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器質性遺糞症: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非器質性遺糞症通常是指4歲以上或智齡相當於4歲的兒童,經常出現原因不明的、不自主的、不適當的地點排出正常糞便。此種情況並不是應用緩瀉劑等物質或軀體疾病所導致。患病率約為1.5%,男孩多見,男女之比(3~4):1。

檢查

1.完成全面體格檢查包括神經系統檢查,注意腹部、脊椎、肛門有無異常體徵。

2.有無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狀,有無焦慮、抑鬱情緒。

3.認知功能發育水平,智力發育水平,一般行為表現。

4.自我生活管理能力。

5.血、尿、糞常規,肝功能檢查。

6.腹部B超檢查。

7.進行智力評定、Achenbach兒童行為量表和兒童社會適應能力判定,有助於診斷。

診斷

1.年齡4歲以上的兒童。

2.每月至少有一次遺糞,病程至少持續3個月。

3.每次自主或不自主地在不適當的地方排便拉,如褲子,地板上。

4.糞便的質地和形態正常,一般多發生在白天,尤其在幼兒園或學校多見。

5.排除由腹瀉,先天性巨結腸等器質性的病變,以及因精神疾病所致的意識障礙而導致不能自主的排便。

鑑別診斷

1.精神發育遲滯

精神發育遲緩是指個體在發育成熟前,由於精神發育遲滯、智力發育障礙或受阻,而導致的智力功能明顯低於同齡水平,同時伴有社會適應困難為主要特徵的一種綜合徵。

2.意識障礙

意識障礙是指人對周圍環境以及自身狀態的識別和覺察能力出現障礙。一種以興奮性降低為特點,表現為嗜睡、意識模糊、昏睡直至昏迷;另一種是以興奮性增高為特點,表現為高階中樞急性活動失調的狀態,包括意識模糊、定向力喪失、感覺錯亂、躁動不安、言語雜亂等。

3.器質性排便失禁

腹瀉或肛門括約肌功能障礙所引起的器質性排便失禁。

從小訓練兒童良好的排便習慣是預防本病的關鍵。最佳訓練時期是1~2歲,培養兒童每天定時排便,併到允許排便的場所,如廁所、馬桶等處排便。及時治癒腹瀉、便祕等軀體疾病,避免精神創傷等,對於預防本症的發生均有意義。

1.尋找發病的可能誘因

對於有明顯心因者,應給予解除,對於無法去掉的心因或已經過去了的心因刺激,應幫助患兒能正確認識,消除這些因素對患兒的影響。

2.行為治療

可採用操作性行為療法。當患兒能正確的排便,不弄髒衣服時,給予陽性強化,而對於不良排便習慣形成的有關因素給予消退性抑制。

3.藥物治療

對於單用訓練、心理治療等方法不能解決問題的患兒,在醫師的指導下服用。

1.排便訓練不良

排便訓練過早、過於嚴厲,對排便行為不予訓練或管理都會導致兒童出現排便功能的紊亂,使兒童出現功能性遺糞症。

2.心理社會學因素和環境因素

心理社會應激,如母子分離、父母離異、同胞相爭、學校開學、遭受自然災害等可能與患兒的發病有關。

3.生理學因素

便祕、肛門外括約肌痙攣、肛門直腸感覺運動功能異常與功能性遺糞症關係密切。

臨床表現

(一)分類

1.根據症狀出現大便自控情況,可分為原發性功能性遺糞症和繼發性功能性遺糞症。

(1)原發性功能性遺糞症患兒在症狀出現之前一直不能夠控制排便,即正常嬰兒排便失控的異常延伸。

(2)繼發性功能性遺糞症患兒在症狀出現之前,通常能夠控制排便至少一年。

2.根據是否存在便祕及有無糞便滲漏流出現象,可分為便祕溢位性失禁和無便祕溢位性失禁。

(1)便祕溢位性失禁主要表現為便祕和糞便滲漏流出。

(2)無便祕溢位性失禁僅僅表現為不能控制排便或在不適當的地點排便。

(二)臨床表現

1. 4歲或4歲以上兒童反覆出現不自主的或者有意的在不適當時機和地點排便,此種情況可以發生在白天,也可以發生在夜間,並不是應用緩瀉劑等物質或者軀體疾病所導致。

2. 排洩方式可以是隨意的或者是不自主的、反覆的。輕者1個月數次,重者1日數次,無器質性原因,亦無腹瀉。

3. 患兒常伴有便祕。

4. 50%~60%的患兒會有腹痛現象,腹脹和食慾缺乏也常見。

5. 有22%~40%的患兒伴有遺尿症。

6. 體格檢查:在左下腹捫及無痛性臘腸狀腫塊,直腸指檢有肛門括約肌張力較低,肛門、直腸擴張,內有大量糞團。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