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腎綜合徵: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肝腎綜合徵(Hepatorenal syndrome,HRS)是終末期肝病出現的以腎功能損傷、血流動力學改變、內源性血管活性物質明顯異常為特徵的一種綜合徵。
  • 該病是急性腎臟損傷(AKI)的一種特殊形式,由極度血管舒張引起,且對擴容治療無反應。肝硬化腹水合並急性腎功能衰竭的患者,即出現腎小球濾過率急性顯著下降,血清肌酐濃度 >1.5 毫克/分升(133 μmol/L)時,可診斷為急性腎臟損傷,排除其他引起急性腎臟損傷的病因,結合腎臟無明顯器質性病變等,可做出肝腎綜合徵的診斷。
  • 臨床可分為Ⅰ型肝腎綜合徵和Ⅱ型肝腎綜合徵。
    • Ⅰ型肝腎綜合徵為快速進展性腎功能損害, 2 周內 SCr(血清肌酐濃度)成倍上升,超過基礎水平 2 倍或 >226 μmol/L(2.5 mg/dl),或內生肌酐清除率下降 50% 以上或 <20 毫升/分鐘。
    • Ⅱ型肝腎綜合徵為緩慢進展性腎功能損害,中度腎功能衰竭,SCr 水平在 133 ~ 226  μmol/L(1.5~2.5 mg/dl),常伴有頑固型腹水,腎功能下降過程緩慢;多為自發過程,有時也有誘因,預後相對於Ⅰ型較好。
  • 以少尿或無尿、肌酐清除率降低及稀釋性低血鈉等為主要表現。
  • 該病與感染、岀血、大量放腹水而未補充白蛋白,使用血管擴張藥、應用腎毒性藥物等觸發因素有關。
  • 本病佔住院肝硬化合並急性腎功能衰竭患者的 20% 左右。患者合併肝腎綜合徵時,提示預後不良。
  • 主要治療方法為一般治療、擴容治療加血管收縮藥物的應用、腎臟替代治療、經頸靜脈肝內門體分流術、肝移植術等。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 肝硬化腹水患者尿量突然或逐漸減少時,應及時就醫。
  • 肝硬化患者出現嘔血或黑便、尿少時,應及時就醫。
  • 肝硬化腹水患者出現發熱、腹脹、腹痛、尿少時,應及時就醫。
  • 有肝病基礎的患者出現低熱、消瘦、肝區脹痛、尿少時,應及時就醫。

就診科室

  • 感染科
  • 消化內科

醫生如何診斷肝腎綜合徵?

肝腎綜合徵(HRS)的主要診斷標準:

  • 肝硬化合並腹水。
  • 無休克。
  • SCr(血清肌酐濃度)升高>基線 50%,或>1.5 mg/dl(133 μmol/L)。
  • 至少停用 2 天利尿劑(如使用利尿劑的情況下),並且使用人血白蛋白,擴容後腎功能無持續性改善(SCr<133 μmol/L)。
  • 近期無腎毒性藥物使用史。
  • 無腎實質性疾病。

臨床分為 I 型 HRS 和 II 型 HRS:

· I 型(急進型):以快速進展的腎功能減退為特徵,在 2 周內血清肌酐升高至原水平的 2 倍至大於 221 μmol/L(高於 2.5 mg/dl),或 24 小時內生肌酐清除率下降 50%(低於 20 ml/min)。

· II 型(漸進型):腎功能損害相對較輕,進展較慢,血清肌酐>133 μmol/L 或肌酐清除率<40 毫升/分鐘。

常用實驗室檢查包括:

  • 血常規:白細胞、血小板指標降低,部分患者還會出現血紅蛋白指標下降。
  • 尿常規:包括尿比重、尿沉渣鏡檢、β2 微球蛋白、尿鈉等。
  • 肝功能:谷丙轉氨酶、穀草轉氨酶及總膽紅素可出現升高,白蛋白、膽鹼酯酶降低,部分患者鹼性磷酸酶、谷氨醯轉肽酶升高。
  • 血清肌酐:是該病的重要診斷指標。
  • 血清尿素氮:因受分解代謝、感染、消化道出血及食物等因素的影響,故診斷該病價值不如血清肌酐。
  • 血清鈉(Na+)、鉀(K+):血清鈉<125 mmol/L,是提示難治性腹水的標誌,也是該病發生的先兆。
  • 腹水常規:明確腹水的性質。
  • 凝血常規

影像學檢查包括:

  • 腹部超聲:研究顯示,多普勒超聲能顯示腎血管異常,有助於該病的早期識別。還可除外有無腎後性梗阻,有助於排除診斷;
  • 胃鏡:明確是否存在上消化道出血。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近期,每天尿量大約多少?
  • 是否有肝炎或肝硬化腹水病史?
  • 最近放腹水了嗎?
  • 是否長期大量服用利尿藥物?
  • 是否有肝癌等惡性腫瘤病史?
  • 是否有心臟病史?
  • 是否有腎臟病史?
  • 是否有長期大量飲酒病史?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什麼原因導致肝腎綜合徵?
  • 能治好嗎?
  • 需要做哪些檢查可以確診?
  • 推薦採用什麼方案治療?
  • 需要治療多長時間?
  • 有併發症和後遺症嗎?
  • 治療期間應該注意哪些事項?
  • 利尿藥應該怎樣吃?
  • 飲食注意什麼?

