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疾病所致貧血: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肝臟疾病所致貧血,是指由於肝臟疾病的發展而導致的貧血,常見於大多數慢性肝病患者。
  • 本病暫無準確的流行病學資料,國內本病約佔總貧血人數的 22%。
  • 本病主要的病因包括肝臟器質性病變、血漿容量增加及出血。本病的危險因素為患有肝臟疾病、脾功能亢進及飲酒。
  • 本病無分型分期。
  • 肝臟疾病所致貧血的主要表現為頭昏頭痛、輕度面板黏膜顏色蒼白、心慌胸悶、低熱等,症狀持續時間長。
  • 本病主要的治療方法為綜合治療;治療關鍵在於治療肝臟原有疾病,緩解肝臟損傷的症狀;治療難點為如何有效恢復肝臟功能。
  • 肝臟疾病所致貧血會影響迴圈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等多個系統,同時可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
  • 本病暫無有效的預防手段,高危患者應積極監測,並及時治療肝臟原有疾病。預後與發病病因關聯密切,如能正確及時治療,恢復肝臟功能,則預後良好。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頭昏頭痛;
  • 面板黏膜蒼白,臉色蒼白,口脣顏色變淺;
  • 心慌、胸悶、氣短(即每次吸氣或呼氣只能吸入、撥出少量氣體);
  • 食慾降低;
  • 低熱。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呼吸困難;
  • 心悸(即感覺心跳很快)或心前區疼痛;
  • 昏迷。

建議就診科室

  • 血液科
  • 肝膽外科
  • 消化內科

醫生如何診斷肝臟疾病所致貧血?

當醫生懷疑是肝臟疾病所致貧血時,將通過外周血檢查、骨髓象檢查、肝功能檢查等來確診。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外周血檢查:醫生可以通過外周血檢查判斷患者血細胞數量、形態及色素含量,從而確定患者貧血種類,判斷是否為肝臟疾病所致貧血及有無其他可能。同時可以通過外周血檢測患者是否患有乙型肝炎等傳染性疾病。患者應根據醫生安排抽取指定時段的靜脈血。
  • 骨髓象檢查:為有創性檢查,通過區域性麻醉下的骨髓穿刺術,進行骨髓塗片或活檢獲得患者骨髓象詳細情況。醫生可根據骨髓象檢查,判斷患者骨髓內細胞的增殖活躍情況,從而判斷患者貧血型別。
  • 肝功能檢查:醫生可通過肝功能檢查,判斷患者是否存在肝功能損傷,從而判斷患者的貧血是否與肝臟有關,為確診及治療提供依據。患者應根據醫生安排抽取指定時段的靜脈血。
  • 凝血指標:醫生可以通過檢查凝血指標判斷患者的凝血能力,對於判斷患者的肝臟功能及病變程度。
  • 抗人球蛋白試驗:醫生可以通過進行抗人球蛋白試驗,檢查紅細胞表面的不完全抗體,從而推測患者貧血原因。
  • 腫瘤標誌物:醫生可以通過腫瘤標誌物的檢查,判斷患者是否可能存在患腫瘤的可能,從而推測患者貧血原因。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是否曾患過肝臟疾病?
  • 是否有頭昏頭痛的情況?持續了多久?
  • 是否有面板黏膜蒼白?持續了多久?
  • 是否有心慌、胸悶、氣短?持續了多久?
  • 是否有其他疾病?是否採取正規治療?
  • 家人有無類似的情況?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治療花費高嗎?哪些治療費用在醫保範疇內?
  • 該疾病治療效果怎麼樣?能否治癒?
  • 該疾病是否會遺傳?
  • 患者平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 能否通過飲食來緩解症狀?
  • 症狀是否會惡化?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術後注意事項:術後應注意引流管的通暢,避免擠壓。術後第 1 天正常量為 300 毫升以內,若過多,應及時告知醫生。應結合醫囑及時下床活動,同時應注意敷料清潔,如出現敷料浸透或汙染應告知醫護人員進行更換。
  • 用藥注意事項:慢性病貧血的治療以治療原發病為主。應依據醫囑定時、定量、足療程的服藥治療原發病,並依據醫囑足療程服用治療貧血的藥物,不可隨意停藥。
  • 複查:患者應每 3 個月到醫院複查 1 次,主要複查血常規、血生化、凝血等。
  • 飲食:患者日常要注意多吃優質蛋白食物,如雞蛋、豆類、瘦肉等。同時注意補充含鐵豐富的食物,如雞肝等。
  • 運動:日常患者應加強鍛鍊,選擇游泳、慢跑等中低強度有氧運動,每次運動需大於 30 分鐘,每週運動 3~5 次。
  • 戒菸、限酒:吸菸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應戒菸。每日飲酒不應超過 1~2 份標準量(1 份標準量為啤酒 285 毫升,紅酒 100 毫升,白酒 30 毫升)。

