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神經節起源的腫瘤: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什麼是副神經節來源的腫瘤?是指一類起源於神經嵴細胞的腫瘤,這類細胞包括多種細胞(如腎上腺髓質細胞),可廣泛分佈於全身多個部位。
  • 該病發病率高嗎?副神經節來源的腫瘤發病率約 5/1000000,其中 35% 與家族遺傳相關,多見於 30-50 歲青壯年。
  • 為什麼會得這個病?基因突變是副神經節來源的腫瘤最主要的病因,有 50% 的患者存在基因突變,其中 35-40% 是家族遺傳性基因突變;非家族遺傳者腫瘤通常發生單處腫瘤,家族遺傳者常發生多處腫瘤,更易轉移,故遺傳因素是該病最主要的危險因素。
  • 該病如何分型分期?副神經節來源的腫瘤根據部位可分為嗜鉻細胞瘤、副神經節瘤;嗜鉻細胞瘤位於腎上腺,能夠分泌兒茶酚胺類激素(如腎上腺素),副神經節瘤又稱為副節瘤或化學感受器瘤,廣泛分佈於除了腎上腺之外的全身多處,部分能分泌兒茶酚胺類激素;根據腫瘤是否發生轉移,可分為惡性和良性,前者不足 10%。
  • 主要症狀有哪些?副神經節來源的腫瘤症狀與腫瘤的大小、部位、分泌兒茶酚胺類激素的量有關,其中最典型的是間歇性發作的劇烈頭痛、頭暈、心悸(心臟不適)、大汗淋漓、四肢發冷、視覺模糊等症狀。
  • 得了這個病該如何治療?手術治療是該病最主要的治療方式;治療的關鍵點在於清除腫瘤、減少復發與轉移;治療難點是對高血壓危象、休克等危急情況的搶救。
  • 疾病的主要危害有哪些?腫瘤分泌的激素可造成血壓急劇升高,嚴重的高血壓及血壓波動可造成內臟器管損害,甚至休克、死亡;腫瘤增大亦將對周圍器官、血管、神經造成壓迫。
  • 其他還需要注意什麼?及時手術治療切除腫瘤可逆轉兒茶酚胺類激素對心臟造成的損害,故應對高危人群因積極篩查,早期治療。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發作性頭痛、頭暈、噁心、嘔吐。
  • 易飢餓、食量增大、消瘦、低熱。
  • 肢體活動、感覺障礙,行走不穩。
  • 頭頸部、胸部、腹部可摸到腫塊。
  • 偏頭痛、耳鳴、聽力減退、鼻塞、聲音嘶啞。
  • 腹痛、腹脹、尿頻、排尿困難。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劇烈頭痛、暈厥、面色蒼白或潮紅、四肢發冷。
  • 心悸、氣喘、咯血、胸悶、大汗淋漓。
  • 吞嚥、呼吸困難。
  • 視覺模糊。
  • 劇烈腹痛、便血、血尿。

建議就診科室

  • 腫瘤科
  • 內分泌科
  • 急診科

醫生如何診斷副神經節起源的腫瘤?

當醫生懷疑是副神經節起源的腫瘤時,將通常進行兒茶酚胺及其代謝物測定、影像學檢查及基因檢測協助診斷。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血、尿中的兒茶酚胺類激素及其代謝產物檢測:目的是檢測是否有過量的兒茶酚胺類激素釋放,此類激素包括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代謝產物包括甲氧基腎上腺素類似物(MNs)、高香草酸(HVA)和 24 小鼠香草扁桃酸(VMA)等;需要注意的是,檢查前需停用降壓藥、兒茶酚胺類藥物、抗抑鬱藥、抗精神病藥、阿司匹林等藥物至少 2 周,忌食咖啡、香蕉、柑橘、香草雪糕等,可能影響檢測結果。
  • 影像學檢查:如 CT、MRI 等,目的是尋找原發病灶;當懷疑頸動脈體瘤、頸靜脈球瘤時,可行血管造影;未能找到病灶時,可行 PET-CT 檢查,使用去甲腎上腺素類似物 131-間碘苄胍(131 I-MIBG),可準確找到病灶位置及轉移病灶。
  • 基因檢測:目的是檢查高危基因及遺傳性,協助進一步尋找高危基因提示的其他神經內分泌腫瘤。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有什麼不適症狀?持續多久了?
  • 症狀出現前是否情緒激動、劇烈運動、咳嗽、排尿?
  • 親屬中是否有人患有高血壓、腎上腺疾病或類似疾病?
  • 是否使用多潘立酮、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麻黃鹼、異丙腎上腺素、間羥胺、嗎啡、可待因、氟西汀、帕羅西汀、西酞普蘭、司來吉蘭、普魯卡因及其同類藥物?
  • 近期食慾如何?體重有無改變?
  • 是否長期居住在高原?
  • 近期是否有外傷、妊娠、分娩、麻醉、手術等創傷刺激?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為什麼我會患這個病?
  • 要做哪些檢查?費用如何?
  • 有哪些治療方案?哪種治療方案適合我?
  • 療程多長?治療效果怎麼樣?
  • 平時生活中有什麼注意事項?
  • 能治癒嗎?會復發嗎?有併發症和後遺症嗎?
  • 會遺傳嗎?我的親屬需要篩查嗎?