日常應注意以下事項:

  • 臥床休息。
  • 進食低蛋白、低脂肪、低鹽、高熱量、營養豐富的易消化飲食。
  • 限制液體入量,<1 升/天。
  • 測量血壓、脈搏、腹圍、飲水量、尿量,監測生命體徵。
  • 做好心理護理,幫助患者保持良好心態。
  • 保持大便通暢。

一般治療

  • 臥床休息,給予高熱量、易消化飲食,提高機體抵抗力。
  • 加強護理防治感染。
  • 監測出入量、體重、尿比重變化。
  • 避免過量攝入液體,防止液體超負荷和稀釋性低鈉血癥發生。

擴容治療

  • 給予血漿 600 ~ 1000 毫升/天或白蛋白 30 ~ 40 克/天,連續 4 天。
  • 擴容僅對 Ⅰ 型肝腎綜合徵有一定療效,對 Ⅱ 型肝腎綜合徵療效不明。

藥物及其他治療

  • Ⅰ 型或 Ⅱ 型肝腎綜合徵可應用特利加壓素(4 ~ 6 小時 1 毫克)聯合人血白蛋白(20 ~ 40 克/天)治療 3 天;如果 SCr(血清肌酐濃度)未降低至少 25%,可逐步增加至最大劑量,每 4 小時 2 毫克。如果有效,則治療療程為 7 ~ 14 天;如果無效,則停用特利加壓素。在有效的情況下病情復發,可重複應用。
  • 肝硬化頑固型腹水合並低鈉血癥的肝腎綜合徵患者,可使用託伐普坦。
  • 該病患者應暫停使用非選擇性的 β 受體阻滯劑,且不推薦使用血管擴張劑。
  • 血管收縮藥物治療無效,且滿足腎臟替代治療標準的 Ⅰ 型肝腎綜合徵, 可選擇腎臟替代治療或人工肝支援系統等,但不推薦 Ⅱ 型肝腎綜合徵行腎臟替代治療。
  • 對血管收縮藥物治療無應答、且伴有大量腹水的 Ⅱ 型肝腎綜合徵患者,可行經靜脈肝內門-體靜脈支架分流術(TIPS)治療。不推薦 Ⅰ 型肝腎綜合徵患者行 TIPS 治療。
  • 出現肝腎綜合徵時,均應優先納入肝移植計劃。

肝腎綜合徵的發展及轉歸

  • 肝腎綜合徵的預後極差。
  • 若無新的治療方法出現,Ⅰ 型肝腎綜合徵患者的中位生存時間為 1.7 周,90% 的患者 7 周內死亡。
  • Ⅱ 型肝腎綜合徵患者的中位生存時間約 6 個月,1 年存活率為 30%。

肝腎綜合徵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發病機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認為,主要是由嚴重肝功能障礙導致的血流動力學改變,進而影響到腎功能。主要發病機制為內臟血管擴張,動脈有效迴圈血容量不足,腎小球濾過率降低,從而造成腎功能損害。腹腔感染、消化道岀血、大量放腹水等也可誘發該病。

哪些人容易患肝腎綜合徵?

  • 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
  • 門脈高壓症患者。
  • 肝功能衰竭患者。
  • 肝細胞癌患者。
  • 重度酒精性肝炎患者。

臨床以少尿(24 小時少於 400 毫升)或無尿(24 小時少於 100 毫升)為主要表現,還可有下肢浮腫、腹脹明顯、噁心、厭食等消化道症狀加重的表現。

肝腎綜合徵有哪些症狀?

  • Ⅰ型(急進型):快速出現少尿或無尿。快速進展性腎功能損害,2 周內,SCr(血清肌酐濃度)成倍上升,超過基礎水平 2 倍或 >226 μmol/L(2.5 mg/dl),或內生肌酐清除率(eGFR)下降 50% 以上或 <20  毫升/分鐘。可無誘因,也可伴隨某些誘因,如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上消化道大出血、大量腹腔穿刺放液等。平均生存期少於 2 周。
  • Ⅱ型(漸進型):逐漸出現少尿或無尿。緩慢進展性腎功能損害,中度腎功能衰竭,SCr 水平在 133 ~ 226 μmol/L(1.5 ~ 2.5 mg/dl),或內生肌酐清除率 <40 毫升/分鐘,通常見於肝硬化肝功能相對穩定,利尿劑無效的難治性腹水患者,平均生存期為 3 ~ 6 月。

肝腎綜合徵常見併發症有哪些?

  • 肝性腦病;
  • 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
  • 上消化道大出血;
  • 頑固性胸水;
  • 頑固性腹水;
  • 肝功能衰竭;
  •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可以採取如下預防措施:

  • 預防感染:肝硬化腹水患者應積極預防腹腔感染。
  • 慎用大劑量利尿劑和大量放腹水。大量腹水患者,放腹水要結合輸注白蛋白,每次、每天放腹水 4~5 L,同時每升腹水補充白蛋白4 g。

  • 血鈉降低的肝硬化腹水患者,在慎用利尿劑的同時,不限鈉飲食;血鈉基本正常者,可先適當限鈉,避免因低鈉血癥引起腎功能損害。
  • 慎用非選擇性β受體阻滯劑。

  • 明顯食道、胃底曲張未出血或已出血的患者,應分別採取一級或二級預防措施。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