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感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因病原體感染(如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等)引起的血小板減少。主要症狀為出血,根據血小板減少程度不同呈現不同的症狀。

  • 病毒、細菌、真菌等病原體感染是本病的主要病因。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比如糖皮質激素類)、惡病質(類似惡性腫瘤後期的狀態)患者或者免疫力低下人群是危險因素。
  • 根據血小板減少程度,本病可以分為輕度、中度、重度。
  • 出血為主要症狀,根據血小板減少的程度不同,症狀也不同。輕、中度血小板減少可無明顯出血表現,重度血小板減少患者可出現面板黏膜瘀斑瘀點,口腔鼻腔出血、血泡等。
  • 最為危險的情況是血小板明顯減低,增加顱內出血的風險。
  • 抗感染治療是主要治療方法。尋找原發病灶及確定病原體,選擇合適的抗生素是治療關鍵和難點。
  • 生活中應避免碰撞,尤其血小板很低的患者,密切關注患者頭暈、頭痛等症狀,警惕顱內出血。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劇烈頭痛(懷疑顱內出血可能)、意識障礙、昏迷等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面板黏膜瘀斑瘀點:最常見的症狀為出血。
  • 口腔、鼻腔出血或見血泡
  • 持續發熱:是感染的症狀。

建議就診科室

  • 血液科
  • 急診科
  • 感染科

醫生如何診斷感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醫生通過詢問患者病史,進行體格檢查、降鈣素原、病原體篩查、EB 病毒檢測、骨髓穿刺塗片等結果綜合判斷確診。

  • 降鈣素原:一種炎症指標,是診斷感染性疾病的重要參考指標之一。降鈣素原水平的高低與感染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特別是在細菌性感染和膿毒症中表現明顯。
  • 原體篩查病:針對一組病原體的篩查,主要用於排除病毒及特殊病原體感染的可能。
  • EB 病毒檢測:屬於皰疹病毒,主要用於排除 EB 病毒感染。
  • 骨髓穿刺塗片:是診斷血液系統疾病中最常用最重要的一種檢查,幫助臨床醫生診斷。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出現症狀前有沒有受涼感冒?有無發熱?
  • 有無尿頻、尿急、尿痛、腹痛、腹瀉等症狀?
  • 全身有瘀斑瘀點嗎?有無口腔鼻腔出血?
  • 既往有無類似的情況?
  • 以前有沒有做過器官移植的手術?有沒有長期慢性疾病,比如慢阻肺、結核之類的?
  • 有無頭暈、頭痛的症狀?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是什麼原因引起的這個病?
  • 是否會危及到生命?
  • 治療效果好嗎?療程長嗎?
  • 治療費用貴嗎?可以報銷醫保嗎?
  • 以後還會容易出血嗎?

日常需要注意什麼?

生活中應避免碰撞,尤其血小板很低的患者,密切關注患者頭暈、頭痛等症狀,警惕顱內出血。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飲食:治療期間多食偏軟、少纖維的食物,避免堅硬、辛辣刺激性食物,如火鍋、堅果、刺較多的魚肉等食物。日常要注意多吃優質蛋白食物,如雞蛋、豆類、瘦肉、牛肉等。減少動物內臟、油炸、燒烤及油膩食物。
  • 運動:治療期間,避免劇烈運動,防止跌倒損傷、碰撞。治癒後患者應加強鍛鍊,選擇游泳、慢跑、羽毛球等中強度有氧運動,每次運動需大於 30 分鐘,每週運動 3~5 次。
  • 大小便管理:避免用力排便,治療期間儘量使用坐廁,如大便乾燥或排便困難,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軟化大便藥物。
  • 限酒:日飲酒不應超過 1~2 份標準量(1 份標準量為啤酒 285 毫升,紅酒 100 毫升,白酒 30 毫升)。

如何治療感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主要治療方法是抗感染,同時積極搜尋感染部位,確定病原體,防止病情進一步加重。在此基礎上維持血小板數量,必要時輸注血小板。

藥物治療

抗感染治療的同時維持血小板數量,預防顱內出血、感染性休克、呼吸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礙等併發症的發生。

