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綜合徵型耳聾: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非綜合徵型耳聾(Nonsyndromic Hearing Loss)也稱非綜合徵型聽力損失和耳聾(Nonsyndromic Hearing Loss and Deafness),是由於基因組一種或多種異常導致聽覺通路(尤其內耳)發生病變從而引起聽覺功能障礙,同時不伴有其他系統異常的耳聾。本病屬於遺傳性耳聾的常見型別[1]。治療原則為症治療為主,治療預防並重。預後情況需及時干預可讓嬰幼兒聽力、言語充分發育。

  • 非綜合徵型耳聾(Nonsyndromic Hearing Loss)是由於基因組一種或多種異常導致聽覺通路(尤其內耳)發生病變從而引起聽功能障礙。
  • 按遺傳方式,本病可分為三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又稱 DFNA(主要為 GJB2,SLC26A4 基因所致);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又稱 DFNB(主要為 GJB3 基因所致)和線粒體遺傳性耳聾。
  • 致病機制是由於基因組一種或多種異常導致聽覺通路(尤其內耳)發生病變從而引起聽功能障礙,同時不伴有其他系統異常的耳聾。
  • 本病主要症狀為中至重度聽力損傷,有時可伴發耳鳴或眩暈。
  • 本病治療原則為症治療為主,治療預防並重。
  • 本病的發病率,粗略估計為 4/10000~8/10000[2]。目前公認的新生兒永久性聽力損失中,60% 以上為遺傳因素所致,其中 60%~70% 為非綜合徵性耳聾。

臨床觀察和身體檢查有助於識別上述明顯的非綜合徵性耳聾症狀。為了進一步明確診斷,醫生還可能建議患者進行以下檢查:

  • 新生兒聽力篩查:耳聲發射檢查(OAE)和自動聽性腦幹反應(AABR)。
  • 客觀聽力檢查:聽覺腦幹誘發電位(ABR)、畸變耳聲發射(DPOAE)和多頻穩態誘發電位(ASSR)/頻率特異性ABR(fs–ABR):排除中耳功能狀態異常。行為測聽包括:
    • 行為觀察測聽(BOA,適用於初生至 6 月齡嬰兒);
    • 視覺強化測聽(VRA,適用於 6 月齡至 2.5 歲幼兒);
    • 遊戲測聽(CPA,適用於 2.5~5 歲兒童)。
  • 影像學檢查:顳骨薄層 CT、內聽道磁共振成像顯示:前庭導水管擴大或 Mondini 畸形。
  • 基因檢測:通過聚合酶鏈反應等檢測方法可發現有 GJB2、SLC26A4、線粒體 DNA A1555G 和 C1494T 等基因發生突變。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 間歇性耳聾
  • 眩暈
  • 出現其它危及生命的併發症

就診科室

  • 耳鼻咽喉科

醫生如何診斷非綜合徵型耳聾?

  • 聽力檢查:觀察患者是否有明顯的聽力障礙,疑診。
  • 環境致聾因素測定:兒童期中環境因素所致先天性耳聾多數由鉅細胞病毒(CMV)感染所致,成年期中多數成年獲得性耳聾的病因與環境-基因相互作用相關,疑診。
  • 影像學檢查:包括顳骨薄層 CT、內聽道磁共振成像,疑診。
  • 診斷性核基因突變檢測:對 GJB2 基因突變和 PDS 基因突變的檢測,確診。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注意到聽力是否正常?是否出現間歇性耳聾?
  • 是否出現單側耳聾或者雙側耳聾?
  • 是否經常出現眩暈?
  • 哪些情況下症狀會緩解或加重?
  • 患兒是否得過腦膜炎?
  • 家人有相關病史嗎?

患者可能詢問醫生哪些問題?

  • 非綜合徵型耳聾是一種什麼樣的疾病?我怎麼會得這種病?
  • 需要做更多檢查嗎?
  • 這病怎麼治療?有啥副作用嗎?能治癒嗎?
  • 假如我突然雙耳失聰,該怎麼辦?
  • 怎樣才能知道什麼是非綜合徵型耳聾的誘因?
  • 這病會遺傳給孩子嗎?
  • 我的家人需要接受基因檢測嗎?
  • 這種疾病能治癒嗎?
  • 預後:明確診斷後,及時干預可讓嬰幼兒聽力、言語充分發育,達到正常交流、生活的目的。
  • 儘量多瞭解非綜合徵性耳聾,發生意外時也好積極應對。
  • 佩戴合適的助聽器械可改善聽力。
  • 與耳聾患者交流時,必須耐心,切忌大吼大叫。
  • 遵照醫囑,謹慎用藥。
  • 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治療原則:對症治療為主,治療預防並重。

對症治療

  • 嚴密監測聽力,定期檢查聽力情況。
  • 根據聽力的損失程度選擇語訓、助聽、康復等方式,如助聽器和人工耳蝸植入術[5]

治療預防

  • 避免誘發耳聾加重的危險因素(感冒、發熱、輕微顱外傷、氣壓性創傷或其他使顱內壓增高的因素),避免接觸噪聲,避免高熱、病毒感染等。
  • 遺傳諮詢,通過對患者及家族成員的患病風險、攜帶者風險、子代再發風險進行評估和解釋,對聽力的預後轉歸進行評估,提供避免/延緩聽力損失發生的預防建議。

非綜合徵性耳聾大多數源於基因突變,但也可由基因突變和環境暴露史協同致病。在已確定的與本病相關的基因中,GJB2、SLC26A4 及線粒體 DNA中A1555G 和 C1494T 突變是導致中國大部分非綜合徵性耳聾的最常見致病基因[3][4]

非綜合徵性耳聾患者出生時即可出現症狀,但也有患者起病於嬰幼兒期,甚至成年期。

非綜合徵型耳聾有哪些症狀?

  • 先天耳聾;
  • 聽力衰退;
  • 漸進性、出生後耳聾;
  • 墜床、頭部磕碰、撞擊類運動、反覆感冒高熱後出現明顯聽力下降。
  • 對已明確基因診斷的家庭,應做遺傳諮詢,有利於評估治療手段和預後。為達到優生優育的目的,可進行產前診斷。
  • 強調已出生聾兒的及早發現和干預。主要通過新生兒聽力篩查聯合耳聾基因篩查來實現。
  • 避免導致或進一步加重耳聾的誘發因素,比如,預防感冒、病毒感染、高熱、高噪音、輕微顱外傷、氣壓性創傷,等等。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