患者的日常照護包括用藥、手術前後護理、不良反應觀測及生活習慣改善等方面。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手術前注意事項:遵醫囑服藥,監測血壓,根據血壓情況適當補充液體與鹽分,避免情緒激動、劇烈運動等容易誘發高血壓的行為。
  • 術後注意事項:密切觀察血壓變化,避免血壓過高或過低;注意觀察有無噁心、嘔吐、虛弱、疲乏、劇烈腹痛等不適;注意引流管的通暢,避免擠壓,若引流液量過多或過少、引流液呈血性時,應及時告知醫生。
  • 化療注意事項:化療後可能出現噁心、嘔吐、發熱等表現,應及時報告醫生給予處理。
  • 放療注意事項:放療後可能出現面板紅腫、水泡,極度疲乏等不良反應,一般在治療開始後 2~3 周出現,如不良反應嚴重應及時告知醫生。
  • 治療後複查:術後 2-4 周複查血、尿兒茶酚胺類激素及其代謝產物指標,判斷腫瘤是否殘留、有無轉移、是否需要繼續治療。此後每年複查一次,終身隨訪。有家族史的患者應每 6-12 個月複診,向醫生報告有無症狀,檢查血、尿指標,必要時影像學檢查。
  • 飲食:根據手術部位不同,禁食的時間也不同,以腹部手術為例,一般術後 1~3 天需流質飲食,待胃腸運動恢復後逐漸轉為半流質飲食,若患者無不適,大約 2 周後可正常飲食。
  • 運動:術後第 1 天患者應臥床休息,術後 3 天患者可適量在床邊活動;術後 1 周可恢復正常活動。
  • 大小便管理:排便保持大便通暢,避免用力排便,如大便乾燥或排便困難,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軟化大便藥物。

副神經節來源的腫瘤首選的治療方式是手術治療;不宜手術的患者可選擇藥物治療、化療、放療、伽馬刀、射頻消融、介入栓塞等治療方式。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的作用是控制血壓、減少併發症,適用於為手術做準備或不能耐受手術、腫瘤多發轉移不宜手術、術後復發的患者。

  • α腎上腺素能受體拮抗劑:是首選的降壓藥物,如酚苄明、多沙唑嗪。
  • 鈣通道阻滯劑:如血壓控制不佳,可加用該類降壓藥,如硝苯地平。
  • β腎上腺素阻滯劑:作用是控制心率,適用於伴有心率快、心律失常者。常用藥物有美託洛爾、普萘洛爾等。
  • 補充液體和鹽分:降壓治療的過程中,因血管舒張,患者易發生低血壓,因此同時需要補充液體和鹽分。常用氯化鈉注射液、乳酸林格鈉注射液等。

手術治療

醫生將根據腫瘤的大小和部位選擇手術方式,手術的目的是清除腫瘤、減少復發與轉移,例如:

  • 對於嗜鉻細胞瘤經腹腔入路腹腔鏡手術適用於較大腫瘤,經腹膜後入路腹腔鏡適合較小腫瘤,腫瘤巨大時開放手術較為安全。
  • 對於頸動脈體瘤和頸靜脈球瘤,術前需進行頸動脈壓迫訓練,每日 3 次,每次逐漸增加時長,使患者耐受腦缺氧,以免術後出現腦缺血。

其他治療方法

  • 131-間碘苄胍內放射靶向治療:適用於 131-間碘苄胍顯影檢查呈陽性的患者。
  • 化療:適用於轉移性嗜鉻細胞瘤、副神經節瘤的術後輔助治療或廣泛轉移不能手術的患者。
  • 放療:適用於轉移性腫瘤術後鞏固療效, 或無法切除的腫瘤,延緩病情發展。
  • 介入栓塞治療:適用於頸動脈體瘤、頸靜脈球瘤術前,目的是縮小腫瘤的體積, 利於手術進行。
  • 其他治療:還可進行伽馬刀、射頻消融治療去除腫瘤。

疾病發展和轉歸

  • 若不接受正規治療,高血壓發作的頻率逐漸增多、程度加重,將造成內臟損害,誘發心衰、腦出血、腎衰竭、眼底病變等;當發生高血壓危象時,易造成多器官功能不全、休克,甚至死亡;腫瘤增大也將造成對周圍血管、神經、脊髓的壓迫,引起器官缺血、癱瘓等。
  • 經過正規治療後,良性腫瘤術後效果較好,約 10% 的病人可以復發。轉移性腫瘤因術後易發生轉移,或有伴隨症狀或多處有病變,故預後欠佳。

副神經節起源的腫瘤主要病因是基因突變,其中家族遺傳性基因突變佔相當大部分;未檢測到基因突變的患者病因目前尚不明確,但可能與藥物誘發、高海拔地區生活、急性創傷應激等因素有關。

副神經節起源的腫瘤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基因突變:50% 的患者可檢測到基因突變,且多與家族遺傳相關,並且突變的基因種類與伴發疾病相關,如 VHL 突變者多合併血管母細胞瘤,RET 突變者多合併甲狀腺髓樣癌,SDHs 突變者多合併胃腸道間質瘤。

哪些人容易患副神經節起源的腫瘤?

