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疾病所致貧血: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什麼是感染性疾病所致貧血?感染性疾病所致貧血是由於細菌、病毒、寄生蟲等病原體感染導致出血、紅細胞生成減少或紅細胞破壞增加而引發的貧血性疾病。
  • 患病情況如何?感染性疾病所致貧血在感染患者中的發病率為 16%~65%,根據感染病原體不同變化較大,病毒感染導致的貧血發病率最高。
  • 為什麼會得這個病?主要病因是細菌、病毒、寄生蟲感染,危險因素為先天或繼發性免疫缺陷或炎症反應。
  • 感染性疾病所致貧血是如何分類的?根據感染疾病的急慢性不同可分為 2 類:急性感染所致貧血和慢性感染所致貧血。
  • 感染性疾病所致貧血有什麼症狀?肢體疼痛、高熱、鞏膜(眼白)發黃是急性感染所致貧血的常見症狀。慢性感染所致貧血的表現為輕度面板黏膜蒼白、心慌、胸悶、氣短、低熱等。
  • 感染性疾病所致貧血如何治療?主要治療方法為藥物對症治療。治療關鍵在於治療原發病。難點在於控制原發病進展,避免貧血產生。
  • 感染性疾病所致貧血有什麼危害?感染性疾病所致貧血對迴圈系統、血液系統、呼吸系統都有一定影響,如不及時治療可能引發貧血性心臟病、休克等併發症。
  • 本病最重要的預防手段為積極治療感染性疾病,並依據醫囑定期檢查外周血常規,及時發現貧血並儘早干預。治療效果與原發病的治療效果有關,如能治癒原發病,則貧血一般可自行糾正,不留後遺症,對壽命無影響。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肢體痠痛、頭痛;
  • 發熱;
  • 眼白、面板顏色變黃或蒼白;
  • 心慌、胸悶、氣短;
  • 胸口疼痛。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心悸;
  • 呼吸困難;
  • 昏迷;
  • 劇烈頭痛。

建議就診科室

  • 血液科
  • 感染科
  • 急診科

醫生如何診斷感染性疾病所致貧血?

當醫生懷疑感染性疾病所致貧血時,將通過外周血檢查、生化檢查等來確診。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血常規檢查:檢查判斷患者血細胞數量、形態及色素含量,從而確定患者貧血種類,判斷是否患有感染性疾病,並判斷是否為感染性疾病所致貧血。
  • 生化檢查:檢查判斷患者血清鐵含量及總鐵結合力,以及血清鐵蛋白、葉酸、維生素 B12 等指標,判斷患者貧血原因及貧血型別。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是否有頭昏頭痛的情況?持續了多久?
  • 是否有面板黏膜蒼白?持續了多久?
  • 是否有四肢或腰背疼痛的情況?持續了多久?
  • 是否有發熱?持續了多久?
  • 是否有心慌、胸悶、氣短?持續了多久?
  • 是否有其他疾病?是否採取正規治療?
  • 是否有感染史?
  • 家人有無類似的情況?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治療花費高嗎?哪些治療費用在醫保範疇內?
  • 該疾病治療效果怎麼樣?能否治癒?
  • 該疾病是否會遺傳?
  • 患者平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 能否通過飲食來緩解症狀?
  • 症狀是否會惡化?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用藥注意事項:應依據醫囑定時、定量、足療程的服藥,不可隨意停藥。在進行原發性疾病治療時,藥物可能導致胃出血、便血、嘔血等症狀,患者需及時就醫。
  • 複查:患者應每 3 個月到醫院複查 1 次,主要複查血常規、血生化等。
  • 飲食:患者日常要注意多吃優質蛋白食物,如雞蛋、豆類、瘦肉等。同時注意補充含鐵豐富的食物,如雞肝等。
  • 運動:日常患者應加強鍛鍊,選擇游泳、慢跑等中低強度有氧運動,每次運動需大於 30 分鐘,每週運動 3~5 次。
  • 戒菸、戒酒:飲酒、吸菸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應戒菸戒酒。
  • 其他:患者應注意避免再次產生感染,如注意保暖避免感冒。注意飲食衛生避免腸胃炎等。