  • 抗生素治療:作用是抗感染治療。首先經驗性抗感染治療,可選擇主要針對革蘭陰性桿菌的抗生素,如首選亞胺培南西司他丁鈉。同時應儘快完善病原學檢查,及時調整抗生素治療方案。
  • 抗病毒治療:作用是抗病毒,減少病原體對血小板生成的影響。如懷疑是鉅細胞、風疹病毒等,首選更昔洛韋。
  • 止血藥:主要用於止血治療,緩解面板黏膜出血的症狀,降低顱內出血的風險,可首選氨甲苯酸、氨甲環酸等。

輸注血小板

  • 原則上血小板數量大於 30×10個/升且無明顯出血癥狀,可觀察;血小板計數小於 10×10個/升時,輸注血小板預防顱內出血,同時予止血藥物治療。
  • 當患者有明顯出血癥狀,血小板在 10~20×10個/升之間也應該輸注血小板預防顱內出血;當血小板小於 10×10個/升時,應該常規輸入血小板,預防顱內出血。

患者治療初期,應該密切監測血小板計數,每 3~5 天覆查一次;待病情穩定後應每半個月複查一次;後期可 1 個月、3 個月複查一次。主要複查血常規、凝血功能、生化、降鈣素原、大小便常規等。

感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發展和轉歸

  • 若不接受正規治療,本病可發展為顱內出血、感染性休克、呼吸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礙等,對患者生活造成嚴重不良影響。如明顯縮短壽命,隨時有呼吸、心跳驟停等風險。
  • 經過正規治療後,大部分患者可以治癒。基本不會再次復發。生活質量基本不受影響。對壽命無明顯影響。

該病主要或常見病因是病原體(細菌、病毒、真菌等)引起呼吸、泌尿、消化等系統感染,從而導致血小板不同程度的減少,表現出相應的不同症狀。

感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病毒感染:引起血小板減少的主要原因,引起血小板降低的程度較細菌感染明顯。
    • 兒童常見的病毒感染包括傳染性單核細胞感染、水痘、風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等。
    • 成人常見的病毒感染包括丙型病毒性肝炎、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等。
  • 細菌感染:主要引起呼吸、消化、泌尿等系統感染,並以革蘭陰性桿菌為主,如:肺炎克雷伯桿菌、鮑曼不動桿菌等。
  • 真菌感染:相對於細菌與病毒感染少見,但是也會引起血小板減少。

哪些人容易患感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有如下可變危險因素的人群,容易患感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 懷疑病毒、細菌或其他病原體感染,但未及時就診治療的患者
  • 腫瘤患者:比如肺癌、胃癌、白血病等患者。
  • 長期慢性疾病患者:如結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有如下不可變危險因素的人群,容易患感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 長期服用激素的患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溼關節炎等。
  • 老年患者:特別是年齡 70 歲及以上的患者。
  • 器官移植後患者:如腎移植、肝臟移植、骨髓移植等患者,這類患者需要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來避免排斥反應,導致影響其機體的免疫系統。

出血是本病最常見的症狀,早期輕、中度血小板減少患者可無明顯出血癥狀,隨著疾病進展,血小板重度減少,可出現面板黏膜瘀斑瘀點,或口、鼻和消化道出血,甚至出現顱內出血致死等危險情況。

感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 感染相關症狀:發熱、咳嗽、咳痰、尿頻、尿急等。
  • 面板黏膜瘀斑瘀點:出血為最常見表現,主要表現為雙下肢或手臂等面板出現青紫色,壓之不褪色,瘀斑直徑一般大於 5 毫米,瘀點直徑一般為 3~5 毫米。
  • 口腔、鼻腔出血:可流鮮血,口腔也可見紅色或者紫紅色的血皰,破潰時有血液流出。
  • 頭痛:提示有顱內出血的可能,是本病最危險的症狀。

感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常見併發症包括顱內出血、呼吸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徵等。

如何預防感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疾病預防的重要性遠大於治療,早期預防可以避免相應不良事件發生,改善提高生活質量。

對於可改變的危險因素,預防方式如下:

  • 持續或者反覆發燒,及時到醫院就診。
  • 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或者激素患者(如服用強的鬆、環磷醯胺等藥物),注意生活飲食衛生,飯前飯後洗手,飯後漱口,避免生黃瓜、西紅柿等生冷食物。

對於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以下方式也有助於疾病的預防或防止疾病復發:

  • 老年患者,增強體能鍛鍊,優質飲食(詳見日常模組);
  • 臟器移植後患者,定期監測血常規、肝腎功、電解質、免疫功能等指標,並將檢查結果給診治醫生評估,在醫生指導下調整藥物。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