有如下可變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該疾病:

  • 藥物誘發:使用多潘立酮、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麻黃鹼、異丙腎上腺素、間羥胺、嗎啡、可待因、氟西汀、帕羅西汀、西酞普蘭、司來吉蘭、普魯卡因及其同類藥物可能誘發該病。
  • 高海拔地區生活:易發生頸動脈副神經節瘤,可能高海拔地區機體對缺氧刺激的反應頸動脈副神經節增生有關。
  • 急性創傷刺激:如外傷、妊娠、分娩、麻醉、手術等,可誘發該病。

有如下不可變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該疾病:

  • 家族中有人患副神經節來源的腫瘤者。
  • 體檢發現腎上腺腫物但無特殊不適者。
  • 篩查發現相關基因突變但無特殊不適者。

該病最典型的症狀是間歇性發作的劇烈頭痛、頭暈、心悸、大汗淋漓、四肢發冷、視覺模糊等。

副神經節起源的腫瘤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副神經節起源的腫瘤的常見症狀包括:

  • 陣發性高血壓:在情緒激動、劇烈運動、咳嗽、外傷、妊娠、分娩等情況時,突然發生劇烈頭痛、頭暈、心悸、氣喘、胸悶、大汗淋漓、面色蒼白或潮紅、四肢發冷、視覺模糊、噁心、嘔吐、精神緊張、焦慮、恐懼等症狀,發作時測量血壓極高,持續數分鐘到數小時後緩解。
  • 代謝紊亂症狀:易飢餓、食量增大、消瘦、低熱,體檢時發現血糖高、血脂高、血鉀低。
  • 腫瘤可分佈於主動脈旁、膀胱、胸腔、頭頸部等多個部位,不同發生部位可造成相應的症狀:
    • 頭頸部:表現為頭頸部腫物;頸動脈體瘤可有搏動感,眼眶內腫瘤可有視力障礙、偏頭痛,外耳道腫瘤可有耳鳴、聽力減退,鼻腔、鼻竇腫瘤可有鼻塞、呼吸困難等, 甲狀腺腫瘤可有聲音嘶啞、呼吸困難。
    • 胸部:胸背部疼痛、胸悶、氣喘, 氣管和肺部腫瘤可有咳嗽、咯血,心臟內腫瘤可有心慌、吞嚥困難;當腫瘤侵入脊髓時,可出現面部多汗或瞳孔縮小、眼瞼下垂、眼球內陷、一側額部無汗、上肢或下肢活動、感覺障礙。
    • 腹部:表現為腹部腫物, 伴有腰腹痛、腹脹、便血、排尿困難;膀胱腫瘤在排尿時、排尿後可出現頭暈、頭痛等陣發性高血壓症狀,可出現尿頻、血尿;腫瘤破裂可造成劇烈腹痛。
    • 神經系統:腦、脊髓、外周神經發生腫瘤或被腫瘤侵時,可出現肢體活動、感覺障礙,行走不穩等。

副神經節起源的腫瘤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常見併發症包括:

  • 腫瘤轉移:通常向不存在腫瘤同類組織的部位轉移,如淋巴結、肝、骨。
  • 多發神經內分泌瘤:可在副神經節來源的腫瘤同時或發病後出現,如甲狀腺髓樣癌、垂體腺瘤、甲狀旁腺腺瘤、胰島細胞瘤、類癌以及神經纖維瘤病等。
  • 兒茶酚胺心肌病:腫瘤分泌過量兒茶酚胺類激素,造成心臟損害。
  • 眼底病變:由高血壓引起,可致失明。
  • 高血壓危象:腫瘤突然釋放過量兒茶酚胺類激素,造成嚴重高血壓或高低血壓反覆交替出現,造成心腦腎多器官系統功能障礙,甚至休克、死亡。

此病由於受家族遺傳因素影響較大,預防的重點主要在於對高危人群的篩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使用多潘立酮、腎上腺素、嗎啡、氟西汀、司來吉蘭等可能誘發該病的患者,用藥期間如出現陣發性高血壓、代謝異常等不適,需注意排查該病。
  • 生活在高海拔地區的人群如發生相關不適,宜早期就診。
  • 家族中副神經節來源的腫瘤患者,需及早進行疾病相關基因檢測,尤其是準備妊娠的女性。
  • 基因檢測呈陽性但無特殊不適者,進行腎上腺 CT 檢查排查該病。
  • 體檢發現腎上腺腫物者,無論有無不適都需要檢查血、尿兒茶酚胺類激素及其代謝產物。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