肝臟疾病所致貧血的治療以治療肝臟原有疾病為主,積極採用保肝治療,改善肝臟功能。同時補充葉酸、維生素 B、鐵劑等。合併出血者可輸血。脾功能亢進患者可考慮採用手術治療。

藥物治療

  • 水飛薊賓葡甲胺:作用是穩定細胞膜結構及細胞代謝,能對抗肝細胞壞死,起到護肝作用。
  • 拉米夫定:作用是抗乙肝病毒,治療乙型肝炎。
  • 多磷脂醯膽鹼:作用是促進肝細胞再生,調節肝細胞功能。
  • 葉酸:作用是促進紅細胞生成,緩解貧血狀態。
  • 維生素 B:作用是促進血紅蛋白的生存,有助於緩解貧血症狀。
  • 鐵劑:作用是促進血紅蛋白的生存,有助於緩解貧血症狀。

手術治療

  • 門體分流術:是治療脾功能亢進的手術方式。作用是降低門靜脈區壓力,緩解脾功能亢進,保護血細胞。
  • 脾切除術:是治療脾功能亢進的手術方式。作用是切除亢進腫大的脾臟,避免脾臟對血液系統的損傷,保護血細胞。
  • 肝移植術:是治療嚴重肝臟疾病的手術方式。作用是通過移植供體肝臟來替代受損的肝臟,恢復肝臟功能。

其他治療方法

輸血:為對症治療,通過補充全血來緩解貧血狀態。

疾病發展和轉歸

  • 若不接受正規治療,肝臟疾病所致貧血可引發溶血、消化道出血等嚴重後果,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甚至危及生命。
  • 經過正規治療後,如能有效恢復肝功能,則患者預後良好。預後與病因及治療後肝功能恢復程度有關。

肝臟疾病所致貧血常繼發於肝臟器質性病變,如肝硬化、血色病、肝壞死、肝炎、豆狀核變性等。血漿容量增加及出血也是肝臟疾病所致貧血的可能病因。

肝臟疾病所致貧血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肝臟器質性病變:肝臟疾病所致貧血最常見於肝臟器質性病變後,可能的疾病包括肝硬化、血色病、肝壞死、肝炎、豆狀核變性等。
  • 血漿容量增加:慢性肝病患者的血漿容量可比正常人高 15%,而紅細胞總量不變,從而引發血液稀釋。
  • 出血:肝硬化可導致胃腸道出血,或痔瘡、子宮出血,這些都會導致患者血液大量流失,引發貧血。

哪些人容易患肝臟疾病所致貧血?

  • 患有肝臟疾病:可能引發肝臟器質性病變,從而導致代謝異常,引發肝臟疾病所致貧血。
  • 飲酒:酒精刺激可導致酒精中毒性肝病,誘發維生素 E 缺乏,引發紅細胞膜結構異常。
  • 脾功能亢進:脾功能亢進可表現為脾大,會導致紅細胞破壞,從而引發肝臟疾病所致貧血。
  • 患遺傳性肝病:如嬰兒出生時即由於母嬰傳播而患有肝病,則易患肝臟疾病所致貧血。

肝臟疾病所致貧血的主要表現為頭昏頭痛、輕度面板黏膜顏色蒼白、心慌胸悶、低熱等,持續時間長,症狀嚴重程度與肝功能損傷程度有關。症狀發生時無明顯誘因,可被肝臟原有疾病所掩蓋。

肝臟疾病所致貧血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肝臟疾病所致貧血的常見症狀包括:

  • 頭昏頭痛:神經系統損傷所致,較常見。可同時伴隨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等。
  • 輕度面板黏膜蒼白:是貧血最常見的表現。本病所導致的面板黏膜蒼白多為輕度,可見面色蒼白,眼瞼、嘴脣顏色變淺。
  • 心慌、胸悶、氣短:表現為沒有明顯誘因的呼吸困難、心慌、胸悶,休息後可稍緩解。
  • 食慾降低:表現為飲食減少,每餐量下降,但並不會對油膩食物感到噁心、反胃。
  • 低熱:表現為無明顯誘因的持續性發燒,體溫在 37.3~38 攝氏度之間。

肝臟疾病所致貧血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肝臟疾病所致貧血可導致迴圈系統、消化系統等多系統損傷,導致消化道出血等多種不良後果,可引發多種併發症。

常見併發症包括:

  • 溶血性貧血
  • 上消化道出血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及時治療肝臟疾病:避免引發肝臟器質性病變。
  • 減少飲酒或戒酒:酒精刺激可導致酒精中毒性肝病,誘發維生素 E 缺乏,引發紅細胞膜結構異常。每日飲酒不應超過 1~2 份標準量(1 份標準量為啤酒 285 毫升,紅酒 100 毫升,白酒 30 毫升)。
  • 及時治療脾大:如發現脾大,應及時治療,避免造成肝臟疾病所致貧血。
  • 及時治療遺傳性肝臟疾病:對於患有遺傳性肝臟疾病的患者,應儘早治療。每 3 個月檢測血常規及肝功能,避免出現肝臟疾病所致貧血及在發病後及時治療。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