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後副神經節瘤: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腹膜後副神經節瘤是起源於副神經節的腫瘤,一般位於腹主動脈、髂總動脈、腸繫膜動脈起始處或脊柱兩側,絕大多數是良性的,惡性率約20%,發病年齡較其他部位的副神經節瘤年輕,大多數患者介於30~45歲。腫瘤可為多發性,也可合併其他部位的副神經節瘤或其他腫瘤。腹痛、背痛和腹部觸及包塊是最常見的臨床表現,少數患者最初的表現是轉移。二、病因

腹膜後副神經節瘤來源於副神經節。如果來源於腎上腺就是嗜鉻細胞瘤。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血或尿中兒茶酚胺或其代謝產物升高。

2.影像學檢查

(1)超聲:表現為脊柱旁有較大的類圓形低、中回聲軟組織腫塊,邊界清楚,內部發生壞死時可有不規則無回聲區。

(2)CT平掃:表現為脊柱旁有類圓形軟組織腫塊,密度均勻或不均勻,邊界清楚,病灶長軸多與腹主動脈走行一致;增強表現為腫瘤實體部分均有明顯持續強化。

(3)MRI:T1WI類似於肝臟的訊號,T2WI訊號明顯增加,甚至高於脂肪訊號。當腫瘤有壞死時,表現為腫瘤中心在T1和T2加權像均有高訊號灶。

診斷

腹膜後副神經節瘤早期無症狀,診斷困難,腫瘤體積生長到一定程度,壓迫周圍器官出現症狀。經B超、CT、MRI掃描可定位診斷,術前很難定性診斷。若為有功能性的副神經節瘤,可經檢測血或尿中兒茶酚胺或其代謝產物協助診斷。

鑑別診斷

1.血管外皮瘤

副神經節瘤不產生網狀纖維,用網狀纖維染色可與血管外皮瘤鑑別。

2.腺泡狀軟組織肉瘤

副神經節瘤細胞較小,胞質內不見PAS陽性顆粒。

無論良性或惡性腹膜後副神經節瘤,一旦診斷應積極手術,爭取完整切除,由於腹膜後副神經節瘤所處部位與血管關係密切,有時手術完整切除有困難。除了手術,其他輔助治療效果不理想。

預後

出現轉移或者復發以及血管侵犯提示預後不良。

腹膜後副神經節瘤來源於副神經節。如果來源於腎上腺就是嗜鉻細胞瘤。

臨床表現

1.功能性腹膜後副神經節瘤

主要是由於過多地分泌兒茶酚胺類物質引起的臨床症狀,如陣發性或持續性的高血壓、頭暈、頭痛、心悸、多汗及偶發的胃腸功能紊亂。當腫瘤受到外界作用如擠壓、應激狀態時,可能會突然大劑量釋放兒茶酚胺類物質,從而可能會引起急性肺水腫、心腦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損害及心功能衰竭等危象的發生。

2.非功能性腹膜後副神經節瘤

主要表現為緩慢生長的腫塊對周圍組織及器官的壓迫症狀,如壓迫腸管引起不完全腸梗阻、壓迫輸尿管引起腎盂積水,壓迫下腔靜脈或髂靜脈引起下肢水腫。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