生導致的新骨形成,對於代謝旺盛的骨組織有很高診斷價值。
    • 胸部 CT 和心臟彩超:可篩查是否存在肺部疾病及先天性心臟病,有助於區分原發性和繼發性肥大性骨關節病。
  • 實驗室血液檢查:檢查人類白細胞抗原 B27(HLA-B27)、類風溼因子(RF)、生長激素(GH)水平,有助於與強直性脊柱炎、類風溼關節炎及肢端肥大症鑑別。
  • 遺傳基因檢測:如溶質載體有機陰離子轉運家族 2A1(SLCO2A1)基因或 15-羥基前列腺素脫氫酶(HPGD)基因測序,能發現絕大多數原發性肥大性骨關節病患者的病因。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父母是否有類似的疾病史?有無咳嗽、咳痰、咯血等情況?
  • 關節腫痛以哪幾個關節最明顯或最嚴重?是否對稱?有沒有什麼方法讓疼痛減輕?
  • 骨關節疾病和肺部症狀,哪個出現得更早?
  • 是否口服過解熱鎮痛藥物?
  • 是否到外院就診過?是否治療過?怎麼治療的?效果如何?
  • 做過哪些檢查?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能否治癒?哪種治療方法最好?費用高嗎?
  • 我為什麼會有這些症狀?
  • 會不會復發?還會有更嚴重的症狀出現嗎?
  • 還需要做哪些檢查?
  • 日常生活中我需要注意什麼?有什麼不能做的?

肥大性骨關節病日常除了口服非甾體抗炎藥物改善症狀外,還需注意治療過程中的異常情況,病情變化時及時複查。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術後護理注意事項:術後應保持引流管通暢,避免擠壓或打折彎曲,記錄引流液的性狀及量,若引流量過多,應及時告知醫生。
  • 放療/化療注意事項:接受放療/化療的患者, 治療期間或治療後,可能會出現骨髓抑制(白細胞、血小板及紅細胞減少)、肝腎功能損害、噁心嘔吐等異常,需定期複查並及時告知醫生。
  • 用藥注意事項: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的患者需注意不良反應,若出現噁心嘔吐、胃痛及性慾減退等症狀,應及時就醫。
  • 定期複查:每 1~2 月到醫院複查,複查 X 線、胸部 CT 等專案。
  • 運動:根據個人身體狀況,每週可鍛鍊 4 次左右,每次 30 分鐘左右,可進行如跑步、騎自行車等有氧運動。
  • 其他:戒菸、限酒等。

原發性肥大性骨關節病屬自限性疾病,在青春期和成年早期時病情最為活躍,成年後期進入無症狀的穩定期,目前無特殊治療,主要是對症治療。而繼發性肥大性骨關節病主要針對病因治療。

藥物治療

  • 非甾體抗炎藥:抑制前列腺素 E2 合成而降低體內前列腺素 E2 水平,不僅能有效控制關節腫痛,而且對杵狀指(趾)、面板增厚、脂溢等都有緩解作用;代表藥物有依託考昔或羅非考昔。
  • β 受體阻滯劑:治療多汗;如普萘洛爾或阿替洛爾。
  • 維 A 酸:改善患者面板症狀。
  • 注射 A 型肉毒素:對額頭皺褶有一定效果。
  • 雙膦酸鹽類藥物:能抑制破骨活性增加而導致的骨吸收,控制原發性肥大性骨關節病患者的骨膜增生和減輕骨痛,如帕米膦酸或唑來膦酸。
  • 利妥昔單抗:控制原發性肥大性骨關節病患者的骨膜增生和減輕骨痛。

手術治療

  • 臉面整形術:針對臉面部嚴重皺紋問題,但效果不佳。
  • 根治手術:針對繼發性肥大性骨關節病的原發腫瘤或先天性心臟病。

其他治療方法

  • 放化療:針對繼發性肥大性骨關節病的原發性惡性腫瘤,如肺癌。

疾病發展和轉歸

  • 原發性肥大性骨關節病若能積極治療,能改善杵狀指(趾)、關節腫痛及臉面部皺紋等症狀。繼發性肥大性骨關節病經積極治療原發疾病後骨關節症狀可好轉。
  • 肥大性骨關節病若不能及時治療,會導致骨關節炎、關節硬化等,另外繼發性肥大性骨關節病若未能及時發現和處理原發疾病,則病情可能會惡化,嚴重時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肥大性骨關節病按病因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原發性肥大性骨關節病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繼發性肥大性骨關節病主要繼發於心肺疾病,兩者均引起前列腺素代謝障礙。

