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狀核變性伴發的精神障礙: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肝豆狀核變性,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銅代謝障礙所致的疾病,蓄積於體內的銅離子在肝、腦、腎、角膜等處沉積,引起進行性加重的肝硬化、錐體外系症狀、精神症狀、腎損害及角膜色素環等。本病常伴發各種各樣的精神障礙。
  • 肝豆狀核變性全球發病率約為 1/30000。本病發生年齡分佈從少年到壯年,約有半數以上的患者在 20~30 歲。男性多於女性,男女之比約為 2.5∶1。
  • 本病的病因是肝豆狀核變性基因突變使其酶功能降低或喪失,致使銅無法從細胞內轉運至細胞外,導致銅在細胞內沉積。危險因素包括:遺傳、膽道梗阻、長期服用高銅飲食。
  • 本病精神障礙的主要症狀表現為情感障礙(喜怒無常、易激動、焦慮、抑鬱、情感淡漠)、人格改變(易激惹、情緒波動、易生氣),晚期可出現智慧減退。
  • 本病的主要治療方法是減少銅的攝入,增加銅的排出。
  • 若不及時治療,病情將呈進行性發展,智慧障礙日益明顯,後期呈嚴重的痴呆狀態,部分患者因腦實質損傷嚴重,生活不能自理。未經治療的患者,大多數預後不良,多在症狀發生後 7~15 年內死亡。
  • 治療效果與治療時間早晚關係密切;診斷是否及時準確與其預後密切相關。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情感障礙:不自主的無故哭笑、喜怒無常、易激動、焦慮、抑鬱、情感淡漠。
  • 人格改變:表現為易激惹、情緒波動、易生氣、甚至攻擊行為。
  • 反覆的幻覺、妄想、幻聽及被害妄想(總覺得有人加害自己)。
  • 錐體外系運動障礙:肢體震顫,手臂大的擺動,肌張力增高,不自主運動,共濟失調、構音不清、流涎和吞嚥困難。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上述症狀加重
  • 昏迷

建議就診科室

  • 神經內科
  • 精神科

醫生如何診斷肝豆狀核變性伴發的精神障礙?

當醫生懷疑是肝豆狀核變性伴發的精神障礙時,除了詢問病史及臨床表現,進行體格檢查外,還需要結合肝功能、血清銅藍蛋白、血清銅、腦電圖、腦幹聽覺誘發電位、腦 CT 等檢查結果才能確診。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肝功能:判斷肝臟損害程度;
  • 血清銅藍蛋白、血清銅、尿銅:可動態監測血液中銅的含量;
  • 腦電圖、腦幹聽覺誘發電位:評估腦部受損的情況;
  • 腦 CT 或磁共振:觀察腦部損傷的情況,有無腦萎縮、腦室擴大。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父母是否有類似的疾病史?
  • 出現喜怒無常、易激動、焦慮、抑鬱等症狀多久了?症狀有無加重?
  • 是否到外院就診過?是否治療過?怎麼治療的?效果如何?
  • 做過哪些檢查?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能否治癒?哪種治療方法最好?
  • 我為什麼會有這些症狀?
  • 會不會影響智力?影響多大?
  • 會不會復發?還會有更嚴重的症狀出現嗎?
  • 還需要做哪些檢查?
  • 日常生活中我需要注意什麼?有什麼不能做的?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術後護理注意事項:術後應保持引流管通暢,避免擠壓或打折彎曲,記錄引流液的性狀及量,若引流量為血液且每小時 100 毫升,應及時告知醫生。
  • 用藥注意事項:患者需注意不良反應,如服用氯氮平,可出現粒細胞缺缺乏、發熱等;氯丙嗪可出現皮疹、直立性低血壓(站立時頭暈心慌、甚至暈倒)等;大劑量服用青黴胺可出現噁心、嘔吐、發熱、關節痛等不良反應。如出現上述症狀應及時就醫。
  • 定期複查:每月需要到醫院複查一次,主要複查血清銅生化、角膜鐵鏽色圓環和肝功能等專案。
  • 飲食:手術患者,若主診醫生無特殊要求,術後 6 小時開始少量進食稀飯或米湯,若無噁心嘔吐等不適,可增加飲食量,並逐步轉為正常飲食。不宜進食含銅量高的食物,如豌豆、蠶豆、玉米、香菇、蝦蟹類、海鮮、貝類、甲殼類或螺類軟體動物,以及動物的肝和血、巧克力、堅果、蜜糖等,注意勿使用銅製炊具和餐具。
  • 運動:對於手術患者,術後第一天若全身情況及精神狀態良好可考慮活動,首先床旁坐一會,若無頭暈心慌等不適,可下床活動,建議在看護的情況下短距離行走,15~20 分鐘即可,根據個人情況適當增加活動量。若為非手術患者,根據個人身體狀況,每週可鍛鍊 4 次左右,每次 30 分鐘左右,可進行如散步、慢跑、游泳等運動。
  • 其他:限酒。

