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細菌性血栓性心內膜炎: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非細菌性血栓性心內膜炎是一種心臟瓣膜疾病,發生原因為非細菌感染因素引起的血栓沉積。
  • 本病多繼發於惡性腫瘤,也見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及各種原因所致原發性或繼發性高凝狀態的患者,但目前尚無確切發病率。
  • 凡是能產生原發性或繼發性高凝狀態的疾病,均是產生非細菌性血栓性心內膜炎的病因。
  • 根據該病贅生物的病理表現分為 5 型:Ⅰ 型:直徑<3 毫米的單個小疣狀病變,顏色為淡棕色至黑褐色,多黏附在瓣膜上;Ⅱ 型:直徑>3 毫米的單個大疣狀物,顏色為黃褐色,顆粒狀,黏附在瓣膜上;Ⅲ 型:直徑 1~3 毫米的多個小疣狀病變,易碎,常沿著瓣膜關閉線呈串珠狀排列;Ⅵ 型:均>3 毫米的多個大疣狀物病變,軟而脆,大小、密度、顏色相同;Ⅴ 型:陳舊型(癒合型),表面有上皮細胞覆蓋,顏色、密度類似附著的瓣膜組織。
  • 本病缺乏特異性的症狀和體徵,瓣膜贅生物脫落阻塞動脈後會引起相應器官缺血癥狀。
  • 治療關鍵在於原發病的防治和抗凝治療。
  • 贅生物一旦脫落可阻塞重要臟器動脈,導致臟器缺血,如腦栓塞可出現偏癱,冠脈栓塞可引起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腎動脈栓塞可產生腎絞痛等。
  • 因其原發疾病常較嚴重,本病預後較差。

當非細菌性血栓性心內膜炎的血栓脫落至小血管時,一般不會引起臨床症狀,當發生偏癱、心絞痛或腎絞痛時要考慮血管發生嚴重栓塞,需及時就診。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偏癱:同側肢體活動障礙,嘴角歪斜。
  • 胸悶、氣促:冠狀動脈栓塞引起心肌缺血的表現。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劇烈胸痛:突然胸骨後持續劇烈疼痛,心慌氣短。
  • 大汗淋漓:栓子脫落堵塞冠狀動脈引起心肌梗死時可表現出大汗淋漓。
  • 腎絞痛:突然發作的腎區(肚臍左右的相應背部)劇烈疼痛。

建議就診科室

  • 心血管內科
  • 急診科

醫生如何診斷非細菌性血栓性心內膜炎?

當患者存在可引起血液高凝疾病(如惡性腫瘤、原發性抗磷脂綜合徵、系統性紅斑狼瘡等)背景時,心臟出現新雜音或原有雜音發生變化,身體有多發性栓塞,可診斷為非細菌性血栓性心內膜炎。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心臟聽診:分辨心臟瓣膜是否存在雜音。
  • 實驗室檢查:通過抽血化驗檢測血液是否存在高凝狀態,常用指標有血漿 D 二聚體、凝血五項等。還利用多次血培養排除感染性疾病。
  • 超聲心動圖:應用超聲探頭測定心臟瓣膜是否有贅生物形成。
  • 心電圖:是心內科最常用的檢查,可以判斷心臟跳動的節律是否正常、有無心肌缺血、心室肥大等異常情況。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什麼時候發現有這些症狀的?
  • 既往是否有惡性腫瘤史?
  • 既往是否有原發性抗磷脂綜合徵、系統性紅斑狼瘡史?
  • 是否在其他醫院做過相關檢查?
  • 親屬有無此類症狀?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我為什麼會有這些症狀?
  • 還會有更嚴重的症狀出現嗎?
  • 我需要做哪些檢查?
  • 什麼治療方法最有效?
  • 會危及生命嗎?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術後注意事項:對於接受心臟瓣膜置換術的患者,術後切口可能出現疼痛,是正常現象,但需要注意切口有無分泌物、紅腫等。除此之外,還應該密切監測心率及血壓。
  • 在家用藥注意事項:按時、按量服藥,不可停服或漏服,如有嚴重藥物副作用請及時就醫。勿自行購買和使用醫囑以外的藥物。
  • 術後、用藥複查:術後 1 個月到醫院複查,主要複查心電圖、心臟彩超等檢查。如有肢體活動障礙、胸悶、氣促、腹痛等不適,應該及時就診。
  • 飲食:低鹽低脂飲食,避免暴飲暴食,忌食濃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
  • 運動:治療期間避免劇烈運動,如打籃球、踢足球、長跑等,可以在醫生指導下選擇適合的運動方式,注意保證充分的休息,利於身體恢復。
  • 其他:正確面對疾病,如緊張、焦慮等情緒影響正常生活,應該積極尋求心理醫生輔導和藥物治療。