肥大性骨關節病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遺傳:溶質載體有機陰離子轉運家族 2A1(SLCO2A1)基因或 15-羥基前列腺素脫氫酶(HPGD)基因突變均可導致前列腺素降解障礙,造成血液、區域性微環境中前列腺素 E2(PGE2)水平顯著增高有關。通常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 惡性腫瘤:80% 的肥大性骨關節病與胸部原發腫瘤和轉移腫瘤相關,成人中以非小細胞肺癌和間皮瘤為最常見的病因,主要與腫瘤分泌的激素有關。
  • 良性慢性肺部疾病:如肺膿腫、慢性支氣管炎、肺結核、肺炎、支氣管擴張等。
  • 其他:紫紺性先天性心臟病、炎症性腸病、甲亢、肝硬化等疾病。

哪些人容易患肥大性骨關節病?

有如下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此病:

  • 遺傳:原發性肥大性骨關節病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部分家系表現為外顯不全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
  • 原發疾病:惡性腫瘤、心肺疾病等。
  • 年齡:原發性肥大性骨關節病有 2 個發病高峰,分別為出生後第 1 年和青春期。繼發性肥大性骨關節病多發生於中老年人。
  • 性別:雖然男性和女性都可能發生,但該病更多見於男性患者。

有如下可改變的危險因素的人群:

  • 吸菸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肺癌的主要誘因之一。

原發性肥大性骨關節病有一定的自限性,在青春期和成年早期時病情最為活躍,成年後期進入無症狀的穩定期,以杵狀指(趾)、骨膜增生、面板增厚為特徵。繼發性肥大性骨關節病發生於中老年人,病程相對短,起病較急,以關節表現及杵狀指(趾)突出,面板症狀不明顯,全身伴隨症狀多見。

肥大性骨關節病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 杵狀指(趾):最常見,表現為手指或足趾末端增生、肥厚、呈杵狀膨大。在病情較輕的患者中,杵狀指(趾)可能是唯一的體徵。
  • 面板表現:包括進行性面板增厚和腺體肥大。面板增厚以臉部及頭皮多見,主要表現為眼距寬、鼻樑低、鼻端大、鼻脣溝加深,外貌像“獅子”,頭皮呈腦回狀。面板腺體肥大包括油脂腺和汗腺肥大,主要表現為脂溢、痤瘡及多汗。繼發性肥大性骨關節病的面部特徵不明顯。
  • 骨骼病變:四肢長骨對稱性骨膜增生,主要表現為關節粗大,小腿及前臂遠端增粗,嚴重可呈柱狀腿、柱狀臂;關節腫痛,主要累及膝、踝和腕關節。
  • 其他:繼發性肥大性骨關節病可出現原發疾病的症狀,如咳嗽、咳痰、咯血等。

肥大性骨關節病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肥大性骨關節病的進展過程,可能出現的肢體畸形及特殊獅貌面容,影響患者外觀,給患者造成心理壓力,同時也可發生骨關節炎及關節僵硬,影響活動;骨髓纖維化是最嚴重併發症,治療較為棘手;對於繼發性肥大性骨關節病,若原發疾病不及時干預,嚴重時可危及生命。

常見併發症包括:

  • 柱狀腿、柱狀臂及特殊獅貌面容
  • 骨關節炎及關節僵硬
  • 骨髓纖維化

原發性肥大性骨關節病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繼發性肥大性骨關節病主要繼發於心肺疾病;無論原發性還是繼發性,均可引起前列腺素代謝障礙,最終導致發病;下列措施有助於預防發病。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對於可改變的危險因素,預防方式如下:

  • 遠離菸草:吸菸者應戒菸,無吸菸者應避免吸二手菸和三手煙。

對於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如下方式也有助於疾病的預防或防止疾病復發:

  • 避免近親結婚。
  • 若家中父母患有該疾病,子女應重點監測,評估發病風險。
  • 青少年男性和中老年男人應定期體檢覆查胸部 CT,特別是長期吸菸的人群,發現異常及時治療。
  • 患有肺癌、先天性心臟病、炎症性腸病等疾病者,應積極接受治療,可以降低該病的發病風險。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