肝豆狀核變性伴發的精神障礙是可治性的,治療開始愈早,預後愈好。治療原則為減少銅的攝入,增加銅的排出。

藥物治療

  • 螯合劑:能螯合遊離的銅離子,解毒作用;代表藥物有青黴胺、三乙羥化四甲胺。
  • 鋅製劑:促進銅的排洩;如葡萄糖酸鋅。
  • 抗精神劑:改善患者精神症狀(躁狂),代表藥物氯氮平、奧氮平。
  • 抗椎體外系藥:減輕肢體震顫;如苯海索、氯硝西泮。

手術治療

  • 脾臟切除術:避免白細胞下降引起的抵抗力減弱;適用於合併脾臟增大及白細胞明顯下降無法用藥物改善的患者。
  • 肝移植:改善患者肝功能、延長壽命;適用於合併急性肝功能衰竭和藥物治療無效的肝功能失代償患者。

其他治療方法

  • 心理治療: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配合心理疏導可以適當緩解患者內心的壓力。
  • 電休克:可以暫時迅速改善;主要適用於各種藥物等治療均無效的情況,一般不作為首選治療。

疾病發展和轉歸

  • 肝豆狀核變性伴發的精神障礙是可治性的,治療愈早,預後愈好。因此強調要早期發現,及時治療,爭取較好的預後。
  • 若不及時治療,病情進行性發展,智慧障礙日益明顯,後期呈嚴重的痴呆狀態,部分患者因腦實質損傷嚴重,生活不能自理。未經治療的患者,大多數預後不良,多在症狀發生後 7~15 年內死亡。

肝豆狀核變性伴發的精神障礙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銅代謝障礙所致的疾病,銅離子可在全身多系統多器官沉積,進而引起組織損害,最常見部位是腦基底核、小腦、大腦皮質等。

肝豆狀核變性伴發的精神障礙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遺傳: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當父母雙方均為致病基因攜帶者時,孩子有較高的患病風險)銅代謝障礙所致的疾病。本病患者因位於 13q14.3 的 ATP7B 基因突變引起細胞內銅離子的跨膜轉運障礙,導致銅在大腦基底核區、小腦、皮質等部位沉積。

哪些人容易患肝豆狀核變性伴發的精神障礙?

有如下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此病:

  • 陽性家族史:陽性家族史患者約佔 20%~30%。

有如下可改變的危險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此病:

  • 膽道梗阻。
  • 長期高含銅量飲食。

絕大多數患者起病緩慢,以精神障礙首發者約佔 20%,主要表現情感障礙、人格改變等;兒童患者多以精神異常為首發症狀,表現為進食欠佳、失眠、性格改變、言行異常、動作怪異、冷漠、學習及生活受影響。

肝豆狀核變性伴發的精神障礙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 情感障礙:不自主的無故哭笑、喜怒無常、易激動、焦慮、抑鬱、情感淡漠,少見的也有輕躁狂、躁狂。
  • 人格改變:表現為易激惹、情緒波動、易生氣、甚至出現攻擊行為。
  • 反覆的幻覺、妄想、幻聽及被害妄想(總覺得有人加害自己)。
  • 其他伴發症狀:錐體外系運動障礙:肢體震顫,手臂大的擺動,肌張力增高,不自主運動,共濟失調(站立不穩、行走搖晃、手指震顫等)、構音不清、流涎和吞嚥困難;角膜色素環:角膜周圍銅沉積所導致的鐵鏽色圓環(角膜裂隙燈檢查可見角膜邊緣、寬 1~3 毫米黃棕色或黃棕色中帶綠色的色素環);脾臟增大、腹水及牙齦、面板出血。

肝豆狀核變性伴發的精神障礙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 智慧障礙
  • 痴呆
  • 肝衰竭
  • 感染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對於可改變的危險因素,預防方式如下:

  • 尋找膽道梗阻的病因,對因處理。
  • 不宜進食含銅量高的食物,勿使用銅製炊具和餐具。

對於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如下方式也有助於疾病的預防或防止疾病復發:

  • 避免近親結婚。
  • 若家中父母患有該疾病,子女應重點監測,檢查血清銅藍蛋白和血清銅。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