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損傷: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肝損傷(liver injury),是指多種致病因素導致肝細胞受到破壞,進而影響肝臟的正常功能,引起一系列不適症狀及肝功能指標異常。常見致病因素包括病毒、細菌、寄生蟲、化學毒物、藥物、酒精、自身免疫因素等。

近年來由於生活方式的改變,非酒精性肝損傷、酒精性肝損傷及藥物性肝損傷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根據病程長短,可分為急、慢性肝損傷等。少數急性病例病程遷延可轉為慢性,或發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癌;重者病情進展迅猛可發展為重型肝炎,有生命危險。

不同病因的肝損傷臨床表現各異,常見症狀包括食慾減退、腹脹、厭油膩食物、噁心、嘔吐、易疲倦。部分患者鞏膜或面板黃染,出現發熱,肝區隱痛、肝大、觸痛,部分患者出現蜘蛛痣和肝掌,重型肝炎可見腹水、少尿、出血傾向和意識障礙、昏迷等。

各型肝損傷的治療以休息、營養為主,輔以適當藥物,必要時服用抗病毒藥物,避免飲酒、過勞和服用損傷肝臟藥物。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 肝功能指標異常,如谷丙轉氨酶、穀草轉氨酶、白蛋白等肝臟生化指標出現不同程度的異常;

  • 出現乏力、食慾減退、厭油膩、肝區脹痛及上腹不適、面板鞏膜黃染、嘔血、體重下降等症狀。

建議就診科室

  • 感染科
  • 消化內科

醫生如何診斷?

根據患者病史(飲酒史、服藥史、接觸史等),結合患者肝生化、病毒檢測、血清免疫學檢查、肝臟影像結果,多可確診並對各型別肝損傷進行鑑別。

  • 生化學檢查:各種型別肝損傷會出現肝臟生化指標不同程度升高。
  • 血常規檢查:如合併肝硬化、脾大,可出現三系(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等降低。
  • 病毒特異性標誌物檢測:包括乙肝五項、丙肝抗體檢查,必要時可行肝炎系列檢查,檢測結果出現抗體陽性可做相應診斷。
  • 血清免疫學檢查:通過檢測 ANA(抗核抗體)、抗平滑肌抗體、抗線粒體抗體等,協助診斷自身免疫性肝炎。
  • 肝臟超聲、CT(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MRI(磁共振成像)等常規肝臟影像學檢查:協助診斷慢性肝損傷、脂肪性肝炎、肝硬化及其他肝臟佔位性病變(通常泛指良惡性腫瘤、寄生蟲等)。對於肝臟血管病變、膽管病變也有一定的診斷價值。
  • 肝臟穿刺檢查:對於原因不明的肝損傷,必要時可行肝穿刺活檢。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近期有無大量飲酒史、有無長期服用藥物史、有無毒物接觸史、有無輸血史;
  • 有無肝臟疾病家族史;
  • 自覺症狀如何,有無黃疸、黑便、嘔血、肝區不適等?
  • 家裡有沒有人得過肝炎之類的疾病?還有沒有其他肝病,比如肝硬化或者肝癌?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為什麼會發生肝損傷?
  • 需要做哪些檢查可以確診?
  • 目前的病情達到怎樣的嚴重程度?
  • 推薦採用什麼方案進行治療?
  • 治療之後多久可以康復?需要住院多久?醫保是否可以報銷?
  • 能否實現徹底治癒?
  • 治療後是否還會復發?
  • 是否可能會傳染給他人?日常如何避免家人被感染?
  • 今後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日常應注意保證充足睡眠,保持情緒穩定,避免食用油膩、刺激性食物,定期複查等。

  • 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注意勞逸結合,保證充足睡眠;保持情緒穩定、戒菸酒;日常生活中進行規律的體育鍛煉。
  • 以低脂肪、高蛋白、高維生素和易於消化的飲食為主,避免食用油膩、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鮮的水果及蔬菜。
  • 如因肝硬化、脾大導致肝損傷,禁忌食用堅果等堅硬食物,以免導致致命性消化道大出血。

  • 定期複查肝功生化、病毒定量、血清免疫學等指標,如有異常應及時就診。

各型肝損傷的總體治療原則:休息、營養為主,輔以適當藥物,避免飲酒、過勞和損傷肝臟藥物。

  • 保肝藥物治療:促進受損肝細胞再生和修復,保護肝細胞免於損傷或減輕損傷。不同種類的護肝藥作用不同,肝病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 抗病毒藥物:針對病毒性肝損傷,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需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抗病毒藥物,服用抗病毒藥物期間不可擅自停藥。乙型病毒性肝炎常用的抗病毒藥物,有核苷類藥物和干擾素。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藥物,主要為小分子直接抗病毒藥物。
  • 自身免疫性肝損傷目前標準治療方案,為單獨應用糖皮質激素或聯合硫唑嘌呤治療。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損傷暫無特殊藥物治療,需注意飲食控制、減重等綜合治療。
  • 慢性肝損傷病情較長,損傷不可逆,可考慮肝移植治療。

疾病發展和轉歸

  • 多數肝損傷在去除病因(停止服用肝損傷藥物、戒酒、抗病毒治療)及治療後可恢復;
  • 少數肝損傷遷延不愈,可演變為慢性肝損傷,導致一系列併發症的發生,嚴重者會進展為重症肝炎。

常見原因有哪些?

  • 藥物性肝損傷。
  • 病毒性肝損傷:嗜肝病毒如甲肝、乙肝等引起的肝損傷。
  • 酒精性肝損傷:乙醇對肝臟的直接毒性及其代謝產物對肝細胞功能的影響。
  • 自身免疫性肝損傷:遺傳易感性被認為是主要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類風溼性關節炎、甲狀腺炎、潰瘍性結腸炎、1型糖尿病等破壞肝細胞導致肝臟出現炎症壞死。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損傷:多合併有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代謝綜合徵,發病與脂質代謝異常相關。

常見症狀有哪些?

  • 多數患者可無明顯症狀,僅有肝臟生化指標出現不同程度升高。
  • 部分患者可出現乏力、食慾減退、厭油、肝區脹痛及上腹不適等消化道症狀。膽汁淤積明顯者可有全身面板黃染、面板瘙癢和大便顏色變淺等。
  • 藥物性肝損傷患者可有發熱、皮疹、關節痠痛等過敏表現。

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各型肝損傷可遷延進展至慢性肝損傷,最終導致肝纖維化、肝硬化,少數患者還可進展為肝惡性腫瘤。

常見併發症包括:

  • 肝硬化;
  • 脾大;
  • 食管胃底靜脈曲張;
  • 肝惡性腫瘤。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改變生活方式:戒酒、避免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
  • 避免濫用藥物。
  • 某些病毒性肝損傷,可通過主動免疫(俗稱“打疫苗”)的方式預防。
  • 積極治療肝臟基礎疾病。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