非細菌性血栓性心內膜炎治療的關鍵在於原發病和血液抗凝治療。

藥物治療

抗凝藥物:可阻止纖維蛋白和血小板在瓣膜上沉積和聚集,對防止血栓發生有一定療效。可有效預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現靜脈栓塞。其不良反應主要是血小板減少,易出血,偶見過敏反應。常用的靜脈藥物有肝素、低分子肝素注射液等,口服藥物有華法林鈉片、達比加群酯膠囊等。

手術治療

心臟瓣膜置換術:採用人工合成瓣膜替換人心臟瓣膜,用於嚴重的心臟瓣膜疾病,但是需要終身服用抗凝藥,定期至醫院複查。

疾病發展和轉歸

  • 非細菌性血栓性心內膜炎血栓較小,多數病例無明顯臨床症狀,容易造成的漏診。如診斷和治療不及時有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
  • 經過正規治療後一般效果較好,患者可以恢復正常工作生活。

引起非細菌性血栓性心內膜炎的發病因素尚不完全清楚,但惡性腫瘤、原發性抗磷脂綜合徵及系統性紅斑狼瘡可損傷心臟瓣膜內皮,導致血栓的形成。

非細菌性血栓性心內膜炎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惡性腫瘤:腫瘤患者體內巨噬細胞與惡性腫瘤細胞相互作用釋放各種細胞因子(如腫瘤壞死因子、白細胞介素 1、白細胞介素 6 等),損傷內皮並促進血小板沉積,最終形成血栓。
  • 原發性抗磷脂綜合徵:原發性抗磷脂綜合徵患者體內會形成針對內皮細胞膜中磷脂的自身抗體。這些自身抗體會損傷內皮,促進血小板和血栓沉積,最終導致非細菌性血栓性心內膜炎。
  • 系統性紅斑狼瘡:該病患者體內免疫球蛋白和補體因子在心臟瓣膜慢性沉積形成 Libman-Sacks 心內膜炎,可導致瓣膜纖維化和功能障礙。

哪些人容易患非細菌性血栓性心內膜炎?

  • 維生素 C 缺乏者。
  • 中老年患者。

本病中非細菌性贅生物較小,形成的血栓也較小,所以多數病例雖有血栓但無明顯臨床症狀;少數病例贅生物脫落可阻塞身體重要器官大、中動脈,從而產生對應的缺血癥狀。

非細菌性血栓性心內膜炎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非細菌性血栓性心內膜炎的常見症狀包括:

  • 多數患者無明顯症狀:由於本病的贅生物較小,因而栓子微小,多為小動脈栓塞,故多數病例雖有栓塞而無明顯臨床症狀。
  • 大中動脈栓塞症狀:如果較大的瓣膜贅生物脫落至重要器官大、中動脈可產生嚴重的後果,根據栓塞部位不同,可以引起多種不同症狀。
    • 腦血管栓塞可出現偏癱,表現為一側肢體活動障礙,嘴角歪斜;
    • 冠狀動脈栓塞可引起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可出現心慌氣短、心前區疼痛等症狀;
    • 腎動脈栓塞可產生腎絞痛,表現為肚臍左右的相應背部出現疼痛等。

非細菌性血栓性心內膜炎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因為非細菌性血栓性心內膜炎的非細菌性贅生物表淺,容易脫落,易造成動脈栓塞。常見併發症包括:

  • 腦栓塞:部分腦血管血流不暢,造成相應肢體偏癱。
  • 冠狀動脈栓塞:引起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
  • 腎動脈栓塞:可產生腎絞痛。

積極預防和治療引起血液高凝狀態的原發疾病(如腫瘤)。對年老體弱、有慢性消耗性疾病(肺結核、慢性化膿性感染等)、惡性腫瘤等病的患者要仔細臨床觀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年度體檢,提高惡性腫瘤檢出率;
  • 積極預防和治療原發病,早期治療;
  • 積極進行抗凝治療。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