感染性疾病所致貧血的治療以藥物治療為主,治療原則是通過治療原發疾病來控制、改善貧血症狀。一般不需要進行鍼對性的特殊治療。

藥物治療

  • 紅細胞生成素:作用是促進患者紅細胞的生成,緩解貧血症狀。
  • 鐵劑:作用是補充患者體內鐵離子,對於伴隨缺鐵的貧血患者有治療效果。常用藥物如硫酸亞鐵片。

手術治療

不能採用手術治療。

疾病發展和轉歸

  • 若不接受正規治療,患者貧血程度可能加重,甚至發展成為重度貧血,增加患者的心肺負擔,導致貧血性心臟病等併發症,降低患者活動耐量,甚至導致無法從事正常體力勞動。
  • 經過正規治療後,患者的康復情況取決於原發病的治療情況。若原發病能治癒,貧血常能自行糾正,且不易復發。如原發病治療效果不佳,則貧血常難以改善,甚至進行性加重。

感染性疾病所致貧血是由各種急慢性感染導致的失血、紅細胞生成減少或紅細胞破壞過多,感染源可為細菌、病毒、寄生蟲等。

感染性疾病所致貧血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細菌感染:細菌感染可導致患者出現貧血體徵,如幽門螺桿菌可引發胃和十二指腸潰瘍引發出血;結合分枝桿菌可引發肺空洞導致咯血。嗜血菌感染會對骨髓造血祖細胞產生抑制作用,造血減少的同時導致紅細胞破壞增多,導致貧血。
  • 寄生蟲感染:鉤蟲、血吸蟲等感染會導致出血,瘧原蟲感染會導致溶血,進而引發患者貧血。
  • 病毒感染:病毒感染會導致紅細胞破壞增加,引發血管外溶血,從而導致貧血。

哪些人容易患感染性疾病所致貧血?

有如下可改變危險因素的人群,容易患感染性疾病所致貧血:

  • 免疫缺陷患者:如患有免疫缺陷疾病,則患者免疫力差,易受到病原體感染,患感染性疾病所致貧血的概率高。
  • 炎症:如患者因細菌、病毒等感染產生炎症反應,則會增加患感染性疾病所致貧血的概率。

有如下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感染性疾病所致貧血:

  • 遺傳性免疫缺陷病患者:如患有遺傳性免疫缺陷病,則患者免疫力差,易受到病原體感染,患感染性疾病所致貧血的概率高。
  • 老年人或兒童:老年人及兒童機體免疫力相對較差,易受到病原體感染,患感染性疾病所致貧血的概率高於健康的中青年人。

肢體疼痛、高熱、鞏膜(眼白)發黃是急性感染所致貧血的常見症狀,通常發病急且症狀明顯。慢性感染所致貧血的表現為輕度面板黏膜蒼白、心慌、胸悶、氣短、低熱等,症狀不明顯且常被原發病所掩蓋。

感染性疾病所致貧血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急性感染所致貧血的常見症狀:

  • 肢體痠痛、頭痛:是急性感染的常見表現,具體體現為腰背、四肢痠痛,伴隨輕度頭痛。
  • 高熱:表現為體溫處於 39.1 度至 40 度之間。
  • 鞏膜(眼白)、面板顏色變黃:急性感染所致貧血會引發黃疸表現。

慢性感染所致貧血的常見症狀:

  • 輕度面板黏膜蒼白:是貧血最常見的表現,慢性感染所致貧血所導致的面部面板、口脣黏膜蒼白多為輕度。
  • 心慌、胸悶、氣短:表現為沒有明顯誘因的呼吸困難,心慌,胸悶,休息後可稍緩解。
  • 食慾降低:表現為飲食減少、每餐量下降,但沒有對油膩食物的抗拒。
  • 低熱:表現為無明顯誘因的持續性發燒,體溫在 37.3~38 攝氏度之間。

感染性疾病所致貧血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常見併發症包括:

  • 休克
  • 貧血性心臟病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避免感染髮生:對於遺傳性免疫缺陷病患者應通過注意飲食衛生、注意保暖、避免接觸感染性疾病患者等方式避免感染髮生。
  • 控制感染進展:積極治療膿腫、結核、炎症等感染性疾病,避免慢性感染的產生。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